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卧羊山——黄庭坚宗祠
“有山不走山,驾车肚里钻”这是过去卧羊山一带人形容两山之间相距很近的谚语。现在看来,两座山的确挨的很近,只隔着一条许南公路。只不过惊羊山已被居民挖平,由于山石是呼啦石,多被挖出修路垫地用了,中间被挖成一座大坑。坑周围立着巨大的石块,见证着它以往的壮观。 卧羊山较之于惊羊山来说,要大得多,海拔近百米,方圆近200亩地,东临许南公路,西、北被沙河 (古称滍水)环绕,是座平地突起的小山头。从远处看,这是一道土石混合的小岗,但走近后,从不少开挖过的地方可以看出,岗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石块呈暗红色,石质很硬,石面光滑,难怪文人墨客常来此刻字吟诗,如今,这道岗只剩下近百米长……
传说东汉时期成韦要修建洛阳桥,让叶县县令王乔把石门山中一批上成石料运到洛阳去。不巧的是运送石料时恰逢天降大雨,道路难行。但王乔有飞仙之术,遇到这样的天气他就在夜晚施展仙术来运石料。当晚,王乔赶石为羊,到洛阳交差。谁知刚把“羊群”赶到叶县汝坟店村时,突然听到村东南岗有农户家的鸡叫了起来,因为时至五更天,天已将明,“羊群”受到惊吓后纷纷跑向西南岗,全部卧在岗上,变成了石羊。从此这里便有了惊羊山和卧羊山之称。清朝中叶,叶县县令何鼎在《游卧羊》中有逼真的描写:
汝汾河水流汤汤,河畔群石如群羊;
千头万角负土出,疑起疑伏森成行;
似争似让似抵触,或进或退相诘顽;
……
他笔下的群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因如此,每年重三、重九,卧羊山成了叶县青少年踏青和中老年登高的最佳地点。
听当地农民梁先生讲,在过去,山上绿竹临风,松柏含翠,祠庙栉比,钟声悠扬,十分幽静。特别那北山坡上,群石伏卧,褐白相间,这些石羊头一律朝着西南方向,山的后坡较高,远远望去,就像羊的屁股,宛如群羊在山上歇息。由于平地突起一个山包,山石奇特,风景秀丽,又有神话色彩,卧羊山遂成一个寺庙,善男信女如织,游人如潮之地。古代,卧羊山麓有一条北去汴洛京津、南达荆襄湖广之要道,再加上黄庭坚这位历史名人三次光顾,留下了五十六篇的纪游摩岩石刻,过往的商贾、达官贵人无不登临览胜,文人雅士也纷纷慕名而来,吟诗作赋,挥毫抒情。一度,卧羊山相当的繁华热闹。
在我们的走访中,人们提得最多的便是黄庭坚及其祠堂。黄文节公是宋朝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溢号。黄庭坚初任做官,就来叶县任县尉。在任期间,他喜爱卧羊山的秀丽,清幽雅静,常到山上游览,并刻石留诗。其书法奇崛雄伟,自称风格。黄庭坚祠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之叶的江西进士欧阳霖倡建,他博学多才,喜爱黄氏书法,当他游览卧羊山时,目睹了黄庭间的摩岩石刻,如获至宝。遂修建这一祠堂,以保护黄氏真迹。
黄庭坚祠堂坐北面南,占地十余亩,建房六十七间。中部前有山门,山门内为主体建筑黄公祠,面开五间,进深三间,斗拱飞檐,气势雄伟。左部为一跨院,高台之上建一厅,即“乐岁亭”。据当地一位老人讲,由于亭子极高,在炎热的暑期,亭下凉风飕飕,周围村民常来亭下避暑,一些过路人都来亭下歇息。他小时候也常到此避暑,并且,还见过山西南方向光滑的石壁上刻的字。右部一院,前有过殿,后为文昌阁,东西有厢房。过殿东山外有一两层小楼,建在悬崖之上。东廊房内竖碑十二通,另有一石刻有黄庭坚画像,每通高2.08米,宽0.60米,厚0.18米,上刻黄庭坚所书前人作品《幽兰赋》,字体为行书。其字体行草,笔法遒劲洒脱,苍润并存。幽兰赋碑原立于叶县县城北卧羊山黄文节公祠内。1942年前后,国民党汤恩伯部驻叶,毁黄文节公祠,建“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将该碑迁至学院内。叶县沦陷后,又被日伪县长赵明堂立在其家庙内。如今,十二通碑存放在叶县文化局内。
卧羊山,一座不高的山岗,承载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