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侯氏宗祠

2013年04月11日 | 阅读:1152次 | 关键词:

宣威侯氏宗祠,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城南约十公里处的落水镇灰洞村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前排山的山脚下,1986年被列为宣威市文物保护单位。

依山势而建的侯氏宗祠,是一幢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的四合院“一颗印式”的汉族祠堂建筑。站在前排山陡峭的青石上,鸟瞰侯氏宗祠,真的犹如一方巨大的历史印章,牢牢地镶嵌在前排山的山脚下,与前排山紧紧衔接一起,并与前排山相映成趣,编织出灰洞村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

其实,侯氏宗祠更像一本书,是值得人们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的。

走进雄师赳赳、门匾高悬的祠堂大门,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书写着“佑启后人”、“期颐绥福”、“礼式侯君”字样的三块黑底金字大匾。匾为木质,木纹条条,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匾上的字,横撇竖捺,粗犷有力,书写出的是侯氏宗祠厚重的历史感。

四合院的侯氏宗祠,为传统的穿逗式木结构建筑,占地约600平方米,由主堂房、前房和厢房组成,而且门窗精雕镂、红漆如新,朴素而不失典雅,疏朗而不失精致,在阳光暖暖地照耀下,让人感觉得到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亲切与温馨。

宗祠的主堂房前,有约3米高的石阶,阶下左右建有厢房,均为面阔3间的对称建筑。在左右厢房前,有一面阔5间的过道堂房。这样,前后左右四栋房子,就组合成一个四合院。站在这里,看天方方正正,而且有树影婆娑,山石嶙峋;而四合院的院心,则是一方形水池,池水清清,清可见底,有游鱼时隐时现,不由不让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皆若空游无所依”、“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佳句。据说,池水与水池侧畔的两眼清泉的水,均源自山中,而且波光粼粼,终年不枯,映照着朗朗蓝天、悠悠白云,映照着祠堂建筑的飞檐拱斗和一瓦一柱、一窗一门……

沿主堂房左右的石阶上楼,楼上房相通、门相对,轻轻地踩着楼板出出进进,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令人赞叹不已。凭栏而望,,白云飘处,山顶依稀,衬托出了侯氏宗祠的庄严与肃穆。

走进主堂房楼上的堂屋中,我们看到了供奉着的观音及其弟子以及侯氏祖先的塑像,而神龛和供桌,都是相就岩石雕琢而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者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出生的日子、六月十九观音出家的日子和九月十九观音得道的日子,这里就会呈现出烛光闪闪、香烟袅袅的景象。

宗祠,是封建社会豪门旺族的一种标志,有着不忘祖先、团结族人、强化家族观念的作用。而阳光下的侯氏宗祠,于1938年建成,距今已有六十八个年头了。六十八年的岁月,日落月升,白云苍狗,谁也说不清侯氏宗祠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谁也说不清楚依附侯氏宗祠,发生演义出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传说与故事。

知道我们的到来,知道我们要拍摄关于侯氏宗祠的电视专题片,当地热心的村民。就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诉说侯氏宗祠的来龙与去脉,使我们知道了这里曾经驻扎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区纵队第六支队,也曾经是供销社、信用社和灰洞村委会的所在地……

诉说中,村民们提得最多的是本地一位曾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的侯镇邦先生。说侯镇邦先生同情革命、支持革命,台儿庄战役曾立下显赫战功;说侯氏宗祠就是在侯镇邦先生倡导下建盖的,祠堂大门上“侯氏宗祠”几个大字和主堂房上高悬的“佑启后人”的匾牌,就是侯镇邦先生亲笔题写的,一笔一划,至今仍透出一股军人的威严之气;说党和人民政府因为侯镇邦先生革命有功,在他死后多年为他恢复了名誉……

岁月悠悠,斯人远逝。听着村民们的诉说,漫延在侯氏宗祠的楼上楼下,我们仿佛感觉到处处都有侯镇邦先生的威武身影,心中油然升起对侯镇邦先生的敬意。因为是侯镇邦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具有民族特色而有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筑,为我们留下了一页既有传奇色彩、又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历史……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