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
马宋镇古城村位于镇东北部,西北距昌乐县城约25公里,北距潍坊市约15公里,东临白浪(古称狼)河,西靠潍(坊)临(朐)公路。北宋孝宗初年立村,因村址位于古营陵故址内,故取名曰古城。
古城村据传为齐国始封之都营丘城故址,也是春秋时期杞国都城缘陵,西汉北海郡、营陵县和隋唐营丘县治所旧地,在昌乐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城原有外城和内城。“内城居北,外城环抱南面”“广二十余里”,现外城已不复存在。经实地调查,故城基本为方形,四面各设城门一座,东、南两门有碑记,西门也曾发现“古城西关西门外女娲娘娘庙”碑文字样。内城亦呈方形,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600米,残存城墙高0.5至6米,墙基宽20米左右,墙体用穿棍夹板法夯筑而成,夯层清晰。现北城墙和西城墙的中间,有道路与外部通连,为当时的城门遗迹。古城村占据了城北部偏东一隅,其他皆为粮田。在田间地头,沟边崖畔,到处可见砖瓦陶瓷碎片,据传在距地表1.5米左右的深处,经常发现连片的铺地方砖,从已暴露的井壁和沟崖断面看,城内埋藏有深厚的文化堆积。
现故城内尚存太公祠、逄萌墓道碑、窦公渠碑以及古冢等众多文物古迹。太公祠所奉之神为姜太公。姜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的事迹,在民众中亦广为传颂,其祠千百年来,香火不断。窦公渠位于营陵内城北墙以北,也是当地有影响的古迹。《新唐书?地理志》曰:“长安中,令窦倓於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狼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昌乐县志》亦载曰:“中宗嗣圣十八年,北海令窦倓,穿渠引白狼水灌田。”窦倓是当时北海令,因此地经常遭旱灾,故窦县令亲率民众,在城北修渠引白浪河水灌溉田地。这一带为白浪河水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灌溉,自古城村向北至潍城境内的陈家官庄、张家官庄等许多村庄,均获益匪浅。当地民众感念其德,将所修之渠称之为“窦公渠”,并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集资捐款刻立“窦公渠碑”一座。现此碑尚立于村之东北角。
古城村营陵故城在齐国建国史的研究中有极高价值。自东汉以来,许多典籍,如《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路史》《太平环宇记》《齐乘》《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钢鉴易知录》以及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等皆言姜太公始封齐的都城营丘即今古城村。这座名闻遐迩的古城,是历代文人访古探幽,撰写文章,吟诗赋词,应酬唱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