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

2013年05月31日 | 阅读:96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有关姓氏文化的文献资料

       家谱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江泽民

       光宗耀祖。                                                        -------江泽民为广东潮州江氏族谱题词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起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是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周恩来

       族谱、祖谱、祖先、扫墓、祭祖,有助于建立人民“慎终追远”的美德,为先人树碑。

                                                                     -------《人民日报》文录(1988年8月23日载)

       什么是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包括姓氏、姓名、宗族、宗谱、宗祠、清明会等内容的一种传统民俗和文化现象。

       姓氏和姓名

       姓,即表明家庭系统的字。姓氏,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氏从姓分出,后来,姓和氏就不分了,姓氏可以混用。姓氏,是家庭的标志、种族的徽章。姓氏,能明血缘、别婚姻,起着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生理的由来和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既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也是明白我们自身,传承祖德、光宗耀祖。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姓氏文化乃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缩影,在姓氏文化里,我们可以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以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哲理、价值观念,还可以读到本族吾民之生灭盛衰、悲欢离合,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宗族和宗谱

       宗族,是同一姓氏的父系血统形成的家族。宗谱,又称家谱、族谱,是记载同一父系家族世系和事迹为主的表册或书籍。古语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宗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又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主要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婚姻、居住迁徙、家庭成员在科举制度、官封名溢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为家庭的管理教化而制定的族规家法等制度,内容十分丰富,各有特色。家谱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宗祠与清明会

       宗祠,即同一父系家庭共同祭祀祖先,讨论宗族事务和教育后代的房屋场所;清明会,即同一父系家庭在清明节召开的代表会或全体成员会。

       宗祠,又称祠堂,是建在宗族基础上的一个载体,不仅是陈列祖宗牌位的场所,同时还是继承和弘扬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精神的场所,也是继承优秀的政治格言、家训和族规的场所,这些祠堂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素质。祠堂的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祖来敬宗收族,弘扬中华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为第一人品思想,维护和发展宗族统治的目的,像设私塾、置义田、修族谱,这些都是通过祠堂来完成的。宗祠,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祠堂也被称为家庙,过去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我国的宗祠,比西方的教堂多得多,在每一个县城内,绝大多数姓氏都有一个祠堂,作为共同祭祀祖先、诉说家事的一种场所。

       清明会,是同宗家庭在清明节搞的一次活动,有祠堂的祠堂开,没有祠堂的选定地方开。清明节,是中国人的传统祭祖扫墓日。尤其是2008年起,我们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法定休假日,党和国家的重视,更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敬祖尊宗热情。以重庆渝北龙兴镇为例,固定的就有50多家姓氏宗族每年召开清明会(少的吃饭10多桌,多的百桌以上),开展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90%以上家庭为祖先扫墓,城市家庭到农村、公墓祭祖扫墓的人相当多,这一天,重庆的各条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人满为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姓氏文化的是与非

        对于姓氏文化,过去一度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姓氏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宗派主义”、“宗法残余”、“孔孟之道”、“罪恶之源”等等而加以批判、排斥与否定,大量编撰编修的家谱在保存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在这场民族的大灾难中被毁灭,官方一概不讲,民间不得传承。其结果是使一些人忘记祖宗、不孝父母,老少不分,辈分紊乱,近亲婚配,伤风败俗,单名重复,影响社会治安管理,阻碍了我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

       其实,姓氏文化传承的是中国优秀民俗和传统文化,讲述的是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的经历和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公而忘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教子成才、邻里和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家训家风,这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一致的。

       论弘扬优秀姓氏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有利于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胞亲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促进统一,实现和平;三是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是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 以上引自重庆渝北龙兴政府编撰《龙兴古镇》一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蒋泷峰

 

       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就是出生于远古西北游牧部族,据史书记载:“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慢慢开始农耕。古羌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是华夏汉人的祖族之一。西羌族性格刚烈勇猛,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

       古羌族是中国一个了不起的古老民族和华夏民族的主要祖族之一,她不仅孕育了包括“犬戎”、“白狗”、“白狼”等大部分西戎族,还孕育了汉族、党项、吐蕃、藏族等民族,而且古羌族流入蒙古草原的分支部族还参与了蒙古草原民族的形成。古羌族的伟大在于她的刚强性格和超人的智慧,与古羌族同时存在的其它游牧民族在中华大地早已消亡,而她却一直顽强生存延续至今,她的儿孙子族的数量已达到令世界震惊的十几亿之巨……

        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炎黄部落的后人们不停地迁徙繁衍,遍布中华大地。同时,也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地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食物结构,以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这些炎黄子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也因此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而姓氏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出现、形成和完善。

       根据历史考证,中华民族的姓氏从原始部落社会开始,最终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后期的秦初。这个过程中最早是有以部落图腾为姓的,以人名、住地名为姓的,有以亡父字、次第、缢号、技艺为姓的,也有以封国为姓的,更有以职业和官名为姓的,后有避祸避讳得姓、改姓的,再有君王赐姓的都有,由此逐步形成姓氏家族。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1949年解放以前,以农业为主的中华大地,各地都是以单一姓氏为主形成了很多的聚居地,每个聚居地都建有姓氏祠堂,可以说,我国的宗祠,比西方的教堂多得多,在每一个县城内,绝大多数姓氏都有一个祠堂,作为共同祭祀祖先、诉说家事的一种场所。每逢春节和清明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及定时编修本宗支家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在外地的孝子孝孙都要回到老家参与,根据自愿原则出钱出力,各祠堂本身更有田地产出作为费用开支,大家均以本姓宗族亲情为纽带相互关照、抚贫济困、共谋发展。

       同时,这种民间习俗和姓氏文化传承的方式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现在已成为传播和保持华夏文明的重要方式及手段。尤其是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大量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这种民间习俗和姓氏文化形成的家族文化如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现在的日本、韩国,更对西方大型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在国内的一些地区(两广、福建、江浙及沿海地区)现在仍然保存着这种民间习俗和姓氏文化的传承方式。

       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姓氏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宗派主义”、“宗法残余”、“孔孟之道”、“罪恶之源”等等而加以批判、排斥与否定,大量编撰编修的家谱在保存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在这场民族的大灾难中被毁灭,官方一概不讲,民间不得传承(此段摘自重庆渝北龙兴政府编撰《龙兴古镇》一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而今,中国中央政府在明确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们国家把“清明和端午”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休假日以后,以重庆渝北龙兴镇为例,现有144种姓氏,修书续谱的已有60多个宗族,已成谱的50多家。据说,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宗谱有3000多种;浙江省民间散藏的族谱已超过5000种。至今,在重庆渝北龙兴镇就有50多家姓氏宗族每年召开清明会(少的吃饭10多桌,多的百桌以上),开展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90%以上家庭为祖先扫墓,城市家庭到农村、公墓祭祖扫墓的人相当多,这一天,重庆的各条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人满为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海内外华人华侨纷纷以姓氏为单位,成立了各单一姓氏宗亲联谊会,分为修书和商会两个部分。一方面,寻根问祖、修书续谱、连支连宗;另一方面,成立商会发展家族经济,家族成员之间守望互助、相互扶持、共谋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家庭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现在已经经过有关部门和政府认可的就有中华赵氏宗亲会、中华岳氏宗亲会、中华傅氏宗亲总会、中华佘氏宗亲会、中华萧氏宗亲会、世界何氏宗亲会、中华曾氏宗亲会、中华成氏宗亲会、中华王氏宗亲会、中华雷氏宗亲会、世界何氏宗亲会、中华蒋氏祖根文化研究会等。

       中国姓氏文化的作用

  一、通过研究姓氏文化,修书续谱,追根溯源,连支连宗;起着明血缘、别婚姻,促进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二、理清我们与炎黄二帝的关系,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得到归属感;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生理的由来和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

  三、通过联络家族成员,守望互助,抚贫济困,相互扶持,共谋发展;同时通过亲情的认同,发展我们的人际关系(人生三特:老乡、同学、战友;社会三特?)。

       中国姓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价值及意义

       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通过寻根问祖,既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也是明白我们自身,传承祖德、光宗耀祖。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二、历史价值及意义

        作为姓氏文化中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是记载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2001]29号文件)。

       三、现实价值及意义

       传承华夏文明,推动国学发展,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和谐社会。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消失,大多都是通过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传统,基因所在,教育所养。姓氏文化乃是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之缩影,在姓氏文化里,我们可以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以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哲理、价值观念,还可以读到本族吾民之生灭盛衰、悲欢离合,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通过姓氏文化和敬宗尊祖教育,继承祖先忠贞爱国、为国家为民族的英勇献身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为第一人品思想,维护和发展姓氏文化。

       为什么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是中华几千年可以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过程;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以文学、哲学、诗词等题材为代表的关于思想、心理、教育、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军事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它们包括了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民间习俗、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诗词歌赋、以古典名著为代表的文学小说……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孝经》、《礼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老子》、《孔子》、《列子》、《孟子》、《荀子》、《墨子》、《吕氏春秋》、《史记》、《四库全书》、《周易》、《厚黑学》、《易筋经》、《离骚》、《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等,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孝敬父母,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为人处事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人总是活存于历史长河中,昨天的你就是今天的你的历史,今天的你也即将成为明天的你的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背叛历史,彻底的无视自己的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部我们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父辈和祖先们历经苦难及辉煌的历史。

       因此,无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还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没有最完美、最好的!也没有一种文明是超然于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令人尊敬的地方!区别的不是文明本身,而是一个人在文明中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内心世界!

       二、文化断层,时代奋进的悲歌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饱受了东、西方列强的蹂躏。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残酷的战争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灾难,使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使社会的各阶层对腐败的满清政府彻底绝望。对于当时称之为民族精英的人们来说,大多数都是海外留学生出身(其中以孙中山为代表),而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以西学为代表的变法成功地刺激着一衣带水的中华大地,使这些中国的民族精英们对西学推崇倍至。更有甚者提出扬弃传统,全盘西化。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学习和引用西方文化的邯郸学步之路。

       其实,一个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产生,并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它既有着随社会进步(也包括了外来文化)发生变化的一面,又有超越历史时空相对稳定不变的一面。任何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都不是一样的,变与不变都不是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产生它,需要它的那块土地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决定的。

       客观的说,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十年间,中国政府和人民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可惜,从57、58年反右、大跃进开始,乃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华民族进行一场可怕的逆向淘汰。封闭的中华大地陷入疯狂的自我摧残之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另人心寒的是这个里面有许多是抛弃了国外优裕物质生活想方设法回到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民主人士(这个里面有许多是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来参与建设新中国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明的民族资本家及企业家)、敢于坚持真理的中基层党员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包括政界、军界和企业界)受到批判、排斥与否定,被打倒,被剥夺基本的权利,甚至夺取生命!学校和工厂处于半停课、半停产状态,经济倒退、社会混乱、百姓困苦,官员流失导致政府职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军队干部受到牵连导致军队紊乱,最可怕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本段引自都梁的小说《亮剑》一书)。

       文化大革命,砸烂了一切道德、法制,父母、子弟互相斗争,毁灭了一切科学、知识和经济,败坏中国传统的伦理,导致的是社会道德的彻底沦丧,导致的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断层,导致的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沦落,导致的是整个社会及有识之士的信仰危机。只有“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才能净化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个教育、知识系统的师表,决定了一个文明可能的未来。既没有受过传统教育,又没有受过西方教育,如果不彻底反省文革的遗毒,所谓的造反、毁坏、谩骂、放纵、权欲、混乱的言论、思维、行为是一种“文革遗风”,根本就不知道批判、毁灭的是什么东西。如果不明白一种体系、一个概念的含义,却论断、处决那个“词语”,那么,带来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危机。(本段主要引自中华儒商总商会商会文化之世界之仁政与儒商)

       1976这一年间,在内忧外患中,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先后失去三位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也由此引发了“四人帮”的彻底垮台。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新生。当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执政以后,拨乱反正、包产到户、发展经济等举措使共和国开始逐渐恢复元气。特别是1981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农业、工业、军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告别了物质匮乏时期,进入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改革开发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些低级的观念和思想也随之而来,现代人的道德品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西方文化终究还是显现出水土不服的另一面。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代,西方文化的水土不服,社会产生了最大的危机:现代人自我迷失,普遍没有归属感,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信仰!只是单纯的崇拜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环境。尤其是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更是表现突出,生存的哲学就是吃好的、耍好的、用好的、穿好的!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共有裸官(这种被称为裸官的官员早就以留学、投资等方式把子女和家人送出国)118万人,同样是截至这一年,共有4000名裸官外逃,共带走了500亿美元。更有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930亿美元的资金被有钱阶层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海外,给本来就脆弱的民族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而今,尤其是党的第四代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就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2008年以后,我们国家更是把“清明和端午”两个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休假日,自此,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诚然,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都有权利以是非功过去评价那些创造历史的伟人,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国富民强!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数千年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思想都一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纵观中国历史,数千年来,广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在统治阶级和地主豪绅的压迫下,老百姓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以杂粮为主,很少肉食);要是遇上天灾人祸,百姓们只得吃糠咽菜(野菜),甚至买儿买女才能苛活。如果是战乱或者朝代更替,就会有人杀人、人吃人的惨状普遍出现,中国历代尤其是改朝换代,人口损失均达65%以上(附资料于后)。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个苦涩的笑话而已!

       事实上,中华大地上就从来没出现超过5亿的人口。而今,我们的华夏大地却生活着超过14亿的人口,物质生活水平大家有目共睹。汶川地震、以云南为主的西部干旱、玉树地震和各地区经常性的洪、涝灾害,我们的政府是如何做的,这些已经过去不久的事实充分的证明了我们的政府是好还是坏。

       三、以“至圣先师”孔子为榜样

       2500年前,为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文化的垄断,以孔子为代表的 “社会精英”们开始开馆收徒,把知识与文字传授给平民百姓。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一根竹子经过三十余道工序,分隔成一片片简牍;为了让简牍文字能够长久流传,每片简牍打磨得非常光滑坚硬;还需要在竹简中打孔,以便让竹简串连成篇;每片竹简上最多写十二个字(一打,指一个竹简的一次打孔),最少写五个字,竹片坚硬,每片竹片上刻完字,需要一个壮汉工作半天;其中有一笔刻错,竹片就需要废弃或者重新打磨。

        想想看,一部十万字的著作需要砍尽一个山的竹子制作竹简。想想看,知识与文字是多么地昂贵与奢侈,也惟一富裕的世家大族才能传承。然而,惟有“至圣先师”他不愿把知识与文字作为自己的特权,他打破了知识的壁垒,把文明的火种传播给黎民,每当想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让我们涕泪交加,五体投地。“千古第一师”的名号,惟我“至圣先师”配享,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第一师长,只要你识字,圣人即汝师。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会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圣人传播文化的本意是什么?难道他打破枷锁,将知识传授予平民百姓,是为了若干年后自己成为文明与进步的禁锢与障碍吗?

       知识与文化的本质就是冲破一切禁锢,追求真理的本质,将知识传播给大众,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给每家每户的黎民百姓。“至圣先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丰碑,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基石,他绝不会要求我们后人把他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当作新的文化壁垒,当作新的枷锁,这决不是“至圣先师”传播知识的本意。

        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当时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圣先师”所说的理论,时过境迁,不见得百分之百正确。我想,我们否定、革新、更正“至圣先师”的部分理论,绝不是对“至圣先师”人格的否定。相反这种行为正是体现了真知的行为:打破一切可锁,追求知识的进步、真理的本相,这正是‘至圣先师’教导我们的。

       如今,一部十余万字的书,印刷机开动数小时,就可以印出上千册,这是个知识快速普及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圣人。我们后人缅怀“至圣先师”的伟业,我们的职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过黑沉沉的夜色,眺望前方。“至圣先师”为我们奠定了文明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后人的责任是:踏过第一块基石,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一节节,一层层,建立我们文明的巍峨大厦,我们享受圣人普及知识的光辉,为这个文明添砖加瓦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中华传统文化沦落了,但这是一个有别于数千年历史的时代——--“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政方针。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无不和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息息相关,对于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国学专家而言,知识不应该只是供奉在书斋里,也不应该只是在固定的文化圈里探讨、传播,甚至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而是充分学习和领悟“至圣先师”孔子的精神,把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普通黎民百姓、青年及学生。

        附:中国历代改朝换代的死亡人数

       至少从各王朝兴起到灭亡的200、300年间,人口的增长是迅速的。考虑到王朝更替,则人口、经济、技术呈螺旋发展态势。春秋战国时,人口约2000至3000万;经过多年战争,秦苛政,楚汉相争,汉初人口下降至约600万。但西汉人口增长迅速,平均年递增率达1%左右。至西汉末年,人口达近6000万。如此螺旋增长。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率与西汉接近,约150年时间内从1亿左右增长4亿(1700至1850)。在人均消耗资源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由于技术的进步,从瓷器、陶器到竹器、木器、铁器,从棉花、水稻到苹果、桃子,产量和质量都在提高,人均消耗资源在增长,则经济增长的速度将超过人口增长。

       1)秦末农民战争,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仅60万,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10)金、元灭两宋,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

       11)元末混战,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这个吃人上瘾的军队,何尝考虑过民意。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136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酷刻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揎草”,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皇帝竟对此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需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拔,朱元璋死后,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毫不逊色。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方孝儒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轮奸,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20余男子的凌辱。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300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公元1424年)的当天,30多名宫女都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12)明末混战,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1644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中国史上想改朝换代的流氓军阀,互相残杀起来比任何人都厉害,就是为了不让对手获得土地与人民,不让对手比自己更强大,宁愿一切都毁灭! 

       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努尔哈赤的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 

       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1649年占领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运动,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附逆抗拒”州县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 

       张献忠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此外,满清又杀苗民一百万,杀回民数百万,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

       满清入关后,对朱家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帝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第二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后,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14)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不过牺牲4千余人;然而内讧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厉害之至。“洪杨之变”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的生命;整个天京城3万多战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曾剃头杀过10多年后,到光绪登基时,南京也还不到50万!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4000万人死于战争中],这是何等的残酷!到1911年全国恢复到3.4亿人。

       中国抗日战争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应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 以上资料搜集、整理、编写  蒋泷峰 毛国灿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