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望族——杭州洪氏家族文化展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2427次 | 关键词:

在封建大家族的宗祠附近一般都会建有私塾,以供家族子弟读书求取功名,称为乡学。现在我们把这座乡学布展成为“钱塘望族——洪氏家族文化陈列馆”,展示了洪氏家族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这里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洪氏家族的源流。洪氏家族,相传始于远古时代的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裔,生活在河南辉县一带,后人奉为水神。约至东汉,后裔避仇居敦煌,改姓洪。

唐时洪家移居盱眙(今属江苏)、徽州、江西鄱阳等地。

至南宋洪皓立功,封魏国忠宣公,赐第杭州葛岭,赐田西溪,称为钱塘洪氏之始。洪皓三子,都官至宰执大臣,始成钱塘望族。

元代杭州洪氏迁居浙江上虞。

明初回迁钱塘西溪,明太祖赐名“有恒”,称为西溪始祖,今西溪洪氏后裔仍有五百多人聚居五常。这里的硅胶写真人展示的就是洪有恒携家人迁居西溪五常的场景。

在墙面的展板上我们看到的就是杭州洪氏家族谱系图。

我们看到的吴任臣《游洪园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洪园别具一格的美,现在的洪园就是按照这首诗的描写来设计建设的。下面请您上楼继续参观。

▲洪氏家族在政治上非常强调“忠义”、“民本思想”。忠于国家民族,以民为本是历代沿袭的根本思想。这些在我们展示当中都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得到证实。

自杭州南宋始祖洪皓开始,洪氏家族历代忠于国家,忠于明君,维护民族安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在被誉为“宋之苏武”的洪皓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南宋建炎元年(1127)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达十五年之久,仍矢志不渝、忠贞不屈,为保全南宋王朝做出积极的贡献,被称为“宋之苏武”。这里的三个场景体现了洪皓为君排难,慨然前往;金国胁迫洪皓到伪齐刘豫政府做官,遭严词拒绝,宁求一死,不就伪官;放逐冷山后,两年没有衣食供给,只能以兽皮为衣,野菜充饥,但洪皓仍时刻不忘求和使命,饱尝艰辛,持节不变的精神。以及洪皓在求取和平、保全南宋方面所作的努力。

洪氏家族历代“以民为本”,他们认为民为国之根本,人民安定国家才能够稳定。

宣和六年(1124)秋,秀州(今浙江嘉兴)发大水,洪皓时任秀州司录,主动向知州请求承担救灾任务。恰巧此时浙东运往京城的四万斛“纲米”运经秀州,洪皓截留“纲米”,用以赈灾。知州不敢,洪皓“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冒死截留救命皇粮。秀州百姓举手加额,人称“洪佛子”。

洪氏家族多为高官,任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勤勉实干、治绩显著,被誉为治世能臣。

洪遵以丰富的钱币知识,切实解决当时的金融问题。绍兴末年,南宋出现严重钱荒,他上奏禁铸铜器,增加铸钱数额。画面上描绘的就是洪遵向宋高宗谏言的场景。这一措施大大缓解“钱荒”,诚为大功一件。次年,他又促成复置铸钱司一事。

洪钟一生任职多处,每到一处都卓有成效,成绩斐然。修筑长城的场景反映的是洪钟在任顺天府(今北京及河北长城一带)巡抚时,维修加固长城,自山海关至居庸关延亘千余里,增筑城堡两百七十多处,不仅巩固了北边国防,也成为明长城的功臣之一,后人誉为“国之长城”。

洪氏家人性格刚直耿介,不畏权贵,为官勇进诤言,忠正刚直,气节感人。绘画讲述的是洪钟发奸適伏安姓势力的故事。弘治六年,洪钟任四川按察使。安姓自唐代一直统治四川马湖,那时土司知府安鳌,自恃家族在本地的势力骄横,恣意淫虐,为地方心腹大患。本地老百姓深恶痛绝,但地方官得到他的贿赂置之不问,违法乱制之事拖延20年不治。洪钟无私无畏,从容谋划,协助巡按御史逮捕安鳌并送京处以极刑,马湖一地自此才得安宁。

▲了解了洪氏家族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洪氏家族在文化方面的建树。

我们还是从洪皓说起,在宋金两国对峙的紧张局面下,以洪皓为代表的洪氏家族在中国南北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放逐冷山期间,还不忘向北传播汉文化,洪皓以桦树皮为纸,用当地出产的黑色滑石做成墨,默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人称“桦叶四书”。洪皓以此为教材传播中原文化,在女真人心中播下和平种子。

在传播汉文化的同时,洪皓对金国的山川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生产生活以及物产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撰著了《松漠纪闻》一书,带回了金国初年女真民族的大量历史资料,向南传播金文化,并且认为金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中原文化借鉴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有“三洪”之称的洪皓的三个儿子各自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宋朝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门类与著述体裁。洪氏家族在金石学、钱币学和新史学等领域具有开创性。

首先介绍宋代金石学三大家之一洪适(kuo)。宋代金石学迅速兴起,洪适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著书《隶释》、《隶续》、《隶韵》、《隶赞》、《隶图》。钱币学是研究钱币形制铭文及其制作特点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钱币学经历了两宋以前、两宋时期和清代3个阶段。两宋是成熟时期。洪遵所著《泉志》是现有最早的钱币学专著。

洪迈是洪皓的三子,凭借两部代表作《容斋随笔》和《夷坚志》,确立了他在文学、史学、考据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容斋随笔》是洪迈传世作品中最完整的一部,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等5个部分。《容斋随笔》为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撰而成,广涉历史兴衰、治乱得失、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补《资治通鉴》之不足,为治国者所珍爱。《容斋随笔》是毛泽东身前最喜欢读的一本书,也是毛泽东生前读的最后一本书。

《夷坚志》是洪迈积60年心血和精力创作的中国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在小说的艺术虚构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不少篇章更成为后世明清小说、戏曲如“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等名著的重要素材。

洪氏家族“五世藏书”,明代洪楩建藏书楼。

在刻书方面,洪适刻书颇多,是知名刻书家,在中国刻书史上有较大影响。洪楩为明代著名刻书家,刻书“既精且多”。所刻《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存刊印最早的宋元明话本集,是研究中国话本最可靠的资料之一。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清平山堂——杭州刻书文化展”中详细介绍。

洪昇创作的《长生殿》,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准,都达到中国戏曲史的最高峰。与《桃华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欢迎您到洪昇纪念馆感受《长生殿》的艺术魅力。

▲洪氏家族为什么能够几百年生生不息、持续繁荣,又具有多样性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名门望族呢?这与洪氏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读书明志、积德重节、孝贤为上、平和谦淡几个方面。

这个母亲划船送子读书的场景,讲述的是洪钟幼年读书的故事。洪钟的家位于五常港与严家港交汇处的断头桥附近。西溪湿地河网交错,母亲每天摇船接送他上学,为洪钟的成才付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坚持。母亲的慈爱、关切,都深深刻在洪钟的脑海里,激励他勤奋好学。晚年回乡,母亲早已去世,洪钟不能尽孝,修建“思母桥”、“思母亭”,以感念母亲深恩厚德。洪氏家族认为培养忠君爱国的品德应从培养孝子贤孙入手。南宋的洪皓、明代的洪钟祖孙,都是典型的孝子。这为他们以后行大业做了道德上的准备。寿堤上“桥亭思母”讲的就是洪钟感念母恩的故事。

洪钟曾作《命子作》来教育子女,后来这首诗演化成“遗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成为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家训。

▲最后一部分我们向大家介绍洪氏家族对西溪湿地的影响。西溪湿地的许多文化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家族,直接源于明代洪氏家族,现“五常”地名就是由洪氏明代“五尚书”通假转化而来。

在改良民风上,洪钟对西溪湿地文化的发展成熟影响最深。洪钟退居故里后见当地民风不好,农闲时年轻人混沌终日,游手好闲,便将兵器与日常生产、生活工具结合,创编“五常十八般武艺”以改良民风,强身健体。为庆丰收、祈社安,洪钟在每年端午节倡导“龙舟胜会”,沿袭至今。今天“龙舟胜会”已经成为“西溪十景”之一,更多的内容我们在“龙舟文化展”专题介绍。

在地方志的撰写上,洪瞻祖对西溪湿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西溪志》,是最早的西溪乡土志。洪瞻祖所编《西溪志》,对西溪湿地的历史、地理、人物、名胜古迹、民俗等作了综合性的详尽叙述、说明,对后人了解和认识西溪湿地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教育上,洪钟深受故里耕读文化影响,积极办学,发展教育,在西湖南岸涌金门之南建两峰书院,教授洪氏家族子弟和杭州一地贫困子弟读书习经,广传知识。洪钟自号“两峰居士”。书院兴办11年,惠泽一方子孙。

洪氏家族非常重学,一楼展厅对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科举考试等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还设置了一个互动游戏“勇夺状元灯”,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一试身手。

到这里我们关于洪氏家族文化的介绍就告一个段落了,钱塘洪氏家族,是杭州城市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明代洪钟为代表,成为今日西溪湿地的珍贵文化遗产。西溪湿地蕴藏着不少固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杭州洪氏家族文化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