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记载三
侯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名列第七十七位,在台湾则是第五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侯氏发源于山西,河南,早期主要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宁夏等省发展蕃衍。由于侯氏多起源于郑国王族共叔段和晋国王族晋缗侯,因此,侯氏起源于姬姓。但侯氏族人的迁徙分布情况,史料中记载并不多。在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鲁国有侯叔夏,侯纪,齐国有侯朝,魏国有处士侯赢(侯赢是历史上围魏救赵的献计者),楚汉时有大司徒侯霸,皆是他们的后裔,也是当时中原的表著者人物。由于历史原因,中原一带战乱频繁,侯氏部分族人迁徙河北中西部聚居。从春秋到战国五百多年,侯氏一族迅猛发展。自秦、汉开始,共叔段的后代迁到上谷,逐渐形成望族。上谷也成为侯氏族人的一个郡望。汉朝末期,有侯氏后裔侯恕为北地太守,举家迁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陕西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部分鲜卑族人加入了侯氏一族。燕国时始设上谷郡,秦灭燕后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称上谷郡,侯氏族人大多自此视为发祥地,后又有许多新的人口加入侯氏,在河南形成一个望族。西晋末年,侯氏族人和其他姓氏一样因为战乱迁到南方,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唐朝的时候,侯氏族人开始移居福建、广东等地。宋朝以后,侯氏族人已遍及全国各地了。例如,鹤山侯氏之侯象峰娶妻程氏,生有二子,长子启雄,居住在上坑村,其后裔支派于公元1566年左右迁往双桥维墩,公元1750年左右另一部分迁往中山石岐镇郊,广西之岑溪县水汶村及南渡镇。次子芳雄,其后裔居住在新会沙田村。据不完全统计,侯象峰的后裔约一千八百人左右。生活在鹤山市内的侯氏(侯启雄一支)后裔六百多人,若加上旅居国外及港澳台(启雄祖)后裔超过一千以上。侯氏族人在五邑及鹤山地区人口不算多,聚居人口较多的是封开、香港新界和梅县地区。侯氏族人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被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一百二十一人。其中著名人物有:唐朝初期的大将侯君集,宋朝时期的太子太师侯益,明朝时期的外交家、航海家侯显,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侯方域,当代地理学家侯仁之、历史学家侯外庐、化学家侯德榜、中央委员侯捷、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