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犨受封于苦城,其后人以“苦”讹音为“古”成为姓氏,后遂称古氏。郤犨的先祖,为周武王姬发幼子姬叔虞。
姬叔虞在周成王姬诵之时被封为唐侯,建都于唐(今山西太原),史称唐叔虞。当初唐地是戎、狄杂居之地,周王朝为防御戎狄内侵,故封叔虞在该地区予以镇守。至唐叔虞长子姬燮父(字安抒)时,将唐都迁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南边的晋水之滨,以河流名称改国号为晋,成为西周诸侯国之一。当时的晋国辖地有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区。
阅读:973次
-
移居海外:⑴马来西亚: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如清朝槟榔屿州的古石泉(清乾隆年间被誉为当地侨领)、古永顺(清咸丰年间主持重修槟城嘉应商会会馆)、古允卿(清光绪年间主持重修嘉应商会会馆)等,以及霹雳州的古尚毕(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参与倡建安顺应和会馆)、古国璇,古晋市的古仲人、古公哲,瓜拉庇捞的古震华、古延祺,吉隆坡的古玉梁。
阅读:1298次
-
新安为古氏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代县)。史籍《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氏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氏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还有二十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阅读:959次
-
唐朝以前:古公亶父之孙古曼在岐山启姓后,其子孙随着周朝的迁都而迁徙。
先是大夫古察随周文王姬昌迁于丰京(今陕西西安沣河),继后士师古谕又随周武王姬发迁于镐京(今陕西咸阳)。一直到周宣王时,古氏家族都在朝中做官。
阅读:1330次
-
唐朝末年以后:⑴江西: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伊始,时有三府君古蕃,任窦州都监,传下六世祖古全交等六兄弟,亦分居各地:长子十一府君古全交迁居古云、次子十二府君古全规居宁都县、三子十三府君古全则居福建省汀州、四子十五府君古全望居广州府增城县、五子十六府君古全让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六子十七府君古全赏居圳边。
阅读:2870次
-
在史籍《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为黄帝的曾孙。
姬弃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从小聪明灵敏,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雄心壮志。有一次,他跟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内容是大家分别种些东西,比比谁种的好。结果,姬弃种植的大豆、芝麻、花椒等比别人的要大要好,于是对农作物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并潜心研究、栽种。随着时光的推移,熟谙农耕的姬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庄稼能手。尧帝听到有这样的人才后,专程拜访了他,并举荐他担任“农师”,掌管农业。
阅读:1503次
-
在学者何兆吉、曲雯编著的《百家姓辈分字行》说:“商代末期有古国。今出土青铜器有‘古伯尊’,见于省吾先生《商周金文录遗》。古伯,亦称古父,商末周初人,古国族首领,名不详。古国其后当有以国命氏者。”
阅读:1073次
-
吐奚氏,是鲜卑族的姓氏。据史籍《魏书·序纪》的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一位叫昌意,昌意最小的儿子受封于北方大鲜卑山国(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北段),因以为族。鲜卑族实行君长制,统领幽都以北地方(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以畜牧猎射为业,淳朴为俗。鲜卑族因居匈奴之东,又有东胡之称。汉初居辽东,后汉时移居匈奴地方,晋初已分为多个部落,如慕容、拓跋、吐奚、贺兰等。其中,拓跋氏最强大,后来南进,建代国,创立北魏王朝。
阅读:1218次
-
阅读:709次
-
阅读:737次
-
阅读:701次
-
阅读:821次
-
阅读:865次
-
阅读:668次
-
阅读:667次
-
阅读:660次
-
阅读:646次
-
阅读:6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