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唯亭顧氏文化世族論略

2013年04月01日 | 阅读:86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內容提要:明代成化至二十世紀的五百年間,唯亭顧氏歷經盛衰興替,於文學、宦途、刻書、學術、園林等領域頗負盛名,爲蘇州名族。本文簡要勾勒以明清之際顧其蘊、顧予咸至現代學術大家顧廷龍、顧頡剛爲中心的顧氏三百年的人文軌跡,並以此爲基礎,探討文化世族個案研究所涵蓋的地域、運用的資料、研究的內容與方法,進而考察文化世族個案研究與清代文史研究之關係及對今人的啟示。

  關鍵字:蘇州唯亭顧氏 文化世族 人文軌跡 個案研究 清代文史研究

  唯亭顧氏,從明成化年間一世祖顧昇至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相繼去世的十六世顧頡剛、十五世顧廷龍,代出聞人,可謂源遠而流長。五百年間歷經盛衰興替,由盛而衰,衰而復振,在文學、宦途、刻書、學術、園林等領域頗負盛名,爲蘇州著名文化世族。

  清代顧震濤《吳門表隱·附集》云:“吳門舊族顧、陸、朱、張爲四大姓,顧、陸尤盛。”唯亭顧氏遠祖可追溯至三國時孫吳丞相顧雍從子顧容,居於姑胥山,歷魏晉六朝唐宋元各朝,世系久遠,文獻難徵,遂以明成化年間的顧昇爲一世祖。

  譜奚作乎?譜,吾之所自出也。譜,吾之所自出,近則信,遠則誣。是譜之託始於允齋公者,余小子之所逮聞止此耳,上焉者無徵焉,故曰近也。其系之維亭者何?顧之爲族,繁矣!自孫吳丞相以後,代有聞人,夙推江南四望之一。其後播遷四方,支分派衍,譜之傳者亦未可更僕數,而余宗缺如。吾恐後之人忘其所自,而假竊附會,以亂吾宗,故譜而系之曰唯亭,明所別也。

  此爲七世孫嗣曾(尼備)於康熙七年(1668)首創唯亭顧氏家譜所撰序中的文字 ,開宗明義交待以唯亭爲宗支之始的緣由,迥然有別于一般修譜者動輒攀附前賢、名人的做派。於文獻價值言,可信度亦高。其從叔其蘊撰於同年的序贊曰:“而尼備以宗其所疑,不若宗其所信,宗其所信而苟有一毫之可疑,無庸宗也。所以寧維亭而不敢曰鹿城,重原本也,然則尼備其純孝矣哉!”

  一世祖昇(允齋),生卒不詳,明成化間始遷長洲唯亭沙湖之南,“卜築數楹,且耕且讀,終其身,足不履城市,布衣蔬食” ,以盛德聞於鄉,鄉人相與敬而慕之,以其姓名其地,稱“顧港”。其子雲(東山)以貲雄於鄉,“值歲饑,民走死無吊,竊歎曰:此嗷嗷者溝壑矣,而應官輸乎?盡出橐中金八百緡代輸焉。從是業日削,卒以貧累得疾”,年未四十而卒。 雲生二子,長子俸(1513-1585),字君榮,別號小山。棄書就農,以孝稱,當其長子應麒“隸庠校,文譽藹郁,喜白母曰:兒不孝,傾先人所遺以爲母戮,桑榆之復藉此家駒已。”

  顧應麒(1543-1605),字國祥,別號蘭台,爲長洲縣增生。“時值倭寇軍興,乃遷至城中弦歌里。” 始則列名庠序,繼又從鄉郊唯亭移居蘇州城中的弦歌里,此即顧頡剛所云:“從此我家是城裏·人了。雖然家庭經濟的來源仍仰賴田賦,然生活的方式卻由富農而轉爲市民,這是我家的第一次大轉變。” “蘭台公以博學名,五試棘闈,士林稱祭酒。” 所謂深於學而不遇于時者。

  應麒生五子:所肩(1573-1647)、所居(1578-1648)、所載(1581-1640)、所樹(?-?)、所葆(?-?),所肩、所載皆爲長洲縣學庠生,而以所載、所樹後裔世澤最爲流長。“蘭台公……生岳宗公諱所載,字恒甫,長洲庠生。性豪邁,敦品節,與復社講學,爲後進倡” 。自四世應麒以文學起家,躋身士人行列,五世所載列名復社,唯亭顧氏始漸昌大。

  所載生六子,以三子予咸一支最盛。所樹有二子,長子其蘊一支人才亦盛,堪與予咸支頡頏。唯亭顧氏首開甲科者爲六世顧予咸,即顧頡剛所云:“從他開始,我先祖乃由普通士人而步上仕宦之途,這是我家的第二次轉變”。 其盛況如予咸玄孫瑛所云:“吾宗自吏部公以進士起家,代有名賢。處則爲鄉先生,出則爲良有司,馨香俎豆,鄉里榮之。”

  “吏部公”即予咸,因其官至吏部考功司員外郎。予咸在朝爲名宦,抗直敢言;在野則爲名士,所築雅園,在清初爲吳郡風雅之淵藪,且開家族兄弟子侄先後營造名園七座之先風,顧氏林亭之勝一時甲于吳中,故家譜中卷十一專列“園亭”。於家族言,予咸首登入清後唯亭顧氏之甲科;就鄉邦人文影響論,予咸堪稱清初蘇州一隅踵接輝映的數支文化世族演化鏈條中承前啟後的人物。

  顧予咸與顧其蘊:家族內部仕與隱的分野、互濟

  顧予咸(1613-1668),字小阮,一字以虛,號松交。年十三始操筆爲文,崇禎八年(1635)與尤侗同補博士弟子員,崇禎末兩應鄉試不中。其父顧所載撰於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的《岳宗府君遺筆》,對諸子一一評點,且寄厚望於予咸,“三兒骨幹絕倫,有卑視一家之氣,勤苦用功,足爲顧門立幟,加謙和小心,爲全美無暇” 。知子莫若父,入清後予咸所歷宦海風濤,尤其是捲入清初三大案之一的“哭廟案”,似乎符之若契。

  順治三年(1646)予咸中鄉試第十九名舉人,四年(1647)成三甲進士,選授直隸晉甯縣令,僅九月即調任浙江山陰縣令,以卓異稱。順治十年(1653)量移刑部,任福建司主事。而此數年正是朝中大吏動輒得罪的多事之秋。

  十四年丁酉,春,服闕,補比部湖廣司主事。時山左琳枝李公諱森先,庚辰進士,平度州人,按多異政,中蜚語,入詔獄,被刑委頓。余煮糜市藥,遍頌其冤,以吳人白吳事,遂得雪。溧陽陳相國諱名夏,清剛、勇於任事,間拂上意,令自裁,其子戍遼左。雪海郝公諱浴,己丑進士,直隸定州人。以名御史忤旨,擬戍,同日就道。余經營左右之,不避嫌怨。秋,調禮部主客司主事,尋提督兩館。科場獄興,余磨勘省墨,不爲苛摘,獲全者甚眾。

  李森先、陳名夏、郝浴及順治十四年丁酉科場案皆爲《清通鑑》中大書一筆的人物與事件。順治十五年(1658)秋,予咸升稽勳司員外郎。冬,轉考功司員外郎,正是宦途青雲平步之機,卻以病請,得旨予假,“一時奇之者半、迂之者半、是之者亦半,傾朝送別,投贈詩篇盈篋笥”。

  時被奉爲京師詩壇職志,與錢謙益、吳梅村並稱“江左三大家”的龔鼎孳首唱贈行詩《送顧考功松交歸雅園四首》 “我已飄蓬增白髮,誰能揮手謝青雲”、“高議幾人排眾發,微躬今歲乞歸難”、“襥被此行真勇退,酒杯何意亦堅辭”、“辛苦群公身老健,百年馬棧耐棲遲”,無處不流露出對朝中袞袞諸公戀棧不去的嘲諷與乞歸難的自嘲,對予咸揮手謝青雲之勇決的歎慕,乃“是之”而兼“奇之”者也。予咸歸鄉後築雅園,清初文壇頗負盛名且曾深深捲入過朝堂風波的吳梅村、丁澎、曹爾堪等輩皆曾會集其中,觴酒吟詠,感慨無限,曹爾堪作於康熙三年(1664)《甲辰夏顧松交銓部雅園午集,同周文夏侍御、沈繹堂副使、丁飛濤祠部二首》詩 ,首句即是“罟網憐今密”,意旨顯豁,而“餘生均足感,握手不勝情”兩句,倘明瞭丁澎、吳梅村等人的遭際,而東道主顧予咸亦剛從“哭廟案”幸而脫身,即能感受及一種共通的劫後餘悸之感從字裏行間透現而出。

  順治十八年(1661)顧予咸因“哭廟案”牽連,禁繫大牢六十三天,幾于與金聖歎等同畢命,賴朝中貴要援手始得解,“余自辛丑四月十二日患難以來,志氣頹落,精神疲倦,又壬寅六月二十三日即辛丑解網之日,痰氣迷心,心幾同蟬蛻,不獨無入世之想,每懷泡影之虞。” 八年後,以五十七歲的壯盛之年辭世。

  予咸之被牽涉入哭廟案,表面緣由似因巡撫朱國治之嫉恨、哭廟諸生首將揭貼送予咸而得禍,更深層面則反映予咸的鄉邦影響力,此可從一個人物鏈條中窺得幾分消息:陸文衡-顧予咸-彭定求。

  予咸早年曾問字于同邑陸文衡,並與其子陸鎔、陸錦交遊密切。陸氏爲蘇州名族,亦在四大姓之列,陸文衡爲明末名宦。順治十七年(1660)彭定求受業于顧予咸之門:

  歲庚子,定方成童,拙訥無文也,獨遇先生獎拔于數百人聚課中,先君子因命往受業焉。先生遂常召至雅園,浹旬一課,親題甲乙,必曰:孺子可教也!

  “先君子”即彭定求父彭瓏,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爲予咸後進。長洲彭氏有彭昉、彭汝諧先後中明正德六年(1511)、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入清中進士者12人,彭定求與彭啟豐祖孫皆爲會元、狀元,至彭蘊章等輩,彭氏科第人才尤其在學術、藝術、文學諸領域聲名卓著。 顧氏與彭氏不僅有師承淵源,且有數世聯姻之親。無論從師承傳遞,還是交遊如尤侗、褚篆、金聖歎 等,或姻親網絡如長洲彭氏、商丘宋氏、無錫秦氏等等,予咸在族群與地域網絡中的作用可謂巨且深。

  予咸同祖兄其蘊(1607—1682),原名予泰,字大來,晚號空五。著有《缶吟集》二卷、《真鈞軒稿》四卷 。長洲諸生,入清不仕,築寶樹園爲棲隱地,李雯爲撰《寶樹園記》三復致意:

  而先生以前明党人,名振復社,乃能息心塵外,與一二名流俯仰其間,享詩酒林泉之樂,世事不知,浮沉莫問,非高尚其志者,何能若是哉!

  所交遊皆鄉邦卓異之士,與鄭敷教、韓馨並稱“平江三逸”。韓馨,字幼明。清長洲人。明末復社志士。崇禎二年(1629)爲五人墓碑書丹,十七年避馬士英、阮大鋮迫害,晦跡徐莊。順治四年(1647)收葬被清廷殺害的志士劉曙。在鄉構洽隱堂,交接遺民逸士。著有《紺雪堂集》 。鄭敷教(1596-1675)字士敬,號桐庵。清長洲人。明崇禎舉人。崇禎二年(1629)入復社,十一年列名《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與楊廷樞齊名。入清,舉賢良方正,以母老辭,隱居教授,學深廣易。卒後私諡貞獻先生。

  韓馨《同鄭士敬酌顧大來園亭》詩云:

  偶與康成約,來尋顧彥先。吟聲高戶外,菊色燦籬邊。多感驚霜鬢,忘機謝世緣。滄桑餘我輩,對酒共陶然。

  經歷明清之際山飛海立的滄桑巨變後,“多感”與“霜鬢”交織,在寶樹園中對酒陶然的平靜之下,深藏的是何等的驚心往事啊!

  思敬三兄弟撰《明故文學先考大來府君行略》,似可看作是爲其父顧其蘊一生的立體塑像,尤其是其蘊對陶淵明的異代知己之言,宜與其贈和詩參看:

  年二十九,補長洲諸生,名藉藉起。蓋先君濡首椎心千古文辭者,已歷有年所,故每構一藝,爲兩社知名士所推重,一時吳下紙貴。年三十有七,值鼎革,遂絕意舉子業。題有“漢冠未著無容掛,吳市重來願作氓”之句。嘗著顧東吾、徐俟齋兩先生傳以見志。和顧先生詩曰:漢庭詞客終投閣,何似從容赴碧流。又贈徐先生詩曰:獨抱遺經忘歲月,翻嫌綺里下商山,實自況也。築寶樹園於城之東偏,與尤太史西堂、宋孝廉既庭輩素心,晨夕飲酒賦詩,時而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嘗語及門曰:昔陶靖節托興詩篇,義熙以後但書甲子,少陵譏其不能達道,是未爲知靖節者。故人見先君子意致閑遠,實未測其涯涘也。”

  晚年與尤侗、沈荃、宋實穎輩飲酒賦詩於寶樹園中,意致閑遠的形貌下時有慷慨悲歌的故國情懷。

  唯亭顧氏三百年盛衰軌跡

  對家譜卷二誥敕、卷三恩遇、卷四志書、卷六至八傳文、行略、墓誌及卷九藝文略加排比,可大體勾勒明清之際顧其蘊、顧予咸至顧廷龍、顧頡剛,近三百年間唯亭顧氏的盛衰軌跡。

  從誥敕可約略覘見顧氏歷代受朝廷誥封之恩榮:順治朝六世顧予咸,康熙朝七世顧用霖、顧嗣雍、顧嗣立、八世顧沈經,雍正、乾隆朝八世顧爾昌、九世顧芝,道光朝十一世顧元凱、顧春芳,同治朝十四世顧允昌,光緒朝十二世顧翼基、十三世顧厚焜、顧承皋、十四世顧克昌、顧光昌,或由勞績、或因學行、或以名宦而得清廷誥封,這在科舉時代是被視爲不世之榮寵的。從六世至十四世,共得15人,以予咸支人數最眾,占9人:予咸、用霖、嗣立、爾昌、芝、元凱、翼基、厚焜、承皋;其蘊支次之,占4人:春芳、允昌、克昌、光昌;其他支系僅得2人:嗣雍、沈經。三百年間家族的人事更迭與興衰起落,又與宦海浮沉關係極密,予咸一支很具典型意義。卷二誥敕前言云“吾家自松交公以吏部起家,至雨若公始大其閭,其後科第官爵綿綿不絕,迄今數世”,松交公、雨若公即顧予咸、顧用霖父子。“松交公第四子巖卜公,名用霖,是我的直系先祖。” 用霖正是顧頡剛的十世祖。

  顧用霖(1652-1715),原名嗣悅,字雨若,號巖卜,予咸四子。康熙十六年(1677)恩科順天舉人,二十一年(1682)進士,任四川西充縣知縣,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同考官,陞禮部儀制司主事,官至湖廣寶慶府知府。其子爾昌(1690-1738),字魯常。官寧夏府知府、護理甘涼兵備道。乾隆三年(1738)寧夏地震,與二子同時被難,年四十九,恤贈太僕寺卿,蔭一子。

  顧芝(1712-1784),字恂如,一字聚東,號列圃。予咸孫,本生父炆。爾昌殉職于寧夏府知府任上,且舉家罹難,芝遂出嗣爲爾昌子。曾從事貿遷,因王亶望監賑案牽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十三,戍死黑龍江,其孫顧師範負骨歸鄉。其在潘氏巷舊址的家被抄,眷屬乃遷居寶樹園。

  從列圃公遺眷遷入寶樹園始,我支系先祖乃世代卜居於懸橋巷裏,但這實在不是光榮的遷徙,而是家道中衰的開始,因自他獲罪以後,我家累代仕宦之途,既致中斷,而家中歷代所積蓄的財寶,亦被搜括一空,我家頓由富宦之家一降而爲平民,充溢著衰頹的氣氛,這是我家的第三次大轉變。

  顧頡剛《玉淵潭憶往》所述正是本支實況。顧芝孫師範(1756-1827),字志襄,號少遊,頡剛五世祖,《家譜》卷六《太學生顧少游先生家傳》:“自念生平艱苦崎嶇,備嘗憂患,遂絕意進取。”予咸一支至顧嗣立曾孫顧若曾(1759-1823)、顧曾(1760-1835)復又振起,宦途與書香同步輝煌。顧厚焜《曾叔祖滌齋公傳》述之甚詳:

  吾族自松交公通籍以來,科名經濟輝煌者五葉,至我曾叔祖滌齋公時,書香已陵替矣……少年服賈,勤儉持躬,一旦幡然變計,思承先業,乃以議敘從九品,筮仕皖江,所至有政聲。而我本生祖侶孟公早歲遊庠,二叔祖杏樓公由詞林典名郡,實皆由公棄賈就儒,慨然有繼往開來之志,兼能敦聘名師,勤誨子侄所致。然則公一念之轉移,實吾家已衰復盛之機也。自有公而二叔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于近支尤深期望,迄今六十餘年,我父逸儕公與厚焜兄弟皆以科名繩武。

  自顧嗣立以結客、刻書致晚年貲財漸乏,其諸子雖多兼工書畫,然科名默默無聞,至孫輩已家道中落,嗣立曾孫顧若曾《滌齋公自訂年譜》前言有“無何,家益困乏,余兄弟五人不能讀書,乃棄儒就賈,權爲治生計。”若曾後又棄商還儒,以捐貲入宦,雖九品微官而清廉端方。六十餘年間其子元凱(杏樓)、侄元震(侶孟)、侄孫世駿(逸儕)、曾侄孫厚焜相繼成名,名宦如元凱,以進士入翰林院爲庶起士,出爲府大吏:

  殿試二甲,朝考入選第九名,引見,改翰林院庶起士,充武英殿協修。時先大夫假旋在籍,復寄諭有:無驕無怠。舊家得此,乃是故物。須讀書勵志,作好人,行好事,爲好官,經濟文章向諸先輩中講求之語,載先大夫自訂年譜中。……時撫吳使者爲侯官林文忠公,與府君交最莫逆,而府君以詩唱酬外,從未嘗幹以私……是年主講上海敬業書院……府君往來滬瀆三載,爲士論所服……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校刊本生高祖秀野公詩集、秀野草堂家集各種,又因潯屬生童詩多失律,重鐫彭文勤公《詩韻檢字釋要》,並捐贈書院膏火。

  若曾訓誡其子功名爲“舊家故物”、“好人好事好官”數語,頗耐咀嚼。顧若曾的同曾祖兄顧曾,原名篤曾,字駿文,號少卿,一號潛齋,以經術文章與顧千里、顧承號“三顧”。

  十一至十三世子裔,或宦海波濤後絕意仕進,或遭遇太平天國之戰亂。顧厚焜乃個中翹楚。厚焜(1844-?),字以崇,一字固廬,號少逸,又號敦盫,以卷一小傳略述其生平:

  元庠增貢生,候選訓導。光緒乙亥(元年1875)恩科順天舉人,丁丑(1877)考取漢謄錄,充國史館漢謄錄官,議敘知縣。癸未(1883)科二甲進士,欽點主事刑部江西司主事。丁亥(1887)奉旨派充日、美、秘、巴等國遊歷官。庚寅(1890)充會典館協修官,欽加四品銜,調廣西司主事。丙申(1896)奉旨補授陝西司主事。丁酉(1897)記名以直隸州知州用。戊戌(1898)會典館全書過半,特旨在任候補知府。辛丑(1901)借補安徽池太江防同知,即補直隸州知州……。

  遊歷諸國並有著作若干種,如《桂香齋散體文》二卷、《桂香齋駢體文》二卷、《桂香齋詩草》二卷、《日本新政考》二卷、《桂堂東詞稿》一卷、《美國地理兵要》四卷、《巴西地理兵要》二卷、《秘魯政治考》一卷、《古巴小志》一卷,舊學新知兼通。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