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房氏家族史简叙
靖远房氏,源远流长。据《道光·靖远县志》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以前,靖远没有城池防卫御敌,适逢黄河冰封季节,北方少数民族“鞑靼阿鲁台率轻骑自老龙湾踏冰渡河入犯,复遣轻骑自迭烈逊乘冰渡河潜窥,以图南寇,迭烈逊巡检苏镛中报陕西都府设兵实边,以拒入扰”(《康熙卫志》语),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批准施行。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始命佥都司事房贵同布政参司使议戴弁,佥宪司事傅吉、指挥常敬,各率其属来陇上勘定古会州旧址(今靖远县城)修筑城池,置靖虏卫军民府,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调拨军甲二千三百零一名,给屯地二千三百零一顷,置九堡为所辖,属陕西行都司。这是明王朝正式投入实力经营古会州之始,但仍把它置为边防,故称靖虏卫。房贵为首任守备。贵任守备期间,建造卫署、谯楼(今钟鼓楼前身),兴建学校、仓库、驿站、桥梁、庙宇等;明正统三年(1438年),组织民众在黄河两岸开渠引水,并仿照家乡庐州桔槔挑轮建造水车提水灌溉,兴靖远水利事业之端。房贵因练达老成,举事明敏,善待卒伍,培养边将,修建靖虏卫功绩卓著,史载明朝工部侍郎罗汝敬撰《建设靖虏卫碑记》和康熙名宦志。
天顺二年(1458年),房贵乞请休养,遂合家由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迁居靖虏卫,至今已生息繁衍二十世后裔。故历代百姓誉称:“先有房家人,后有靖远城。”清顺治元年靖虏卫改为靖远卫,雍正八年(1730年)改设靖远县。靖远房氏后裔,现分居在靖远县城新城、三滩乡、乌兰镇河靖坪、白银市平川区、永登县等处。靖远房氏,人才辈出。据《道光·靖远县志》记载,自明正统二年靖远建卫至清道光年间,靖远房氏一门先祖习文尚武,多有建树。已记载于《道光·靖远县志》官宦功名录中的房氏先祖,有将军、守备、同知、学正、训导及恩贡,恩例乡耆者二十人之多。三世祖房镐,敦礼尚义,博古好学,为恩岁贡。三世祖房鉴,少孤,淹通经史,矜尚志节,著有敬斋诗集一卷,明成化四年(1468年),从征逆贼,身先士卒,殁于阵,年二十七岁。四世祖房恢,镐之子,明嘉靖贡生,任平定州学正。四世祖房怀,鉴之长子,任靖虏卫守备,后升陕西都司,多所建树。四世祖房恺,鉴之次子,笃志力学,及游太学,以才学见重,任河南邓州同知,任职期间,清正廉明,“归家惟图书满载而已”。四世祖房惇,恩例乡耆。五世祖房凤时,恢之子,任秦州学正。五世祖房凤 九,恩例乡耆。
六世祖房述龄,任眉县(今陕西眉县)训导。六世祖房继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嗣军政镇抚,指挥使。六世祖房企龄,恩岁贡。七世祖房梓,任怀远将军(靖远独石头石刻“静涛”二字有其题名)。七世祖房榜,以学必成诵终身不忘任金县训导。八世祖房世藩任三源训导。八世祖房世 隆任合阳训导。八世祖房世淳,武庠生,少负奇志,勇略过人,清康熙初吴藩(指吴三桂)之变,从征蜀黔(今四川贵州),后又从征噶尔丹(蒙古准噶尔部)屡立战功,以军功题叙,任凉州镇标游击,诰赠昭勇将军。九世祖房丕祚,笃学力行,任陕西合阳训导。九世祖房丕耀,梓之孙,与大将军潘育龙交往深厚,参与修订康熙卫志。另外有世系不可考证者靖远房氏三人:武进士房加宠,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任四川綦江县参将,殁于王事,谕祭题祀乡贤。房加恩,明万历年间武举人。房占魁,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任陕西西固营千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十五世房宗荣,出身贫苦,1949年参加革命后工作积极,朴实能干,历任农会主席、区长、公社书记等职,1959年任靖远县石门公社书记期间,坚持“四同”(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事迹突出;1960年9月15日,《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专题报道和社论,号召全省干部向其学习;是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访苏联、东欧诸国考察农业,其先进事迹在靖远老干部和群众中广为传诵。
缅怀先祖,再创辉煌。自明正统二年建卫至今已570年, 在明清两朝,靖远房氏一门,世其家学,习文尚武,屡出名宦将才,或功勋卓著或为国捐躯,为靖远历史增色添彩。缅怀先祖伟业,房氏后世子孙当藉以自励,自强不息,发奋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胸怀大志,只争朝夕,求真务实,再创辉煌,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