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海外移民与顾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开拓的传统。从汉代开西域、唐宋的远洋通商、郑和下西洋都是很好的例证。不过,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一直到明代后期人口剧增以前,人口压力并不是特别大,加上“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训和安土重迁的习俗,所以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是不存在的。十一二世纪开始北方军事游牧帝国控制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受到阻碍。宋代因为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延伸。华人就通过经商、航海和旅行,开始少量移居海外。到了元代,由于建立了空前庞大、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所以交通商贸也很发达。
长期以来,和平时期的中国的人口一直稳定在一亿以内。明代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达到近两亿,人口压力骤增;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人口突破三亿。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比如清代实行的“摊丁人亩”政策所致,另外一方面生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和高产作物的引进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人口的这种骤增,使中国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高度紧张,尤其是东南沿海某些地区如福建、广东,因为以山地为主,地狭人众,又不像江南有发达的经济可以转化很多劳动力,因此生存压力极大。明清两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浅见实行锁国政策,从法律角度讲,移居海外都是禁止的。不过,向海外的拓展并没有停止。
欧洲的大航海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到东南亚一带殖民。由于当地人口较少,他们就盯上了勤劳聪明善良的中国人,大量华人被以各种方式引入东南亚,在当地的橡胶园里当劳工。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华人聚居地慢慢出现,就这样最早的一些华人社区也形成了。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海外华人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苦和磨难: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当地民众的误解,还有腐败政府的漠不关心,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逐渐扩散分布到世界各地了。据统计,世界各地的华裔华侨已经达34 072 632人(该数据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提供);分布的国家几乎遍及世界各国,近年来连过去华人比较少的东欧、南美也遍布他们的足迹。不过老一辈华人仍然是以东南亚居多,新一代移民则以日本和美国最多。
早期的海外华侨华人的移出地最早多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其中浙江是顾姓分布较多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