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祠———位于中山南朗镇翠亨村

2013年06月06日 | 阅读:1841次 | 关键词:

冯氏宗祠

简介:

冯氏宗祠位于中山南朗镇翠亨村,是建于清代末年,2004年重修,三进四间布局,硬山式顶,砖木结构。原为宗祠,后改做私塾,孙中山少年时曾在此读书,20001129日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访:

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出来向左转,不到50米,就看见一个新修的牌坊,上面写着“翠亨”二字。走进牌坊,沿着泰合正街往里走,到一堆散落的砖瓦出向左走100米左右,就可以看见孙中山幼年求学的地方——冯氏宗祠。整个建筑都修葺一新,完全看不出是几百年以前建造的老屋,比起周边村民居住的房子,冯氏宗祠新的反而显得有一些不协调。建筑的正门上方的牌匾上的“冯氏宗祠“四个字用金粉重新刷过一遍,牌匾和大门都刷上了黑色的漆,门上是精美的彩色绘图,屋檐下方都有精美的浮雕图案。白色的漆在平整的青灰色墙面上勾出整齐的方块砖形图案,只有屋顶的青瓦,才分辨不出是否为翻新过的。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冯氏宗祠已不对外开放,大门上挂一把不新的铜锁,我们只能从不到五公分的门缝里窥得祠内部分景象,里面年久失修,零星的几张桌椅没有章法的摆放,上面的灰尘已经掩盖了桌椅本来的颜色,在加上老旧的墙面和柱子,其他的就再无法看见。建筑的后墙成为一户村民家中庭院的一面墙,这户人家大门紧锁,只有两只狗因我们得来访而嗷嗷直叫,其中一只从旁边墙上的洞里钻出了尖尖的嘴巴。一个路过的村民告诉我们,在2004年翻修以前,冯氏宗祠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前比较老旧古朴,翻新以后,颜色变得鲜艳多了,我问村民觉得那一种好?他们都回答说现在的冯氏宗祠比较好看,有气派。

李伯新老师告诉我们,以前翠亨村要将冯氏宗祠征用来做村里的办公用地,是他在这其中奔走,与村民交涉,又请求南朗镇政府出资,建设一栋房子来交换冯氏宗祠的使用权,而将其纳入故居纪念馆统一管理,这才得以保存,他说,冯氏宗祠是附近现存唯一的年代比较久远的村塾,距今有200多年了,而冯氏家族来到翠亨定居已有300多年,另一方面,这是孙中山幼年读书的地方,是珍贵的文物,应该好好保护。但是对于这座翻新过的在村中显得金壁辉煌的建筑,李老并不喜欢,他觉得,翻新过后的冯氏宗祠反而有一种与历史脱节的感觉。

追忆: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中心副会长 李伯新

翠亨村有座冯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坐西朝东,为硬山工砖木抬梁混合结构,二进四间,中间有天井,横梁游四根柱子顶着,建筑面积约125平方米。地面时泥灰拌合铺就,是当时翠亨村庙会资助村中比较穷的孩子读书的地方,叫村塾。特别的是,孙中山于1876年至1879年曾在此村塾求学,和陆皓东、杨帝贺等人也在此上学,这也是孙中山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在这里学习了《三字经》、《四书五经》、《古文评注》等中国传统的文学教材,在这里还发生了孙忠山求学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孙中山的启蒙老师姓王,按照传统教法,王先生光背诵而不讲解课文的意义,孙中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问道:“先生,什么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不懂,可否解释与我听?”这下可触犯了老师的尊严,忙举起戒尺想惩罚孙中山,转念一想孙中山读书用工,从未被先生惩罚过,而且在同学中的威信也不小,就高声说:“你敢违背圣贤之教?说读书无用,今日的课文,你先背出来再说。”说完,孙中山就将当日的课文一字不漏的背诵了出来,先生听了以后无话好说,只好说:“你还小,只要勤读书,等长大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久,王先生去世由南朗程直生接替王老师授课(一说程直生仅年长孙中山五岁,本来是由其父执教,不知何故就由他来代替了),孙中山念了三年多的村塾,日后能写出大量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的精彩文章大部分依靠业余自学和向博学的人虚心请教。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