河北邱县、曲周霍氏修谱纪实

2013年06月18日 | 阅读:295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编者按语:家谱,是家族的“秘笈”,传家宝。一般“外人”无缘拜读。如今,观念在改变,大家都逐渐认识到:家谱放在图书馆里比秘藏于家中更安全,可靠,发挥积极作用更大。所以,家谱如今姓“公”不姓“私”了。这是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进步。

  我们在此,向这些为方便宗亲之间寻根问祖,促进联谊和研讨活动的开展作出贡献的各地宗长,表示崇高的敬意!

  河北曲周霍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邱县原属曲周管辖,所以史载“曲周”即包含了邱县范围。至于邱县霍氏与曲周霍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一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发现《邱县霍氏家谱》,实得力于邱县文联主席、邱县“刘大观研究会”会长邵福亮先生。后来才得知邵先生与邱县霍家有姻亲之谊,真是巧,“缘”来是一家人!他征得保印、文增宗长同意后,遂将400多页家谱逐页拍成照片,再连续几天日夜逐张传给我。

  原件为照片,要转化为文字文件,只有逐字照抄一遍。由于编者年老白内障,目力不济,于是,抄至今日才告完工,现予以公布。

  曲周、邱县相关资料

  一、曲周春秋时为晋曲梁地,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记载。因位于古曲梁边陲,故名曲周。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137年)始置曲周县。1946年10月为纪念抗日县长郭企之烈士,改称企之县,1949年恢复原名。建国后,1958年先后将邻县鸡泽、邱县、肥乡(含广平)并入曲周县,1961年曲周县分为曲周(含鸡泽、邱县)、肥乡(含广平)两县,1962年曲周县又划分为曲周县、鸡泽县、邱县,恢复原建制。

  曲周镇 镇政府驻东关。面积70.99平方千米,人口6.68万。辖5个社区、51个行政村。其中曲周镇的霍庄、霍桥,两村和槐桥乡的霍辛庄,霍家世代聚居。

  2003年底,曲周县辖4个镇(曲周、侯村、安寨、河南疃)、6个乡(第四疃、南里岳、槐桥、依庄、大河道、白寨)。

  曲周县历史名人

  霍彦威(?-928),字子重,河北洺州(曲周县人)。五代时后梁名将霍存养子,归附后唐历任要职。

  霍彥威,五代洺州,是后梁名将都指挥使霍存的义子。霍彥威骁勇善战,曾在点头中被射瞎一目,仍勇猛不减,备受梁太祖朱温的赏识,立有很大战功。唐庄宗灭梁后,也深爱霍彥威勇武,在崇光殿高宴招待,并说:“过去,在战场上,你可是我的劲敌呀,今天能陪我饮酒,我很高兴”,并赐名李绍真。以后在抗契丹、平叛乱等战役中立有大功。庄宗死后,以霍彥威为首拥立唐明宗为帝,从此之后,国内外大事皆取决于他,权倾朝野。天成三年(925年)病故,当时正在青州打猎的唐明宗,闻讯急忙回朝,泣涕不止,停止歌舞,举哀一月之久。赠彥威为太师,官至极品,谥曰“忠武”。

  二、邱县,位于中国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上游,环渤海经济圈内,冀鲁豫交界地带,辖2镇5乡218个行政村,总面积455平方公里,20万人。县城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5万。

  邱县历史悠久,始见文字记载可上溯 4280多年。《尚书 ? 禹贡》载:帝尧七十二年 (前2286),禹治水导河至于衡漳(今邱城东南)。黄河历史上两次流经邱境共历时1982年。早在帝尧时,县境即有先民在黄河两岸聚居,渔猎拓荒,繁衍生息。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平恩侯国,治在今邱城西,属冀州魏郡。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丘县,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26.1.29)上谕,为避孔丘之讳,加“阝”为邱。先后隶属冀州广平郡、武安郡、沼州、山东堂邑、东昌路(府)、临清直隶州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初隶鲁西北,后归冀南区。1944年5月26日,邱县全境解放,8月县治北迁马头镇。建国后一直隶属邯郸市(专区、地区)管辖。

  邱县历史悠久,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置县,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邱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示范县、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漫画)、优质棉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县,波尔山羊改良基地县等十项国家级桂冠。

  邱县农业特色突出,“两白一绿”(棉业、羊业、林业)三大主导产业水平日益提升,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常年种植棉花50万亩,年产皮棉4万吨以上,绒长无糖,是全国闻名的优质棉大县、河北省“棉花之乡”;养羊30万只,肉制品加工园区建设兴旺发达;种植速生杨30万亩,着力打造生态森林县。

  《河北邱县霍氏家谱》序

  盖闻至高者天,而不满于西北。至厚者地,而不满于东南。相彼两大之乾坤,尚且不免阙陷。况此一轴之家谱,而能永保完全乎?

  遐考武王克商以后,封弟处于霍国,号为霍叔,是为霍氏之鼻祖也。厥后子袭父爵,以光前而裕后,孙接子职,以继往而开来。固世世相继,增广瓜瓞之谱者也。孰知盛极必衰,治久则乱。竟将八百载之统绪失自周赦,数千王之庙讳焚于嬴秦。将霍国侯封之家谱,没于烽燧。初化为天地之一阙陷也。及至汉武即位,霍去病居冠军之职,霍子孟为托孤之臣。经魏晋五代,唐宋元诸朝,以渐而传至明初,其中之名臣颇多,宗庙肃然,概皆祖上之德,积厚而流光也。

  不意洪武元年,朝廷下迁民之诏。山西一带,草野多出境之憂。吾始祖有讳万者,独能旷达不羁,慷慨从命。遂而匆匆就道,舍离晋省平阳府洪洞县乌鸦窝村之故土,迁居于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北安庄村。将山西仕宦之家谱遗于道途,又化为天地之一阙陷也。

  自我始祖来此,开基绵绵,诗书门第,万古流传,历明清之世界,惟帝主为尊。遭中日之战争,以民主为贵。天道变迁,人事改革,于民国二十六年间,日寇侵犯中国,于三十二年间,倭奴扫荡我村,烧杀终天,瓦砾满地,房中尚有完璧乎?岂知饮水必须知源,考典不敢忘祖。吾乃于寇退之余,稍有闲暇,寻旧谱于族家,辨明远近,请高叟于同姓,证理亲疏。自始祖起首,吾辈咸为万爷之后也。而承继载在二三,自五门分支,吾侪又系荣爷之孙也。而世系缺至十一。前四祖未详源流,后五辈并失名讳,亦谁能救其丧亡也哉?呜呼!九族不全,欲考查而不得。八辈已杳,欲弥缝而不能。俨如星在云间,莫能指陈其方向,珠沉海底,不克收取于深渊。将阖族良好之家谱,焦于日火,终化为天地之一阙陷也。家谱有此三失,混沌已极。虽女娲再世,不能补报本之天;虽费老重生,不能缩追远之地。是真事之无可如何耳。今乃以十二世允生祖所传流者,著于家谱。治家治仕,十三世之棠棣,陡开双芳,自诚自重。十四世之荆树,竟绝次枝。及至十五世以宗字命名,东西各立大门。十六世以麟字命名,叔伯分为六院。其以希字命名者,则为十七世之祖。以云字命名者,则为十八世之祖。曰雨,曰俊,十九世之命名不同。曰润,曰青,二十世之命名各异。交二十一世,则皆命名为某生。是亦分久必合之理也。间有以耕字命名者,亦全体之一斑耳,无足伤也。世愈传而愈久,人愈传而愈多。以前之祖德宗功,不亚天复地载。以后之子承孙继,又如地久天长。时届民国三十四年,去迁东时,已历五百七十余年。人烟尤盛,门户愈多。余惟恐祖讳之复有失也。因作家谱序,订证始末,以为后世报本之天,追远之地也。云尔,下题报本追远诗二首:

  其一

  水有源头木有根,高曾福泽至今存。虽操五色凌云笔,怎写当年祖父恩?

  缺其二

  《河北邱县霍氏家谱》序 第37页

  丁亥(2007)仲夏,保印先生告余:《霍氏家谱》告成,意求序。推而再,弗允。又虑与霍氏昆弟过从甚密,谊不容辞,只能勉而为之。

  余闻山发昆仑,布列九州;水归大海,各有源头;万殊一本,尽可推求。人本乎祖,焉能不知其所由来?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自然之理也。

  族之有谱,亦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因其上可明祖宗,下以别昭穆。其法尽善尽美,系吾国优良之文化传统。其教人孝亲敬老,报国报本之功大焉。设若人人孝亲敬老,便可社会风气醇厚,合族凝力加强,社会秩序稳定,治安隐患消失,和谐社会必能实现。

  朱子云:“古者……家自为谱,所以序其昭穆,明其亲疏,辨其贵贱,述其生平卒葬。履历之详,虽绵延百世之久,转徙千里之远,以谱合之,则尊卑等级灿然,庶以免为途人之视。凡为族者,其可以无谱乎?”

  第38页 《白虎通.姓名》亦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所为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至唐宋,姓氏合,始大兴谱牒。溯其源,则肇于周之《世本》也。

  余任《邱县志》编纂,晓邑之大姓,以霍氏最著。以明初一人之身,而今衍之六千余众,亦奇之矣。此诚古人云:“积德之家,必有余庆。祖宗积德,子孙必繁,刻薄传世,后人必寡。”此亦天人合一之说也。

  念霍祖讳昌者,明永乐初,徙自晋之潞城,迄今二十六世矣。忠厚起家,耕读传世,积善积德,累世馨香。门第崇而子弟多温顺,大有儒者像,此亦可证其家世诗书渊源之深矣。呜呼。霍氏一脉,泱泱大族,世代簪缨,人才辈出。高山景行,余深仰慕。

  当今盛世也,物欲横流。异姓可结为良友,至于第39页 同姓,或翻脸不相顾,甚则同室而操戈。而霍氏保印、五贵、玉修、文增、文海、连同等诸君,念木本水源之思,尽追远报本之意。志在回天,匡世之弊,有胆有识。集议续谱,此足令哇酷族汗颜。不辞烦劳,惟求奉献。加之风闻续谱,霍氏族人欢呼雀跃,合族共襄,众志成城。中断一百四十二年之族谱终于杀青。

  保印等诸君呕心沥血,寒夜孤灯,暑夏挥汗,反复斟酌,诚实可征。个中滋味,非亲历者,一言难尽也。巨大付出,终成巨典,着实可喜可贺。此霍族之幸,亦邱邑之幸。因其上可慰先人,下可启来者,真可谓承前启后,没世之功矣。

  诚盼霍氏后人,弘扬乃祖诗书传家,重视文教,做人以德,先做好人,待人宽厚,律己洁身之优良家风。知礼明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永做县人之楷模。是为序。

  邱县志编纂 杨凤奎 2007年8月8日丁亥(2007)年重修家谱序 第40页

  邱县霍氏自昌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潞城迁至邱县,繁衍生息,迄今已六百零三年,传二十六世,人伍仟捌佰余口。分居于北、中、西、后四孝固村及新泰镇、新鲜庄、傅新庄、石彦固、香城固、临河,黄河套、小屯、南辛店、沙辛庄、柳辛庄、常屯、恒庄、温庄、布固、马头、大省庄、布路店、耶寨、霍漳渌。曲周县霍辛庄、广宗县东贺固、牛寨。临西县童村。邢台市、保定市、廊坊市、杨城市、邯郸市、青岛市、黄石市、北京市、夫津市、西安市、太原市、石家庄市、郑州市、济南市,福州市、昆明市、新疆等地。可谓根深叶茂也。

  昌祖勤于耕作,尤重文化教育,贯于以诗书课子孙,礼教后代,启喻后人,世代传承。故有自五世祖讳俊公,开我族科举入仕先河,迄今得功名取仕者绵绵不断,足见我祖荫德之厚也。

  然自清同治五年,族佰鹤亭公整修族谱,迄今有口口余年。故族人欲重修之心甚切,幸值口口。

  第41页 有便与族人共商修谱事,族人奔走相告,各支主事者均登门记录造册,外迁者或驱车前往,或通联细录,使一人一氏不敢有所误漏。此次重修章前有族伯玉田、鹤亭公,后有廷杰、如清惜心呵护,继有如相细于存管,使原谱完整至今,才得自始祖以下各支亲嫡相续,不至有间也。

  谱者族之魂也,聚于心而传于世。口尧舜之德,集华夏之神,融于魂,以发扬光大,使览者得益,乃谱之则,笔之责也。然自才疏学浅,难附如是。但望不违祖愿,仅以碑志史料予以增补,与原谱有异者必查实以记,不详者乃照原谱,不敢私有杜撰。使族众思祖有源,敬祖有本,远居者知联属,后世有籍可考。此余之愿也。

  修谱间,县方志办协我族整理了诸多碑志史,凤奎同志、利军同志多次于以关照.在此一并致谢。仅以为序。

  十八世霍保印敬撰丁亥(2007)年仲春

  注:不清楚之字为以“口”代之。

  (河北邱县)己未(1979)年谱序 第42页

  我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潞城迁至河北省曲周县孝固村,迄今已五百余年,相传二十六世。其间别昭穆避祖讳,仅以余开知,不揣冒昧而言之。

  我祖自俊爷,以孝廉文星焕照赐进士者二位,科考廉者五位,簪缨合族而异之。

  华受其欺压,曾一度衰弱至廿世纪初。吾族复振犹及明朝之盛,至今全族人占全村人口百分之七十。

  孰知我遭十年动乱而数本氏谱皆被没收而焚之。幸廷杰怀谱密交如(汝)清珍藏之,亦足见廷杰汝清之心细,对村谱之尊重也。

  在党中央领导下愿全族人,群策群力,为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此余之希望定能实现耳。

  第十七世孙延仍谨序1979年仲春

  (河北邱县)同治五年重修家谱序 第43页

  霍氏之谱由来旧矣,明初余始祖自山西迁至曲邑,至今五百余年,相传廿余世。其间昭穆有别,命名有避,良由前辈先祖,考核清楚,不致毫厘或爽也。余岂敢再为多渎哉。

  不意咸丰辛酉东匪逼境,吾村被逆焚劫。吁藿氏谱尽在祠中,不畿化为灰尘乎。而幸也有族弟玉田抱谱逃出,至今未致全失。此固见族弟心细如发,亦足证祖宗之功德绵绵不绝也。

  今于乱后有意重修,因随营剿匪未便办理,至同治丙寅告假回籍,遂邀我同族酌议修理,凡谱所未载者,考稽以载之;凡出外居住者,必追查以记之;无名者、命名、娶妻者、记氏生子者,书数俾族人虽多,不便遗漏;居住虽远,皆知联属。此余之厚望也。夫是为序。

  清同治五(1866)年丙寅仲春 蓝翎五品衔县丞霍鹤亭序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