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姬姓,子姓,官位,古巴人,满族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孙仲峬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
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记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樊氏家族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须,字子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称子姓樊氏。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
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化为樊氏。
源于古巴人,出自汉朝时期巴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上古时期,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迁徙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以巴廪君为首领,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郑氏这五个姓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史称古巴国,国人称巴人。古巴国在夏王朝时期称“巴方”,在商王朝时期称“巴奠(甸)”。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亡于战国中期,约有八百年历史。秦国灭巴国之后,故巴国五个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谐音汉字“樊”为姓氏,称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