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起源二

2013年04月01日 | 阅读:846次 | 关键词: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建葛国,称为葛伯。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按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自伯益的大儿子飞廉为第一任葛伯开始,封爵四十位,共立国一千八百年左右。虞舜时期,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让颛顼的后裔伯益当他的助手辅佐治水,负责技术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治理水患后著有《山海经》十八篇。
  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仿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大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今山东鄄城)。于是大禹的儿子启便推翻了禅让制度,自己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夏王朝建立后,启也不亏待元老伯益,特封他的的大儿子若木为徐伯,封其二儿子飞廉(大廉)为葛伯,封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建葛国,此为葛被封国之始。史籍《姓考》中记载:“黄帝支庶,封于葛。”史籍《通志》中记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在商汤灭葛之战中,商王汤率领商军攻灭了夏桀的坚定支持者葛国(今河南宁陵)。夏朝末年,夏桀执政,国家衰败。位居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原是夏属小方国,到商王汤时国力逐渐强盛。为实现灭夏的战略目的,商汤决定除夏桀羽翼,先打弱敌,攻灭与商邻近的方国葛。
  当时,葛国君主葛伯与夏桀同好,放纵无道,给商汤提供了进攻的机会。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汤便派人前去质问,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做牺牲,商汤便派人送去牛羊,葛伯却将牛羊宰杀后自己食之。于是商汤再派人去质问,葛伯又回答说没有粮食做祭品,商汤又派人去帮助耕种,而葛伯却派人袭击给耕者送饭的汤人,抢夺酒饭,甚至残杀儿童,激起了商族民愤。商汤以此为借口,乘机率领大军一鼓攻入葛国。商军同仇敌忾,很快就将葛国军队击败,灭了葛国,揭开了商灭夏战争的序幕。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中也描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葛国的遗址在今河南剩商丘市宁陵葛伯屯,该地以“葛伯之乐”闻名于商、周两朝,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
  葛国灭亡后,葛伯的后世子孙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今河南长葛),为子爵。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