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皆因避祸改桂姓 素有渊源最终躲难迁阳新

2013年07月19日 | 阅读:230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姓氏之旅
     宁波慈溪桂氏为江南名门
  
      偶然一次见到一张照片,绚烂的阳光下,整片的油菜花开得金灿灿的,让人不忍移开视线。在这片油菜地的背后,“桂氏宗祠”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桂氏宗祠,也是第一次得知“桂”这个姓氏。怎么会有这个姓?它是怎么来的?
      待到我终于来到阳新富池,走到桂氏宗祠门前,第一眼便看见“南唐御史家,北国儒宗弟”被刻在宗祠大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御史是谁?儒宗又是指谁?之前的疑问还没有得到解答,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终于,这些疑问都在桂氏族谱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桂氏出自姬姓。周朝初期,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姓姬)被封于鲁。鲁国后来被齐国灭掉,到了秦朝,鲁公族后裔季孙的后人季祯,在秦朝任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季桢被坑杀,其弟季睦怕哥哥断香火,就按自己名字的读音,让哥哥的四个儿子分别改姓:长子叫桂奕,居幽州,守护祖坟;二子姓昋名突,居济南;三子姓炅名奖,居厉山;幼子姓炔名奘,居河南。虽然桂、昋、炅、炔四个字写法不同,但都是一样的读音。
      桂姓早期并不太引人注意,但宋、明以后,情形完全不同,尤以浙江宁波慈溪的桂氏,涌现了不少名人。其中南唐、北宋的大臣桂卿与明初儒者桂彦良便都是今浙江宁波慈溪人,而“御史”指的便是桂卿,桂彦良因被明太祖誉为“江南大儒”而有“儒宗”的称号。至此,源于北方的桂氏家族很快成了江南的名门。
  
      桂氏与阳新颇有渊源
  
      翻阅桂氏宗谱,发现桂氏与阳新颇有渊源。
      早在宋真宗天禧年间,即公元1016年-1021年,桂卿第4世孙桂柯,曾任兴国军八评事(知府),后晋升为大理寺正卿,退任后迁九江府德安县定居;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桂卿第5世孙桂公述,曾任兴国军富川县知县,后来族人便称他为富川公;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1117年),桂卿第7世孙桂南升,进士及第,任兴国军吏部侍郎,左朝奉大夫。在兴国居住了四代,他的孙子、曾孙中有八人连中进士。
      直到南宋咸淳13年,即公元1276年,忽必烈南渡长江,兵犯南宋。一时之间,宋朝有能之士纷纷率兵抵抗元军。桂卿第15世孙桂道信(原名近信)也不例外,他率领着乡亲中的勇士一同抗击元军。哪知最后不幸兵败,无奈之下,他便与弟弟桂道宏一起逃到兴国阳辛里西乡(今富水水库库区)。一段时间后,外面的风声渐渐没那么紧了,桂道宏便返回江西德安陪伴父亲,而桂道信却一直留在了阳辛,并娶了汪氏为妻,在此繁衍后代。桂道信便成为今阳新桂氏之始祖。
  
      桂氏村民愚公移山建造桂家山
  
      在阳辛里居住的100多年间,桂氏一族已经从桂卿的第15世发展到第22世。期间,有从阳辛里迁至大冶果城里和城关的,也有迁至黄石新下陆的,但大多数的桂氏族人仍生活在阳新阳辛里。
      桂卿的第22世孙桂辅德(原名普德),也从阳辛里搬出来了。他从阳辛里搬到兴瑞里皂内圆(今枫林,与江西交界处),在深山僻壤中世居六代人。明朝万历年间,桂富(原名昌富)却是个奇怪的人,他不喜欢读书学习,更不愿考取功名,只一心对风水地理十分感兴趣。在他看来,皂内圆这个地方并不好,不利于桂氏一族的发展。于是他坚持从皂内圆迁出,五个儿子只有遵循父亲意愿,随同他一起迁到兴教里城山头(今曹家山)和大岭山脚下桂家花园(今谈姓屋背后)。
      说来也奇怪,自从桂富死后由皂内园迁葬于大岭山南麓蜈蚣地之后,桂氏一族果然发展迅猛。到清朝康熙初期,桂氏法字辈已发展到22户,城山头容纳不下日益增长的人口。康熙7年,桂愈志、桂起第叔侄,从夏氏手中买下了山场(早先由桂富公选定作屋基的地方),并改名为桂家山。为了建设好家园,几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岁岁年年,不断地搬运石块、开垦荒地、平整土地。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桂氏族人用辛勤的汗水,建造了一个如山水画卷般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1958年开始,桂家山上的村民为了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几度从山上搬下来。但桂家山在桂氏族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每当从山上搬下来后没多久,总会有一些村民又搬回山上去,直到1990年左右才陆续搬离桂家山。虽然如今山上只剩一户桂姓人家居住,但桂家山在桂氏族人心中的地位却从未改变过。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