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年俗——黄氏集体祭祖
赣西年俗——黄氏集体祭祖
黄烈花邱京华文/图
作为年俗之一的春节祭祖,靖安自古有之。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靖安县志·风俗》载“每岁元日,洒扫焚香设酒菜,盛服拜于上下祖宗、神祗,以祈一年之福。”春节祭祖习俗,一方面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以求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使之兴旺发达。仁首镇茂埠村洲尾自然村黄氏集体祭祖相传已久,“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2001年黄氏后裔捐资修缮村庄大门头、香火厅、东馗殿后恢复。
洲尾村海拔40米,为全县最低点。靖安境内北潦河的南、北两支流于洲尾下游交汇入安义。该村三面环水,四周森林茂密,风光旖旎,有千亩湿地。全村近500人口,100余户,均为黄姓。据《黄氏家谱》记载:北宋诗人黄庭坚为第五十五世,其后裔第六十三世忠谋公做风水先生时,游历至洲尾,见此处三面环水夹一洲,是块风水宝地,于明宣德丙午年(1426年)迁居于此,成为茂埠四黄开基祖,至今已传23代。可见洲尾黄家人是黄庭坚的子孙。
据村中长辈介绍,村里集体祭祖应始于清道光年间修建香火厅后,距今有180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大年日,农历正月初一、十五日均要祭拜祖先。但三次礼俗不尽相同。大年日、正月十五日祭祖均称“上饭”,且供品不同;初一日谓“烧天香”,供品为素食。
大年日下午四时许,村民闻神铳鸣二响后,各户男丁便陆续端上摆好供品的托盘前往香火厅“上饭”,所端托盘必须牢牢紧握,不可有闪失,集中摆放在台板上,每户供品几乎相同。大年日供品:去内脏整雄鸡(又称现鸡)一只、半熟猪肉一块、摆有小圈红萝卜片的斋饭一碗,茶水、白酒各一小盅,芥菜一片、带须大蒜一棵、白豆腐一块。芥菜表示清清洁洁过新年,大蒜取其籽盘蒜茎生长之意,寓“同心协力,劲朝一处使”。祭拜程序:上供品;点红烛;烧“通表”,据说可镇邪;持燃香先拜天地再拜祖宗,完毕插于香架上;打磬(铜碗)三下,意向祖宗报告,某某子孙前来祭拜;仪式毕,统一鸣爆、撤供品。之后,各自将祭品摆在家门前烧香祭拜天地祖宗。最后,敬“灶神”,将供品端进厨房,置灶台,持燃香对灶口作揖。“上饭”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
正月初一凌晨四点半左右,统一时间内“开财门”后,男丁端供品拜祖宗年。供品有:一碗斋饭、一块豆腐、一盘印有图案的糯米斋饼、一包白云糕、二杯茶等素食,斋饼上插有红花一朵。然后,各户男丁身穿节日盛装,洗漱干净前往香火厅“烧天香”。“烧天香”与“上饭”仪式基本相同,男丁在完成祭祖后,由村中族长致新年贺词,下令集体跪拜天地和祖宗,男丁齐齐下跪,朝天地拜三拜,再拜祖宗。仪式结束后,男丁持香仪到东馗殿拜“东阿公”神位;早餐后,又到黄氏祠堂集体祭拜先祖。茂埠村有老屋、墙围、洲尾、邓家四黄氏村落,按先祖长幼分大房、二房、三房,拜先祖时要等大房、二房男丁到齐三房方可祭拜。
元宵节午饭前,由执事的男丁打铜锣通知全族开始祭祀活动,活动程序与大年“上饭”相同,不同的地方就是供品稍有改动。元宵节供品:半熟肉一块、贴红纸鲤鱼一条,茶水、白酒各一小盅,斋饭、油豆腐各一小碗,白云糕一封,红纸包稻谷、茶叶、米的混合物(又称“谷头米”)一小包。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希望后代有出息;“糕”谐音“高”,步步高升的意思;“谷头米”意为“万物种子”,祈福来年丰收。另配三支香火、一对红烛、三张“通表”(印有图像、写有“镇邪”等文字的黄纸)、一挂爆竹。供肉上插上竹筷,一户(又称烟墩,自立门户生烟做饭的家庭)一筷,成家男子在外工作则由其父母或兄弟在供肉上多插一筷。仪式完后,各房男丁将自己的祭品端到大门外,将红纸包好的谷头米往塘里用力扔出,祈福今年要五谷丰收,然后回到家中继续祭拜,年长老人再在家门两旁点上长明灯,整个仪式结束。第二天,就开始正常的生产劳作,出外打工的也在这天开始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