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流源乃古琅琊郡

符氏流源乃古琅琊郡

2013年05月28日 | 阅读:1984次 | 关键词: 符氏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乃古琅琊郡,沂州府故地。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自古物产富饶,人才辈出,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左丘明、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历史先哲,在中华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而产生于秦汉之交、辉煌于唐宋时代,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符氏家族,正是起源于这片古老的土地。

一、琅琊考证

临沂,古称琅琊。是因历史上一直为琅琊国、琅琊郡、沂州琅琊郡、琅琊道国都或治所的缘故。“琅琊”一词的由来源远流长。

山名。胶南东南海滨有一座山,因山石瑰丽,被称作琅琊山。春秋时属齐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想北上称霸,迁都于此。筑观台,以望东海。因此,琅琊山又称琅琊台。

县名。史料中最早出现的琅琊县,也是从越王勾践开始的。《地理志》曰:“越王勾践尝治琅琊县,起台馆”。秦仍置县,晋废,隋复置,唐废止(均属于琅琊郡)。

郡名。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郡即其中之一,汉时琅琊郡经东武移治莒,东汉时期改升为琅琊国,国都迁至开阳(今临沂)。

南北朝、唐、宋又改称琅琊郡。

琅琊国。光武帝刘秀建武15年(公元39年),封子刘京为琅琊公,建武17年(公元41年),晋爵为王,将琅琊郡改升为琅琊国,建都于莒。后经皇帝许可,迁都开阳,随着国都的迁移,“琅琊”之名也理所当然被带到了开阳,当时的开阳,即今日之临沂。从此,“琅琊”成为历朝历代的专用名称,而昔日的琅琊,则成为历史陈迹了。

这就是“琅琊”一词由山名而地名,由县名而郡名、国名的演变过程。而临沂称琅琊的过程,是秦属琅琊郡,东汉、魏、晋为琅琊国国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为沂州琅琊郡,民国初为琅琊道。

据《史记·秦始皇记》注解:兖州东沂州、密州即古琅琊也,也就是今日之鲁东南一带。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琅琊国辖区共有十三城:国都开阳(今临沂)、东武(今诸城)、琅琊(今胶南琅琊台)、东莞(今沂水县)、西海(今日照)、诸(今诸城西南)、临沂(今临沂城北)、即邱(今临沂河东汤河镇)、缯(今苍山县)、姑幕(今诸城、沂水)。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页标注:除临沂、诸城、沂水、莒县、日照,由当年的旧名演变而成外,还有后来新设的胶南、五莲、沂南、苍山、临沭、莒南等县,均在当年琅琊国境内。

从东汉到三国、西晋数百间,临沂均为琅琊国。从南北朝起直至北宋时期(420-1127)七百余年间,临沂为沂州琅琊郡。北齐、唐代虽有琅琊王之封,但实际上琅琊国已降为琅琊郡了。不过,这段时间中行政建制极不稳定,特别是北周灭北齐后,建置沂州,临沂有了双重名称,有时废郡为州,有时废州为郡。北宋时州郡通称,在称沂州的同时,又称琅琊郡,书写时还要“分行跨书”,写作沂州/琅琊郡(见《续山东考古录》),二者既非领属关系,更无两套机构。从南宋到清朝、临沂称为沂州,别名琅琊。直到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复设琅琊道,国民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称临沂至今。但琅琊仍作为临沂的别称和美名保留至今。

二、符姓的产生

中华民族姓氏繁多,各姓来源或以官为姓、或以物为姓、以地为姓、以国为姓、君主赐姓,等等不一。符氏的起源亦不例外,据《史记》(卷一)记载,先古黄帝出生于寿丘,成长于姬水流域,故以姬为姓,其子孙自玄嚣至帝喾,传二十世至周公子伯禽,为鲁国开国君主。再传三十三代二十五世至顷公雅为符公,其后代从此以符为姓,符姓由此产生。对此,《姓氏考略》、《万姓通谱》、《通志氏族略》等史籍均有记载。《元和姓篡》云“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金石录》第二十篇记载“以姓氏书考之,琅琊符氏,出于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可见,符姓乃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产生于二千二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始祖为顷公之孙公雅,是为以官为姓。

三、符氏起源于临沂

华夏诸族人皆有姓。姓是一个家族区别于他族的标志。“皆以此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广韵》云:“符氏望出琅琊”,即指符氏郡望为琅琊,是出自于琅琊的望族。宋代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所作的序言中明确记载:“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公雅,仕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

《广韵》及欧阳修作序是在宋代,其时,临沂称为沂州/琅琊郡,而由此上推千余年,临沂古城就已是琅琊国都,琅琊郡治所了。且我国自汉代以来史书以地域或籍贯出处所指的琅琊,均是指以临沂为首府的琅琊国或琅琊郡,琅琊山一带的琅琊县早已不存在了。按照中华民族的习惯,各姓均有堂号,且多以始祖居住地或祖先最高官职为本姓堂号。现符氏因公雅及后代世居琅琊,故以“琅琊”为堂号,称“琅琊堂”,又因唐代临沂人符璘官拜辅国大将军,被封为“义阳郡王”,故又称“义阳堂”。无论是“琅琊”还是“沂州”,都临沂的古称。台湾姚素莲先生1986年在台北出版的《中国族谱》一书,对全国80个重要堂号267姓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述,亦指出:“琅琊堂”为起源于临沂的符、云、诸葛三姓之堂号,并注明琅琊为秦郡名,地辖山东东南部,在临沂县境(今临沂市兰山区)。而为什么符氏起源于琅琊呢?这应从鲁顷公谈起。战国末期公元前256年,鲁因国势衰弱,被楚相春早君率领的楚国军队攻破,鲁归属楚国,鲁顷公被楚考烈王放逐,封于下邑莒地,莒地作为封地成鲁顷公及其后人生活的属地(见《史记》之《六国表》、《春申君传》、《周公传》)。

而莒地在什么地方呢?莒本是春秋时一小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地域包括现临沂市河东区、莒南县、沂南县(古阳都),及兰山区、沂水县、临沭县、莒县大部,可见莒地实为今日临沂市的一部分。公雅身为顷公嫡孙,自然成为这里的主人。秦朝起,莒地成为琅琊郡一部分,公雅及其子孙亦自琅琊入朝为官,始用符姓。故琅琊是符氏原居地,符氏出于琅琊。自汉代起,琅琊郡先后历经了琅琊国、琅琊郡、沂州府、临沂市的名称变化,至今仍是一个统管古莒地在内的十二个县区,人口一千万的大市。临沂城始终作为琅琊郡治所,琅琊国国都,沂州府治所,临沂市政府驻地延续至今,故符氏出自琅琊即今日符氏出自临沂。现居临沂的符氏族人,亦无不自称祖居临沂。临沂市兰山区朱保乡港上村北有民国十二年谱碑一块,记载该村符氏原居临沂城西乡部郭家庄。而郭家庄之《符氏族谱》记载,符氏祖居临沂市城西十里堡,与籍记载无异。

四、符氏的发展和外迁

鲁国亡国数十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雅及后人入秦为官,由于其贵族的血统和良好的教育,秦汉以来符氏为官者甚多,因仕途开始逐步外迁。据史料记载、汉代符季真就曾出任陈留国(今河南开封一带)国相,其玄孙符表曾任东汉齐郡太守;居于浚义的东汉名贤符融被封为光禄大夫,他们都出自琅琊符氏。

符氏自秦汉崛起,经三十余代繁衍,至唐宋年代已是人才辈出,名位显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残卷”中有唐代《贞观氏族志》记载有“琅琊六姓”,依次为符、王、颜、诸葛、惠、符、徐,可见在唐代符姓已是临沂的名门大姓了。唐代符令奇、符璘父子,就是出自临沂的著名历史人物。据《旧唐书》一八七卷、《新唐书》一九三卷记载,符令奇,唐代沂州临沂人,曾任昭义节度副使,封琅琊郡公,遭叛将田悦杀害,被唐迁追赠为户部尚书、左仆射、琅琊郡公;其子符璘,因平叛和军功被诏令为特进,封义阳郡王,入朝为辅国大将军,父子二人均以忠义名垂青史,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列入《临沂历代名人集萃》出版发行。符璘后世孙符存审,官至唐末宣武节度使,生九子均为名将,尤以四子符彦卿有谋善战,封魏王,官至大宋太师,且有三女为后,其时符氏家族显贵无比,人才济济,或为将或为官,分布全国各地。如公元891年,符元生奉命渡琼抚黎;1025年,符有辰奉诏渡琼抚黎;1035年符渚渡琼抚黎;1351年,符大本渡琼为官。符氏族人世代在海南位居高官,家族显赫,使海南成为最大的符氏聚居地。

自秦汉至唐宋乃至今日,符氏历经两千余年之繁衍,以琅琊为起点,相继辐射散居全国各地。现山东、河南、山西、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浙江、四川、陕西等省均有符氏族人聚居,亦有许多移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澳大利亚、丹麦、美国、加拿大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但无论迁居何处,年代多远,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琅琊族根和义阳宗风,世代以忠义传家、英才辈出。古有符融、符令奇、符璘、符存审、符彦卿等众多历史先贤名垂青史,现代中国亦有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将军,前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及曾为毛泽东的校长和老师、后任新中国第一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符定一等无数英烈贤达。他们均以自己辉煌的业绩,为符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五、临沂符氏族人现状

据研究古琅琊的历史专家考证和临沂符氏族人历代传讲,临沂作为琅琊国国都、琅琊郡治所和符令奇、符璘的故乡,自古来始终是符氏聚居地之一,自唐代成为临沂六大姓之一,达到鼎盛后,随着朝代的更替及临沂历来为兵家必争战乱之地,后人相继迁居全国各地,但始终有人留居临沂,在祖居地繁衍生息。其中一支由临沂城迁居城西北邻的甘露寺居住,并形成一个自然村符家行。

甘露寺始建于南北朝,唐代大规模扩建后,来此定居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八个自然村。其中符家行、前寨为符姓聚居地。明末清初,又有一支自临沂城迁往符家祖林旁的郭家庄居住,后形成四个分支,分别迁往港上、前寨、散水口等村庄居住,朱保乡港上村目前尚存有民国十四年谱碑一块,可作见证。目前,除大部分外迁,尚居临沂之符氏主要分布在临沂城西北地区,现有约千余户、数千人。主要分布村庄是:兰山区符家行村320人,前寨520人,港上1100人,郭家庄800人;费用玉皇庙320人,散水口200人;另兰山区的东楼、曹庄、东单、埝西、洪沟崖、大义堂、石全庄、将沟崖,罗庄区的湖西崖、岑石及苍山、费用等地也有许多符氏族人迁居。

六、临沂符氏祖林

临沂符氏祖墓林地有多处,但以位于城西北艾山脚下郭家庄的符家林最古老。据老人们讲述:部分符氏族人搬迁到郭家庄是奔着符家祖林和祖田而来。尽管符氏族人散居各地,但位于郭家庄的符氏先祖墓地虽经历代沧桑保留至今。符家祖林规模较大,曾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墓葬围绕着数处大型唐、宋封土墓地而立,四周与其相临的有:临沂有功名的杨家祖墓林和郎家林、阚家林、孙家林、韩家林、赵家林、李家林、陈家林、张家林等一大宗古墓林地。杨家林等多建于宋、明年间,但按风水而言,均处于符家林之下,符家林所处地势最高,较其他墓地年代更加久远。同时,符家林离临沂祖居地仅十公里左右,依照临沂古代家族林地多设于西北一带等特点,郭家庄符家祖林,应为临沂符先祖墓地之一。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地震及历次战乱和“文革”的破坏,现符家祖林仅存遗址和迁居郭家庄之先祖母墓碑一角。

七、关于周公、符令奇、符璘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西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被封于鲁,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为协助成王治国,周公派长子伯禽就国,自与家人留在京中。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周公旦是符氏之先祖,至今在鲁国故都曲阜,尚有周公庙,其余食小国者六人(注:原文如此,疑有误)。伯禽就封鲁后传王位十三代至隐公于夹谷(古祝其,今临沂市临沭县);二十四代衰公七年会吴王于缯(今临沂市苍山县);三十三代顷公被楚考烈王放逐封于莒地(今临沂市境内),顷公之孙公雅为符氏受姓始祖,可见周公后裔与今日临沂及临沂与符的密切联系。

符令奇,唐代沂州(今山东临沂市人)。其祖父符敦敏为唐节度使,祖父符龙曾任妫州刺史,父符晖,为游击将军,赠常州刺史。起初,他任卢龙军的副将,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后,他带着儿子符璘,投奔昭义度使薛嵩署为军副。薛嵩死后,田承嗣占据了薛嵩所辖地区,“引令奇为右职”。田承嗣之侄田悦又起兵叛唐,符令奇秘密告诉符璘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破坏社会秩序,为人所不齿。田悦又进行叛乱,灭亡也不会有多长时间,你赶快找机会逃出,献身于唐朝廷。” 符璘哭着说:“田悦是残忍的人,我走了,您就要大祸临头啊!”符令奇说:“现在唐朝的军队,已四面围攻叛军,不走的话,我们都只有死路一条,你走了,成为唐朝的忠臣,我虽死也名声不朽!”田悦部李纳闻之怒斥其父。符令奇骂田悦道:“你这个忘恩负义、背叛朝廷的家伙,我叫儿归顺正义,杀身也无悔恨!”田悦杀害了符令奇。“令奇临刑,色不变”,时年79岁。被唐廷追赠为户部尚书、左仆射。

符璘,字元亮,符令奇长子。初随父为将,田悦叛唐后,亿遵父命率二弟符琳、三弟符瑶归顺马燧,协助唐军平定田悦,被唐廷诏命为特进,加左散骑常待,兼御史大夫,封义阳郡王。后李怀亮叛乱,他率五千军过济河与西路军会合征讨。西蕃寇边,攻逼盐夏,他率军击敌,解围而还。因战功卓著,入朝为辅国大将军,并作了13年皇帝的禁卫。65岁病卒。被追赠为越州都督。符璘归顺马燧后,父被杀,母匿里中独免,后被封为邓国夫人,二弟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三弟符瑶授忻州别驾琅琊县男。符璘有四子:符济、符飏、符润、符泽,符飏曾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琅琊郡开国侯,其玄孙符存审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符元生受皇命渡琼扶黎。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