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 自成一派 伏氏面艺——无限意义
“捏面人”是一项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也是一项非物质文化,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辈辈的传承中,便得到他们不断改善和进步,早已将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风格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吸其精华。如今,这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更是面临着传承的绝境,我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面人”和认识“面人”而不是到最后只能让这项传统而又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能活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
“伏氏面艺”传承至今已经数百年了,面艺俗称 面塑,面花、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先辈们以前“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我“伏氏面艺”已经走入了艺术殿堂。我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的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伏氏面艺”现如今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政府视为民间手工重点保护对象之一,而当代最佳传承人“塑面虹”(艺名)已是民间文艺家协会主要会员,被誉为民间手工大师。我从小随父学艺,在父亲悉心传授下,和在自己的刻苦钻研下,已经掌握了面塑的要点。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多年来对面艺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点,更注重传神,色彩考究,造型生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自己的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材料上通过反复实践,科学配置,合理运用,使作品,抗蛀,防霉,不龟裂,不褪色做到干硬如陶瓷,摔碎似玉石,可长期保存,这也弥补了先辈遗留下来的不足之处。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无需宽敞的场地,无需繁琐的工具,只需小小的竹片和灵巧的双手即可。现在主要面塑作品有: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仙女;笑容可掬的老寿星;济世救人的济公活佛;取经路上的唐僧师徒,八仙过海等神话人物;张牙舞爪的龙;肆意飞翔的凤;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以及孩童喜爱的各种卡通人物,都能惟妙惟肖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时候光是想着如何改进作品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如今人们已淡忘这些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我觉得这些艺术应该值得大家重视,因为这些才是民族手工艺的瑰宝,不容失传。我决定扫去门户之见,将“面塑”这项珍贵的民间手工艺术传于大众,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我“伏氏面艺”。我也意识到将“伏氏面艺”不断改进这些只是次要的,将“伏氏面艺”传承下去,让更多大众知道这才是主要的。2010年暑假期间,我针对广大青少年开办了一个“面塑”培训班,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可谁知道前来报名的青少年络绎不绝。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拿着小工具认真的做着自己的作品时,我心里是被深深的感动了,通过和孩子们的一些交流,我也了解到:原来孩子们是对“面塑”这项传统手工感兴趣的,只是不知道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学习到这些珍贵的“面塑”技艺,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将“伏氏面艺”面对大众传承下去的决心。孩子在学“伏氏面艺”的同时,不仅仅是学习,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等,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稚嫩的作品时,露出的笑容让我感到十分高兴与欣慰,这些是我愿意看到的,更是我愿意去做的,将我的手艺传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也许孩子们的作品还不是很完美的,但是我“伏氏面艺”却在他们的手中成长着。我十分期待看到将来这些孩子的完美作品,相信家长们也是和我有着一样地感慨。
我渴望将 “伏氏面艺”发扬光大,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也是该绽放荣光的时刻了。在接受众多报纸,电视台:如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扬子晚报;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无锡新闻,大话阿福等等访谈时,我都尽力将我“伏氏面艺”介绍给大家认识,让大家更加了解到我“伏氏面艺”,这是民间手工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我的不断努力与不断创新,更加用心的宣传与传承只为了让大家更多的认识到我“伏氏面艺”。所以,媒体的宣传无疑是对我的肯定与鼓励。
节假日,我会时常受邀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去南禅寺,惠山古镇等地方制作。每当我到场还没有开始制作时,在看到广告牌上“伏氏面艺,民间手工大师——塑面虹”几个字的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围观,等着我制作,而当制作时,不用说,必将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包围着,有大人将小孩举在肩膀上看的;有拼命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的年轻人们,更有些小朋友们看到最后,父母们前来拉着回家,都是不肯走,非要闹着再看一会。由此可见我“伏氏面艺”的魅力之大,面塑作品可谓是投大人们的好,取孩子们的爱。因为面塑作品小巧精致,便于携带,观赏价值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成为了馈赠亲友之佳品,更是经常被拿到各处地方展览,供人们欣赏。
在南禅寺,惠山古镇我每逢节假日都会前去现场制作。欢迎大家届时前往观看,也欢迎更多同行人士前来切磋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