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檗谷黄氏宗祠:泉州南门外最大宗祠

2014年01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8679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东石檗谷黄氏宗祠

东石檗谷黄氏宗祠:泉州南门外最大宗祠


□晋江知名宗祠系列报道{7}

中国人重“根”,闽南人尤甚。作为著名的侨胞祖籍地的晋江,晋江人及晋江籍的华侨对“根”的重视,最直接的是表现在对宗祠的情感上。

宗祠文化与姓氏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座宗祠就是一个姓氏的体现,是当地氏族繁衍生息的见证,也是当地氏族人文历史的承载体。很多时候,宗祠是一个族群的寄托,它能凝聚各处族群的血脉亲缘。

在晋江,大大小小的宗祠成千上万座,其中闻名泉南一带的宗祠数不胜数。如陈埭丁氏宗祠、衙口施氏大宗祠、青阳蔡氏家庙、塘东东蔡家庙、闽台粘氏大宗祠、东石檗谷黄氏宗祠等等,前两者还是“国保”单位。

《地理》为此开辟了《晋江知名宗祠》系列,对这些宗祠进行系统的梳理,也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您对我们的这组报道有什么建议,或者要提供线索,请拨打82080855与记者联系。

■本报记者 黄海莲/文 陈巧玲/

联办单位:晋江谱牒研究会

感谢黄居城、黄秀典、黄金锁、黄鸿源等人对本次采访的帮助与支持。

[印象]

塘东崎,檗谷大

门口独有七级埕

初见东石檗谷黄氏宗祠,有一种说不出的宽阔大气之感。简洁明了,却又庄严肃静。走近了,才发现整座宗祠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在大面积的红黑色块中点缀了星星点点的少数颜色。屋檐横梁石壁上几乎没有装饰,无花无草,清清朗朗。于是明白了那种大气简洁的感受从何而来。在闽南,大多数祠堂都是雕梁画栋的,金碧辉煌、颜色艳丽得像百花齐放了一般。而这檗谷黄氏宗祠,却独具一格,简简单单,却不失大气。

檗谷老人会的黄居城告诉我们,檗谷黄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癸卯年(1183),故而沿袭了宋代建筑简洁的风格。虽然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7年)建的,但依然沿袭旧体。许多专家学者来宗祠参观,刚一走近就都感叹宗祠的建筑风格保留得很好,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得出它的时代特征。祠堂占地面积约有924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间,硬山顶。祠前有宽24米,深221米的7级大埕,名为“七星埕”,第二埕上建筑有号称“瑞屏”的砖砌照墙一堵;在第四埕上还建有宋式拜亭一座,曰“接官亭”。这样庞大的规模在泉南是数一数二的,故一直以来,在泉州南门外就流传着“塘东崎,檗谷大”(指金井塘东祠堂屋面最斜,檗谷宗祠规模最大)的说法。

黄氏宗祠屹立在檗谷村正中,坐北朝南,后有三台石,前绕九曲水,周围丘陵环抱,山川毓秀,人们称此穴为“犀牛望月” ,据说邻近的岑兜、埔头、龟湖、湖头、深埯等五村的祠堂都是面朝檗谷祠堂而建,故又名“五虎朝金狮”。明代,黄氏族人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一座,明黄景昉题句曰:“本是覆釜墩,化作掞天笔;风动海涛惊,疑是蛟龙出。”

过七级埕,立于祠堂前,可见祠堂凹寿面宽三间,黑漆木构门墙,开三通大门。正中门首悬“黄氏家庙”红底金字匾额,廊前三级台阶。两旁侧间为红砖墙面,白石裙堵。前后厅屋顶皆造“三川脊”,就正中三间另起高脊,两旁侧间另外起脊,侧间起脊稍低而内斜,与中间高脊曲线相妥调。脊端燕尾高耸,各安鸱吻,显得错落有致。从正门入,自下厅走过栽种着盆花的宽阔天井,上三级台阶就是祠堂正厅,厅面宽五间,进深五间,脊高达137米。厅前廊两端各开一拱顶边门。一般五开间祠堂只用6架栋梁,左右两栋作为墙壁支架,筑在墙中。檗谷黄氏宗祠却与众不同,6架栋梁之外,另起墙壁,其间留作通道,以通左右后门,可达祠堂后园。这样不仅扩大了厅堂的空间,而且更增进了大厅的空气流通和采光。 

土生土长的檗谷村民黄秀典告诉我们,“文革”前,每到夏季,祠堂的天井,还有外面的石埕上密密麻麻睡满了人。各家各户的男丁都喜欢到这里来睡觉,因为这里空气好,天井没有露水,也没有蚊子。那时,人们要早早来占位置,草席一张张铺开去,那场面壮观极了。

后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在祠堂内办学校,68岁的黄居城和60岁的黄秀典都在祠堂内读到了小学毕业。在他们的记忆里,学校极简陋。用布绕着祠堂内的柱子围起来,就成了一间教室。不同年级分开来围。上学放学的时候,他们就从布帏之间钻来钻去,像捉迷藏一样。

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些都极有意思的,祠堂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精神的寄托。直到现在,祠堂也依然是村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去时正是午后,祠堂里传出一阵唱戏声,祠堂右侧厅堂排着两部电视机,DVD里正放着戏剧《春草闯堂》,十几个老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村里的老人们每个下午都会聚在祠堂里看戏,打牌。

 [源流]

 “三乡黄”衍四海

东石檗谷黄氏宗祠,为东石镇檗谷、永坑、湖头三村黄氏共建。“三乡黄”宗族盛大,遐迩知名。同处晋江,檗谷黄氏与紫云黄氏源本同而派系分。檗谷黄氏的明永乐《族谱世系图序》中记载“三乡黄”的一世祖黄龙中了进士后免官,和母亲一起到了东石檗谷,由于喜欢当地的山水之光,便定居在这里,并自号为“檗谷逸叟”。

黄龙后来生子三人,分别为:仙锡、仙举、仙逸。仙锡分支后坑,后再分支湖头村;仙举守祖世居檗谷;仙逸迁南漳北溪头观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头,子田后人回居晋江永坑,形成共奉黄龙为始祖的檗、湖、永“三乡黄”格局,子孙繁衍,为邑中望族,以“龙溪衍派”标榜,以别于其他黄氏。

 “三乡黄”经历代子孙繁衍,迄今本地已达6000余人,而移居外地者更达数倍。在本省的分支有同安何宅,南安官桥曾庄,厦门市,泉州鲤城区,晋江安海镇、深沪镇;甚至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地,都有檗谷黄氏的传人。其中尤以移居台湾者最多。

近些年,常有檗谷黄氏迁台裔孙前来谒祖。据台中市北区永兴街黄呈安来檗谷黄氏大宗祠谒祖时介绍:台湾草港中庄、草港头庄、草港乌瓦厝、草港顶山寮密集二千余家,还有彰化线西乡顶见口、下犁、寓埔、塭仔、沟内等五村黄氏都是檗谷之后裔。

 [亲缘]

族谱串起两岸乡情

半个月前,晋江市江夏黄氏联谊会副秘书长黄鸿源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告诉黄鸿源,他是代人来寻祖的。原来,台湾人黄良种在厦门做生意,他从小就听说自己的祖籍在泉州,却不知道究竟在哪里。借着来厦门做生意的契机,他托合作的公司帮他寻找祖籍地。受托人通过网络辗转找到黄鸿源的联系方式,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黄鸿源仔细地阅读了黄良种从台湾传过来的资料信息,在那些资料中,明确地标明黄良种的先祖叫黄知宇,来自“龙溪衍派”。檗谷黄氏宗祠堂号正是“龙溪”!明崇祯年间,檗谷先祖黄景昉相国恭请崇祯皇帝题定昭穆字行“大宗景知,亮际钟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恭逢圣明。”后分居各地的族裔多依此字行命名,作为家族的印记。“知”是檗谷黄氏第十四世的字行。

那么,黄知宇是否来自檗谷黄氏?黄鸿源将资料转给了檗谷村的黄秀典。在比对了族谱之后,黄良种从台湾传来的资料与檗谷黄氏族谱里记载的一下子就印证了。黄知宇正是檗谷黄氏第十四世祖。而根据檗谷族谱中记载,檗谷黄氏大量迁居台湾始自清康熙年间黄氏十四世“知”字辈。时间、名字、堂号都一一对上。黄鸿源高兴地将结果传给海峡对岸的黄良种。

这些年,黄鸿源碰到不少这样的事情了,他和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的同仁们已经为许多台湾同胞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地。

据檗谷全族族谱统计,清代檗谷黄氏移居台湾的族人有3000人左右,广泛分布于彰化、高雄、桃园、云林、台中、嘉义数十城镇,其中相对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带。现今台湾有黄氏 120万人,鹿港黄氏为当地三大姓族之一,其中属于“龙溪衍派” 的檗谷黄氏当不在少数。檗谷黄氏支派分布虽广,从来皆以祖里的黄氏大宗祠作为谒祖追根之地。

 [见证]

几块青石碑

记载宗祠兴衰

在红黑为主色调的宗祠里,宗祠内墙上镶着的几块青石刻就的石碑特别醒目。这些石碑,记载着檗谷黄氏宗祠建造及修缮的历史。在碑文里,可以看到,在明万历戌申年(1608),族贤黄道华、道开捐修一次,“饰所未备,外严栅闱,内壮唐甓。”清康熙初年因迁界,祠毁,后重新起盖。清乾隆乙未年(1775)再修,并扩建了下进。

到了光绪年间,经历百余年风雨,祠堂坍塌,无片瓦存。于是,当时泉州一带便流传着这样一首方言童谣:“檗谷祠堂盖南门外,神主孩儿大(意为神主牌像小孩子一样高。因为黄氏祠堂高大,所以祠堂内的神主牌也做得比较大,故有‘神主孩儿大’的说法);第一大,第一破。”于是族人互相激励,湖头黄钟慈捐银壹佰伍拾两为倡首,各家各户随其心力题捐。当时,又有去台南执教的二十世裔孙黄秀勋,在台奔走募捐,嘉义、彰化的族人亦纷纷乐输,终于在光绪十四年完成修复工程。尔后,又以族人进主“每主四名,每名四金”的方式,鸠金若干,完成祠堂油漆;秀勋自撰楹联数十对,请工油漆钩摹,一时焕然大观。

到了民国十年,风霜剥蚀。祠堂榱栋崩析,族中虽然商议修葺,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迟迟未能进行。那时,先贤黄秀烺正在檗谷营建古檗山庄,闻听族人的商议,便独出巨资,完成了宗祠修缮工程,“完者固之,圮者葺之”,祠堂焕然一新。如此一来,直至1964年,由旅菲族人捐资,又翻新了上进屋面墙壁,修复祠堂匾牌。1993年二十世裔孙黄秀经捐资修葺拜亭,换柱铺砖,油漆祠前护栅。又于1997~1998年间重建祠前照壁瑞屏,捐建思孝堂。

正是经过了历代黄氏族人的维护,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檗谷黄氏宗祠如旧日一般的洋洋大观。

和其他宗祠一样,檗谷黄氏宗祠里也有诸多的楹联和匾额。据介绍,祠堂有76根柱,有宋、明、清等官匾40块,官阶录5块。 厅堂中那些足可合抱的黑漆柱正面都有漆朱红条幅,书以金字楹联。如 “相国家声旧,参藩世泽长”等。梁桁之间层层高挂的 “宫保宰相”“父子乡贤”“父子进士”“翰林”“进士”“忠臣” “孝子”大大小小四十方匾额, 其中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牌匾写着“窦桂传芳”,是状元及第门生刘子壮来等待黄师相时立的。上款写着:“太师相东崖典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窦桂传芳”说的是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科甲名宦。而宰相黄景昉也是5个兄弟均为科甲名宦。

大厅中楹联选登:

左参政,右参议,相业扬休,后昆望再金瓯卜;

大镇国,正总戎,世袭罔替,前烈思追玉宇清。

磅礴擅地灵,知仁和,科甲蝉联,芳传窦桂;

诗书光世泽,羡江夏,衣冠鹄立,美媲于槐。

据铜钵,枕玉壶,跨鳌江,山川形胜爰得我所;

守属城,参藩国,宰天下,丝纶世掌继序其皇。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