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关统志》里面关于邸氏的记载
淮安文献丛刻续纂淮关统志·卷十二古迹
淮关统志卷之十二古迹
寺观祠墓附
搜奇揽胜,固达人所不废。而鲜识寡闻,亦吾侪所深耻。淮、徐素多名迹,司榷者日守一隅,稽察税务,何暇遍历周知而悉数之?今第就见闻所及,择其有可考据者,撮举一二,附于关志之末,亦聊以免固陋之诮云尔。志《古迹》。
淮阴故城山阳县治西北五十里。《水经注》云:淮水东流,经淮阴故城,韩信尝钓于此。按:秦置九江郡,淮阴县隶焉。城宜在彼时所筑。晋永和间,祖逖、刘隗、郗鉴、荀羡辈,皆握重兵屯此,始废为淮阴镇。今考其地,在河口天妃闸东南。
山阳故城在今县治南。晋安帝义熙间,即射阳县之地,置山阳县,则筑城,宜在此时。考从前建置,先淮阴,次射阳,又次山阳。淮阴城在今县治西,射阳城在今县治东,而故城实在今县治之南。
射陂《前汉书志》:广陵王胥子南利侯宝有罪,其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张晏注曰:射水之陂,在射阳县。又《宝应县志》云:白水塘在县治西八十五里,旧名白水陂,一曰射陂。按:山阳、宝应,皆古射阳地。白水塘,即今高堰以东,山、宝二县运河西岸地。明《一统志》以射阳湖为射陂,非是。射水在南,湖与县皆在其北,故曰射阳。
甘罗城山阳旧志云:在淮阴县治北。今属清河界,去河口马头司里许。相传为秦甘罗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其篆文不可识。或云宝应有甘罗庙,此或其葬处也。按:《史记》,甘罗为甘茂之孙,下蔡人,始皇初年为卿。始皇二十六年,始并天下,置郡县。当甘罗用事时,淮阴尚属楚地,何缘筑城?宋徐仲车《登淮阴古城》诗序云:“以《传》考之,所谓甘罗城者,非也。谓之淮阴故城,可也。”其言必有所据。以旧说相沿,故仍存之。
韩信城山阳旧志云:与淮阴故城相近。《寰宇记》曰:信封侯时筑。按:信由楚王降封淮阴侯,称病未就国,何由筑城?况汉去今数千年,河、淮迁徙,遗址尽湮,又何从实指其所耶?
韩侯钓台旧《关志》载:在满浦坊,汉时建。今有石碑一座。按:《山阳志辨讹》云《史记·淮阴侯传》载:“信尝钓于城下”。“城下”,乃古淮阴城也,去今淮城五十余里,县废城圮。信所游历处,如淮阴市、胯下桥及韩母、漂母诸冢,尽湮于水,久无遗迹可考。今淮城北门外漕河堤壖,有韩侯钓台,乃明万历中淮守刘大文追建,是以唐、宋、元人皆无咏钓台诗,至明《潘中丞集》中始见。可知创造未久,焉得漫指为汉时建耶?
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即韩信未遇时,为少年所辱处。今久湮废,不可考。
南昌亭在淮阴故县。即韩信微时,从亭长寄食处。元陈孚诗云:“泊舟公路浦,始见南昌亭。”其时或尚存,今无可考矣。
千金亭在淮阴故县西。韩信微时,常钓于此。漂母饭信,信贵,报以千金。后人因筑亭于其处。
漂母岸在淮阴故城南。为母浣布之所。唐崔国辅有诗。
三亭俱在淮阴故县。韩亭在故县南,枚亭在故县北,步亭在故县西。以韩信、枚皋、步骘得名。宋晁端彦有诗云:“韩枚步骘建三亭,为显当时将相名。”是也!
枚皋宅在淮阴故县。按:《山阳县志辨伪》云:城西北三里湖嘴,俗称枚皋故里。《史记》载,乘在梁娶皋母为小妻,及乘东归,皋母不肯随,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事梁孝王。及至长安,武帝善之,拜为郎。即是皋为乘子,未(常)[尝]至淮阴。即有故里,亦属乘不属皋。而乘有故里,亦当在淮阴,不在今山阳县。土人以赵承祐有“家在枚皋旧宅边”之句,遂以名其里。其实诗人寄兴之词,原不必实有所据也。
钵池山丹井在关署西北五里许。冈阜盘旋八九里,形如钵盂。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炼丹于此,故有丹台、丹井。相传台下旧有七井,后只存道旁一井。及乔仙去,井水日变三色,其味甘美异常。今丹台微有残基,而丹井已渺不可考矣!
袁浦在淮阴故县西二里。郦道元《水经注》云:淮阴县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自九江东奔袁谭,路出兹浦而得名。非清江浦也。
杜康桥在山阳县治东北古淮岸。有刘伶台。桥与台近,不知始于何时。
刘伶台《山阳县[志]辨伪》云:郡东十里有刘伶台,在古淮堤上,前祠后墓。祠祀刘伶,以杜康配。堤南数里,有杜康桥。按《晋书》:伶,沛国人。墓不当在山阳,意其逃名醉乡,踪迹或在河内山阳,此地遂因而附会之耳。至伶与康,时地迥异,配食一堂,殆以酒作之合欤?唐许浑有“刘伶台下稻花晚”之句,则其由来已久。《光州志》载:刘伶台,天下凡十有三处。浙江《嘉兴志》亦有之。
洪泽馆洪泽未汇为湖时,有洪泽镇,自淮阴达濠泗官路也。上有洪泽馆,为过客停骖之所。又有洪泽村、洪泽桥。市廛栉比,商旅辐辏。唐皇甫冉有《洪泽馆》诗。
赵嘏竹轩嘏《忆山阳》诗云:“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波]连”。今无可考。然诗中有“芰荷杨柳”、“烟岛夕阳”,当在湖村河渚间也。
转搬仓在运河西岸。唐时漕运,凡江淮运米,暂储此仓,转运关、陕。北有运河堰,周世宗始置满浦关,以通水路。
山阳湾昔淮水东流,过清口,经甘罗城,达清江浦,至相家湾,趋柳浦湾,迤逦纡折,即古山阳湾也。一名山阳渡,一名山阳津。水最湍急。宋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别开运道,以避山阳湾之险。自黄河北徙,其险遂平。今柳浦等处陆地,皆昔之巨浸也。
西湖故迹即管家湖,在山阳旧城望云门外。旧隔仁济桥为南、北二湖。宋嘉定时,安抚使应纯之尝于此建水教亭,教习舟师。由城西水门,小舟可入。自运道改,而湖与城隔矣。然烟艇渔榔,可骋游目者尚在。淮郡旧志云:逮永济河开,两湖积水难泄,多浸民田。天启年间,山阳令孙肇兴开洞口以泄之,西湖遂涸为田。今运河西岸,自西门以北,历湖嘴至板闸,皆西湖故迹也。
白果塔淮城东南泾河、蔡家桥一带,地多墩阜。相传未有塔时,大雾三日,雾开塔见,本细末大,形如白果,土人以为仙迹。
屯船坞即山阳联城内地。古无联城,如马路池、陆家池等处,皆粮艘屯积处。既筑城,乃悬空二水门,以便船桅出入,故号其门曰“天衢”。今桃花营,皆昔日歌楼舞馆。
跃龙池在清江浦常盈仓前。以明武宗捕鱼濡水,故得是名。
招隐亭在西湖嘴运河西岸。明隆庆间,沔阳陈文烛为淮郡守时,有五岳山人郭次甫隐焦山,公延之,建庵筑亭,为次甫觞咏地。亭前烟波浩渺,杨柳芙蕖,为一时胜境,后渐就颓败。国朝顺治年间,山阳张铨部新标复加修葺,与同郡胡从中、程涞诸人,赋诗纪胜。今又圮废矣!
爱莲亭在关署后山子湖心。四围皆莲,亭居其中。康熙五十三年,前监督党古礼建。内供大士像,相传有僧自云台负来者。碧水红阑,宜晴宜雨,不独夏日可恣游赏也。向为淮关香火院,有湖田二十亩零。乾隆甲午,河溢老坝,湖尽淤平,亭台俱没。余于丙申年改建为观音庵,有记。
沙冈盐城县治西北。盐邑境内无山,唯沙冈一带,南抵冈门镇,北距海,延及阜宁,递起递伏五六十里。
石人头出土高四尺五寸,在盐城县北六十里,离海岸止里许。
庙湾城详见《乡镇》卷内。
云梯关阜宁县北。有数大套,叠若云梯,河、湖诸流,皆从此出海。昔为重镇,筑墩十座,卫指挥领兵防守,旁多屯地。
清河故城在大清河口。宋咸淳九年,淮东制置司[使]李庭芝筑。元泰定初,因河决,迁治于河南岸甘罗故城。至元十五年,因兵乱,复筑土城,仍移河北,即今之所谓旧县也。明末,再迁于甘罗城,不久复归故治。今于乾隆二十六年,迁于清江闸南岸一里许。而黄河北岸陶家庄西之旧县土城,渐就倾废矣!
泰山墩去河口马头镇二里许。土人因墩下有东岳祠,故名为泰山墩。从陂泽中突兀一丘,远望之如浮翠焉。淮郡以此山为盱、泗来龙至此,局[扃]锁两河之口,为郡城龙脉所关。
老子山淮郡东南一百里。属清河县。世传老子炼丹于此。山西有仙人洞,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
涟水三城安东县治有大城、东城,二所相连,只隔一壕。又有西城,稍远百余步。各有城壕。俱宋嘉熙四年,知州萧均所筑。按:《宋史》载:“李璮以涟水三城来归”。即此。
金城故县安东县治北。唐时置。按:《唐书·地理志》“泗州临淮郡”下注云:武德四年,始以涟水县置涟州,并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金城县。此当是武德四年所置也。《九域志》云:“涟水县有金城镇”。即故县。
桃源故城即今桃源县治。按:《金史》云:泗州有淮滨县。宣宗兴定二年,以宿迁之桃园镇置城,旋于元光二年废为镇。至元十四年复置,曰桃园县。后乃讹曰“桃源”。
桃源古洞县治东三义庙内。阴雨连绵,庭深积潦。宋建炎三年,浮出一石碣,其文曰:“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窈冥,神见人形。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人魂。”三十六字。
古城有二。按旧志云:一在桃源县治西北六十里。相传晋石崇出镇下邳时所筑。一在宿迁县治运河西三里,相传为项羽所筑。
伍员里在宿迁县北七十里桃沟崖。
项羽里在宿迁县治北一里梧桐巷。
寺观附仅志板闸、窑沟、满浦、淮北诸坊、镇及黄、淮、运河堤壖之显见者,余不概载。
景慧禅寺关署西北六里许,钵池山之阳,背淮面湖,境最清旷。相传建自宋季,至明正统戊午年重建。国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司榷时,复经捐资修整。甲午,河溢被淤。
百子堂板闸镇西,运河北岸。明万历癸已年,榷使李秩建。国朝乾隆四年,前监督三保重建。
龙王庙百子堂东。乾隆二十六年,前监督普福重建。
元天宫板闸镇后西街。明隆庆庚午年,榷使殷登瀛重建。国朝康熙二十七年,前监督柰马代捐俸修葺,供奉龙亭。每逢令节朔望及一切朝贺之期,诣宫行礼,定为章程,至今无异。
城隍庙板闸镇后西街元天宫之左。乾隆十六年,前监督普福建。
观音寺板闸镇南街。明洪熙元年敕建。
大王庙在大关楼后。明万历己未年,段起麟建。旧《关志》载:王,姓谢讳绪,宋会稽[郡]学生员,居钱塘之安溪,晋太傅安石公之裔也。素有壮志。会宋鼎将移,不果仕,隐于金龙山巅,建白云亭,以诗自娱。甲戌秋月,大雨,天目,山崩,居民旁皇[徬徨],王会众泣曰:“天目为临安之主山,今崩,宋其危乎?”未几,宋鼎移。王日夜涕泣,誓死以报。一日,忽赋一律,与其徒永诀,且曰:“异日黄水逆流,是予报仇日也!”遂赴水死。人咸异之,即举尸葬于金龙山麓。后明太祖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吕梁,明兵大溃,太祖忽见空中有二将,身披甲,手执鞭,拥黄河北流,元众大败。是夜,太祖梦一儒生入告曰:“吾宋时会稽学生员谢绪是也,行四。会宋灭,尽节,赴苕溪死,葬于金龙山,抱恨九泉。今特为拥河北流相助,以伸平生志。其两人,则幽冥结义兄弟楠、木二神。”太祖惊醒,即封为金龙四大王,主管黄河。至今显赫。沿河庙祀不一,天妃闸最为灵异,各处皆有碑记。
三元宫板闸镇南街。明万历己未年,榷使庄起元建。后正殿火毁。乾隆十七年,前监督普福捐资复建。又,河北西里亦有三官殿。
清净庵板闸镇南街。顺治九年建。又,河北西里亦有清净庵,乾隆十四年,僧人嵩晓募建。
回施庵板闸镇运河此岸。雍正十年,前监督年希尧建。并置香火田三顷零。
观音庵板闸镇运河南岸,大关楼对过。康熙甲午年,前监督党古礼建。乾隆甲午年,住持僧募化重修,并增关帝大殿,置有香火田一顷四亩零,坐落戴家湾河西地方,每年包租米六十八石,印契交明住持心智收领。该僧领结并录底契,印发柬房备案。
福缘庵板闸镇运河南岸。康熙十六年,前监督鄂愷建。乾隆癸未年,先大夫捐资修葺。
新建观音庵即爱莲亭旧址。向有院田二十亩,为淮关香火。乾隆甲午春,契买民人刘湘芝田八十亩。后黄河老坝漫口,湖亭淤成平地,而观音像存焉。余徇僧人佛悟之请,因捐资重建此庵。续置田亩,于戊戌年二月,契买民人陈永昌田七十七亩零,通计田一顷七十七亩零,界在本庵四面毗连,印契俱交住持收领,并将该僧领结及照录契纸,印发柬房备案。
火星庙板闸镇东街。明正德年徐云洞建。
关帝庙在火星庙左。
文昌阁旧在魁星楼外。乾隆己巳年,移于关帝庙左。楼阁巍峨,一时称盛。二十七年,与关帝庙、火星庙同被火毁。今俱复建。
魁星楼东街路口。行人出入,俱由楼下往来。不知建于何年,明崇祯丁丑年修。国朝乾隆丙寅年重建。朝西额曰“大魁天下”,朝东额曰“愿出于途”。
如意庵出魁星楼东南数十步。本系草庵,乾隆元年,改为瓦苫。十七年,经风雨塌卸,僧人实德募修,前监督高恒复建。
篆香楼在关署东北二里许。明嘉靖辛亥年,淮水夹岸,大病挽输,督府患之,命有司祷于淮神,因作巨楼镇压其地,而大川以宁。户部广西司主事江阴沈奎有《建篆香楼后堂序》。国朝乾隆年间,每岁四月十八日,凡板闸、淮北各坊、镇有香会者,俱集于此,称为一时之盛。
通源寺在关署东新路北。即古大悲庵。创始于宋。至前明,吏科都谏胡应嘉延僧圆慧鼎建。万历五年,淮安知府邵元哲改名通源寺。慧二世孙如安重修。刑部周三锡建妙法堂,立十方常住。知府宋祖舜、大参高登龙置田,供佛斋僧,有记。乾隆甲午,河溢被冲,祠倾像坏。四十二年,住持僧悦贤募化重修,余亦捐资相助,殿宇增新。
关帝庙本通源寺东庑有帝像一尊。乾隆三十三年,里人许成琪、王恕等倡议合镇捐资,并僧悦贤募建正殿,别[开]山门于寺左。里人张迨为之记。
西来庵在新路南通源寺东数十武。不知建于何年,疑即通源下院。庵后有普同塔,即通源寺住持僧果达所建。新安孙绥有碑铭,今字迹多剥蚀,不可考。以时记之,与作《通源寺十方常览记》不远。故知西来楼殿亦通源属也。今庵、寺久分为二,河溢后,各就颓败。乾隆丙申年,住持僧静持募化重修,余亦捐资助之。
吉祥律院旧名上真观。在通湖庄。明万历年建。前僧侣贤主席力为振兴,并于本庵东北隅置设孤台,每日放焰口一台,超度孤魂。六年之久,风雨不辍。
东岳庙在窑沟头、吉祥院东。明嘉靖年建。国朝乾隆癸未,先大夫捐资助建后楼。
普应庵在乌沙河东岸。明嘉靖年建,天启四年重修,置院田六十亩。现有壁记。国朝乾隆癸未年,先大夫增修殿宇六间、厨房三间。
祖堂寺在乌沙河普应庵东。创建于唐,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闻思寺在西湖嘴。宋僧人兰盂创建,名大悲庵。清规法律,甚属森严。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改今额。
佑济禅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湖嘴西岸,背堤面湖。明万历十八年建,二十九年工部尚书刘干重修。崇祯十一年总漕朱大典、国朝顺治十三年总漕蔡士英俱增修。康熙四十四年,圣主南巡,敕改今额。
净土庵在湖嘴西岸。明崇祯九年,杭州府推官黄端伯建。
青莲庵在湖嘴对岸水中央。长堤环绕,万柳掩映,称为胜境。明礼部尚书董其昌尝往来觞咏于此,书赠匾额。又,河北西里青莲庵,在宋家棚坊。
泰山殿在小舟庄南运河东岸。乾隆丁酉年,住持僧募捐重建。
大关帝庙在淮城西门漂母祠北。
普济堂在淮城西门外运河东岸。乾隆八年,休宁候选知县程锺捐建。
罗汉堂在南锁坝运河西岸。明崇祯六年建。
湛真寺在河北东里于家坝之南。旧名绍隆寺。康熙二十五年,僧益轮改建,海宁俞兆晟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益轮率其首座灯岱同觐天颜,敕赐今额,并宸翰御书,供奉寺内。置有香火田亩。
古火星庙河北东里湛真寺后。
文昌阁河北西里。乾隆四十一年,淮北监掣同知张永贵倡修,接任同知张辅继成之,本镇生员丁玉衡有记。
北极宫河北西里。宋崇宁四年,道衲丁如玉始建,供奉水神。明正德七年,太原监生阎天锡捐修。国朝康熙五十七年,僧人惟和募化十方重修。
净名寺河北东里。建于宋元丰年间。殿宇楹廊,颇称整肃。正殿有巨钟,叩之声达数里,关署中尝闻之。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淮守姚陶捐资重修。前有东辉和尚骑牛托钵而去,后有子怀和尚开堂说法,著有语录传世。今寺渐圮,钟亦剥蚀不可用。住持僧普立募化重修,钟亦重置。自乾隆甲午,河溢被冲,又复颓败矣。
白衣庵河北西里。康熙年间建。乾隆四年,僧人素可募修。
海会寺在清河县界运河南岸。明成化年建,前监督普福重修。
三义阁在清江闸下馆驿之南。即关帝庙。
慈云寺在清江闸南岸。明万历四十三年建。国朝雍正十三年,前监督年希尧奉旨动帑兴修,置香火田三十八顷五十八亩有零,坐落阜宁县陈家浦,现有关部印牌,详开四至,给予住持收执。乾隆四年,颁赐龙藏全部供奉。又,二十六年,僧人实宗呈领外河石马头新淤滩地二顷五十亩三分有零,经清河县令姚某详请升科,每顷输租银五钱,给照执据。又,前明故僧性安募买三铺田一顷二十余亩。自僧月照改住海神庙,即将此田带去。后经淮守姜顺蛟断,将此田各分一半,山阳知县屠尚元为之立碑。慈云寺分田系东一分[份],计六十三亩。
觉津寺旧名檀度寺,在清江浦河北岸。明乡人杨汉舍宅,沙门祖亨创建。后人因系古刹,众姓相继募化,官民交助,增拓丛林,淮海道宋统殷有记。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敕赐今额。
棲芦庵旧名折芦庵,在清江浦运河南岸。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改名棲芦。
诞登寺去关署西北十五里钵池山后。旧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额。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万清重修。
弘济祠清江浦工部前。明弘治年间建。
仓神祠清江浦户部仓北。明天启年间建。
灵应祠清江浦户部前。明嘉靖年间建。
海神庙清江浦运河北岸。今改名留云院。
玄帝山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己丑年建。
禹王庙本在高堰湖堤。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大学士高晋、总河李弘移建于玄帝山右。
惠济祠即河口奶奶庙。乾隆十六年,奉旨着两淮盐院吉庆动用商捐银两,交前监督普福,并委淮扬道吴嗣爵协同监修。二十一年,圣驾南巡,又谕令前监督高恒重修。叠赐御书诗文联匾,勒石建亭,金碧辉映,高峙雄观。每逢上阅河上,进香礼拜,灵慈有感,永庆安澜。
祠墓附
德公祠康熙十八年,里人为前榷使德明建。今在关楼后大王庙内。
图公书院板闸镇大关楼南运河东岸。康熙四十四年,里人为前监督图兰建。嗣于乾隆癸酉年重修。今又倾圮矣。
翁公祠在板闸镇堡房之右。康熙十五年,里人为前监督翁英建,日久倾圮。乾隆三十八年,公孙嘉谟任漕运总督,据地藏庵住持僧人禀请重修,特捐资命役鸠工,整饬如旧,并置有香火田亩。
烈女祠在通源寺右。明正德五年,淮安府推官马骙为泗州何烈女建。事详《烈女祠碑记》。国朝乾隆甲午,河溢祠倾,物随波散,而女像则或浮或沉,不离墓所。余因僧人悦贤□,与通源寺并募重修,捐资为助。
漂母祠旧在淮城西门内。明都御史王暐记。成化初,迁西门外,即今建驿馆地,淮安知府陈文烛记。后移韩侯钓台侧。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山阳知县王命选捐修。雍正十一年,淮安知府朱奎扬复修。乾隆五年,知府李暲委训导汪克绍、绅士童维祺重修,改造船舫,修葺亭台,并封树陈节妇墓。墓在祠侧。遂为山阳胜境。
鲍烈女祠在南锁坝下一铺口北。旌表明故贞女鲍氏,旧迹久湮。国朝康熙年间,庠生许常宪请于山阳令徐恕,清查基址,依墓建祠。乾隆元年,新安程锺捐资重修,有记。
双烈祠河北西里。与淮城府署东首祠,同为烈女何氏、烈妇徐氏建。
陈公祠清江浦运河南岸。明正统六年,为平江伯陈恭襄公瑄建,祭酒吴节为之记。
韩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西四十里。《清河县志》云:在韩信城下半里许,与漂母墓相对,俗呼为“东西冢”。今不可考。
漂母墓旧志云:在淮阴县北。按:张华注《淮阴侯传》曰:漂母冢在泗口南。唐崔国辅《漂母岸》诗云:“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又云:“茫茫水中渚 ,上有一孤墩。”与张华“泗口南岸”之说相符。《清河志》云:漂母冢,即今泰山墩。盖因墩近韩城而臆断之也。其说未可为据。
枚皋墓旧志云:在淮阴县。今失其处。按:皋初居梁,后入长安,上书武帝,拜为中郎。持节使单于,不知何时又复归老淮阴。旧志相仍,姑存之。
叶淇墓明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墓在移风闸西岸。有神道碑、祠宇。
杨理墓明刑部侍郎。墓在钵池山之阳。
孔椿墓在乌沙河。见其妻谢氏《节烈》及其子金《孝行》各传内。
何烈女墓关署东新路北。明淮安府推官马骙依墓建祠塑像,有记。[乾隆]三十九年,河溢祠倾,窑沟、板闸新街一带,湖岸淤平,独女墓周围,似有漩窝,捧墓而出。今墓与祠俱修葺一新。
陈节妇墓在漂母祠内。墓前有井,碑碣见存。传即节妇死处。
鲍烈女墓郡城南门外运河东岸。今建坊立祠,衡阳丁元正有记。
续纂淮关统志·卷十三人物
淮安文献丛刻
淮关统志卷之十三人物列女附
《记》云:“入里必式”。解之者曰,所谓“不诬十室”也。《关志》为榷政而设,原不必记及人物。然而地灵人杰,何处无才?表彰潜德,遗美可惜。板闸虽蕞尔乡隅,司榷者多及瓜而代,固不能广稽博采,搜罗罔遗。而目见耳闻,凡属关之邻近左右,实有政事文章,忠孝节义,卓卓可传者,不得不略举一二,以志景仰之诚,且于邑乘亦不无小补云。志《人物》。
明
丁钰山阳人。居淮北镇,授徒乡塾,有范希文先忧后乐之志。文庙渡淮,献《十二策》。宣庙时,以人才征授监察御史,奉命抄广右豪族。珏潜往,廉其实,一举扑灭之。奸臣纪纲窃权乱政,珏率诸御史廷劾之,纪纲伏诛,改给事中。后以直言不屈,谪戍云南。
杨旻字克彰,板闸人。性至孝,父早逝,哀毁骨立,母慰解之,即收泪和颜以悦母,而哀不替。母病,昼夜未尝安寝。母殁,哀号顿仆,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及葬,庐墓于侧,晨夕奉盥濯如生时。哀痛之声,闻者感动。有司以其事上闻,旌其门。后以子理贵,累封工部侍郎,祀乡贤。
叶淇字本清,板闸镇人。明景泰甲戌进士,拜监察御史。成化初,用荐超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抚定南丹土职,督捕南宁荔浦诸贼,迁陕西副使,领岷州兵备。又抚定松、潘,剿平洮州各贼,擢河南按察使。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值岁歉民饥,发廪赈粟,全活甚众。弘治初,召为户部侍郎,进尚书,加太子少保。直亮有执,廷议每取决焉。后以疾乞归,卒赠太子太保,葬移风闸。
叶贽字从礼,淇从子。天顺甲申进士,历刑部主事员外郎,知嘉兴府,再知台州。当官内和外严,人不敢干以私。成化中,岁饥,属邑多盗,官兵莫敢撄。贽亲往抚谕,赈贷有差,贼遂散。丁内艰,去职。服阙后,知广信,累升江西布政司[使],平瑞州盗邓达八等有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进工、刑二部侍郎。致仕,卒祀乡贤。
杨理字贯之,孝子旻之子。明成化丙戌进士,历官刑科都给事中。参驳详允,凡所举奏,不务急刻。充宣宁王府册封副使,不受馈赍。同考礼部时,称得人。寻迁大理寺左丞,详谳平恕,一无冤滥。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饥,河大决,汴城几垫,乃增筑汴堤,水不为害。湖广饥民流入(庐)[卢]氏、永宁,将抅乱,躬往抚谕,发银、谷赈之。有司请俟奏报,曰:“事在不测,俟奏报,民死,且尽去为盗。如以为罪,某当之!”比敕至,悉如所议,全活不可胜记。升工部右侍郎。年六十卒,遣官谕祭葬。墓在钵池山之侧。
刘麒字文祯,板闸人。积学工文,有声黉序,终岁闭户,孜孜不倦。晚筑高卧轩,吟诵其间。搜探古今,以资著述,故诗文重一时。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务,知无不为。尝于家园后置义地一区,乡之贫无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义,略与兄同。
叶恩字永锡,淇再从孙。嘉靖庚戌进士,授榆次知县,调归安。不畏强御,浙民号曰“铁面”,擢河南道御史。时国戚宦官,恃宠骄恣。有茅某以不法闻,章七上,必论如律然后已。宦官隐蔽群盗,抚、按不敢言,抗章论奏,根株殆尽。又劾浙督李天宠失误军机,诏逮问。直声振一时,为忌者所中,以巡江差致仕归。子允武,字健庵,邑廪生,时有文入武闱之例,中万历癸巳武会元,未仕。
孔金父椿,母谢氏。椿死,遗腹生金。幼有孝行。母被大贾杜言逼娶,投河死,金屡讼不胜。言以贿谋毙金,金乞食走阙下,击登闻[鼓]具奏,不得达。复走归乌沙河,于父椿墓所结庐,哀哭,昼夜不辍声。里人刘清等上其事,太守张守约异之,召邻里、媒氏并置对,吐实,拟言斩。未几,张卒,言夤缘得脱,金复号讼不休,被箠无完肤。抚、按理旧牍,仍坐言斩,死狱中,金涕泣终身。推官曹于汴署郡事,聘为乡饮宾,殁祀乡贤。长子良,克继父志,朝夕孝养。母丧,哀毁庐墓,一如其父。次子忠,于母死葬毕,扫棘上食,涕泣祠像前。及父殁,行事悉循其父。万历年间,并以孝行旌表。
丁珍字君聘,号时斋,河北人。弱冠游郡庠,才名日炽。所学经史百氏,靡弗究览。父早卒,弟妹幼,提携婚嫁,未尝告瘁。居平勇于为义,乡先辈尝历指其事,为诗诵之。
刘一炤字天烛,号带湖,天启年间庠生。志行高卓,见义勇为。板闸镇后山子诸湖,时多异涨,屡为民患。乃启当事,筑三城坝以障之。又开解阜洞,以时宣泄之。皆捐厚资,任劳勩,卒底于成。
沃士彦字蜚南,明崇祯庚午贡生。其先世以武功显,至士彦,折节读书,遂成名儒。凡经史子集、天官地志、医卜种植之书,无不读。尤邃于《三礼》,凡典物仪制,亹亹辨晰,悉有指归。子起龙,字荀伯,副榜贡生;起凤,字仪仲,恩贡生。所学皆深探渊微,不趋时径,士林交称之。
万寿祺字年少,崇祯庚午举人。本籍徐州,因避邳、徐之乱,流寓山阳。初卜居于(蔡)[菜]市桥西山子湖滨,晚年又结庐于清江之南村,名隰西草堂。常被僧服,自称沙门慧寿,而饮酒食肉如故也。工诗文,善书画,百工技艺,无不通晓。一时遗民故老过淮者,莫不枉道草堂,流连竟日。卒殡南村。
胡从中字师虞,明崇祯壬午举人。为人内和外介。尝避迹乡里,不以仕进为荣。其诗磅薄纵横有真气,书法绝类苏长公,长笺短扎遍满人间,人皆宝而藏之。晚年筑舍钵池山侧,绕屋种楝,颜曰“楝居”,即以自号。年八十余卒。
丁璋窑沟人。任顺天府通判,精敏慈惠,士民仰戴。旧传淮、大卫军运漕抵通,多以缺额获罪,缧系部狱,璋稔知转输艰苦,代为陈情,户部奏准苏豁,卫人感激,勒石树坊,以彰其德。今尚有京兆坊遗迹。
国朝
靳应昇字璧星,号茶坡,河北镇人,顺治戊子岁贡生。博学工文,尤长于诗。与同里张虞山、闫再彭日夕倡和,一时称为“三诗人”。
朱文蔚字豹一,板闸人。由监生历任山东胶州府通判,才猷敏达,府事有不决者,上宪辄委令剖断。文蔚治理繁剧,实能佐本府所不逮。
刘宫字峻升。颖敏过人,于书无所不读,而择言尤雅,于古人精义所在,独得指归。为文别开生面,一洗浓溽之习,诗尤深细和雅。每一篇出,骚坛耆宿莫不避席倾倒。生三子,皆遵奉庭训,以文章显。长子广,字豫庵。淹雅博洽,誉重儒林。早岁补增广生员,屡试南宫未售,乃闭户著书。暇则伸纸挥毫,临摹右军法帖。故诗字为一时之冠。季子庶,官至府同知。
高维巗字鲁瞻,板闸人。敦尚节义,望重乡评。历仕青州府通判,著有贤声。以子梦龙贵,貤封中宪大夫。
周宪字度千,号莲漪,板闸人。康熙壬午举人,丙戌进士。事亲克孝。家贫,必洁甘旨以进。苦志下帷,工制举义,乡、会墨出,天下传颂之。授广东兴宁县知县。岁大旱,精禋以祷,天立雨,开仓哺饥者,多所全活。境故多盗,廉得其魁,捕置之法,境内肃清。丁内艰归,卒于家。
朱申板闸人。康熙甲子岁贡生,文名素著,屡踬南宫,时人多惜之。晚年闭户授徒,手不释卷。
程垲字爽林。弟嗣立,字风衣。其先世自歙迁淮,相继游安东庠。垲登乙酉贤书,嗣立由廪膳贡成均。皆好学,工诗文,嗣立尤精书画。今乌沙河伏龙洞侧有菰蒲曲,即其读书别业,所称曲江楼此处误。《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均指曲江楼在萧湖。处也。
何焕如板闸人,康熙辛卯举人。天姿颖异,博洽淹通。有问难者,引经据史,答之如数家珍。公车屡上,终未成进士,惜哉。
何坦字履平,板闸人。康熙癸巳,由本籍河南中式举人。姿干英伟,志在四方。获售后,不图仕进,遨游汧、渭之间,所过必有题咏。晚年归里,与同辈饮酒赋诗,具有荦荦不羁之概。
高梦龙字荀伯,板闸人。青州别驾维岩长子。初任西安布政使司理问,内迁户部员外,升陕西巩昌知府。到任后,裁冗役,兴大利,除夙弊,清查各州县,薪水皆自备。时西藏用兵,奉委押解军饷数十万,旋委解兵丁羊皮手套数十骡,又委解骆驼、马数百匹。异域遐荒,风沙扑面,梦龙与胥牧共甘苦。故出藏三次,皆无错误。递奉大将军保奏军功一等,升凉庄道,又调临洮、西宁诸处兵备道。丁内艰,服阙。补陕西驿盐道,升西宁按察使,卒于官。弟履谦,字遵六,候选州同,亦以能文著。
刘庶字允众,板闸镇人。食饩顺天,工诗字。充桐板馆纂修《古今图书集成》,议叙授直隶商州洛南知县。清慎勤敏,案无滞牍。历任八载,题升延安同知。缘缺改,借补直隶邠州,二载病归。后补湖北施南府同知,调黄州府同知。岁余卒于任。
朱于宣字惠方,号菘山,板闸镇人。由教习授封邱知县,捐俸资修学校,劝农课桑,期年大治。封邑地值昂贵,贫者棺骸至无厝所,乃置漏泽园数十亩于西门外,掩骼无算,民至今思之。又,前令未结命案十余件,于宣虚怀廉察,悉得其实,百姓仰若神明。嗣升北河同知,署开封府事。
杨继善字述斋,板闸人。由岁贡生任贵池县训导。文思敏锐,一题必成文数首,各出其奇。在任时,课士有方,仿经义治事规条,人庆得师焉。
田兴助字九一,号耕者,板闸人。幼工词翰,有神童之誉。缘家贫亲老,乃弃儒,谋升斗,以资孝养。亲殁,竭力营葬,家益困。顾性好施予,有以危亡告者,虽厨不举火,亦解衣质物济之。里有公事,必奋勉倡率。如迁建文昌阁,修理邵公桥、陈公新路,皆历历脍炙人口。生四子:孝思、弟怡、信惇、礼恭,督课甚严,虽一夕不稍纵。及弟怡成进士,为邑宰,则岁取禄俸之半为冬夏茶汤费。施济之事,殆至老不衰云。
丁潍字密州,号鉴湖,河北镇人。雍正壬子举人,乾隆己未进士,授福建长汀县。时值山水暴发,淹没民田,饥馑在望。甫下车,即请于府,开两仓,分日平粜赈济。后府仓失日,饥民大哗,复捐俸亲诣安抚,民攀舆膜拜呼父母。于士林尤多保护,有脱缧绁而致青云者。后坐沽名议去。去之日,士民泣送百里外,望舟遥拜者不绝。
丁淮字桐岩,号问渠,一字蕴劬,河北人。至性深醇,七龄失怙恃,缞麻哭踊,昼夜不辍声。每时祭,伏泣不能起,闻者哀之。稍长,就外傅。归侍兄,布席煮茗,相随诵读,依依不去。后兄析居,宅于菜市桥,间日必往省视。兄殁,诸侄势日落,复遘水患,仍归于淮。淮屋庐湫隘,乃扫室西数椽居之。于亲族尤多惠泽,乡人高其行,多感悟焉。生平邃于《史》、《汉》,数奇不遇,仅贡太学。子三人:玉衡、毓灿、毓琛,皆邑诸生。
田弟怡字仲吹,号篪谷,板闸镇人。乾隆庚午举人,辛未进士。幼颖慧。父以家贫弃儒,训之特切。弟怡受命益自励,为文出入古大家,抝折遒逸。授徒涟水,每岁时归省,虽风雨不息也。生平持身狷介,登第后,足迹不至公庭。遇有里中义举,则必率先首创。当事者钦其品望,往往造庐殷请,以重事烦董率,弟怡慨任不辞。后知山东清平县事。到任后,平反大狱,一时服其廉明。清邑民怠于学,弟怡捐创义塾,弦歌之化,被于县境。并著《训士语》四则,启发周至。在任八月,正拟成《治清十要》为上宪陈之。会闻讣,感伤致疾,出署,寓于义塾,未两月而卒。
邹士麟字仁圃,河北人。由宗人府供事任黄梅县县丞。吏治娴习,佐理从容,而立身廉介,尤为上宪所嘉许。后署黄梅县事,旋以疾归。
杨澄源字秀涵,板闸人。以州同管理黄河南岸主簿。具倜傥才,承办工程,不辞劳瘁。事竣,据实报销,人称廉介。惜未得展其大用。
杨基远字立堂,板闸人。由吏员授宣化县典史,小心供职。于囹圄中,上遵国法,下恤民情。而操守谨饬,尤微员中所不可多得者。
张迨字南州,板闸人。读书十行并下,嗜古旷达,不屑为俗下文字。善饮,酒酣,辄放笔为诗,洋洋洒洒,数千言立就。时或据案高歌,自成格调。历游南北,所至多题咏,浑灏流转,具不可羁勒之概。所著手迹甚多,半经水没,又早卒未梓,今仅存一二,良可惜云。
王卫板闸镇圬人也。为人轻财尚义,有昌黎所传王承福之风。乾隆四十一年岁暮,卒业归,于路获遗金十余两,徘徊市上不去,众异而询之,亦不言。日暮,见有仓皇而来、持楮帛祷于市之土地祠者,询得其情,出金还之。其人见其圬而贫也,义之,欲分金为谢,卫不顾而去。
释如安字心怡。幼颖异,涉猎儒书,兼工锺、王,善吟咏。弱冠,弃儒业,祝发大悲庵,师古灯和尚,参禅理,究内典。已而,远游四方,礼名山,住少室,三十年还淮。郡守邵元哲更庵名为通源寺,刑部郎周三锡为建妙法堂。郡守宋祖舜、乡人高登龙为置常住田,接僧众。忽于新秋辟谷五旬,端坐示寂,葬于寺之东,以所著诗文《印心录》藏于龛。
释传悟号雪庄,河北里人。幼事南安老人,诗画与童求、柴村齐名。闻黄山之胜,因往游焉,遍历前后海。值雪大作七日,厚十余尺,僵卧土神祠中,众僧扫径出之,得不死,因即其地剥木皮结棚以居。远近闻而异之,争致薪米,为构精舍,不处,终栖皮棚中,人因号为“皮棚和尚”。康熙中,召至京。终日酣睡,与人不交一言。诸贵臣往候,皆以睡辞。问其长,曰:“善睡。”众皆嗤之。逾月,放还山。
道郭乾泗字羲一,河北人。丰神朗映,珊珊有仙骨。工诗画,弹琴角弈,皆极精妙。尤善书,笔力得淳化神髓。时有李半仙者,异人也。百余龄,步健如飞。郭师事之,深得玄解。时当事欲以其名上闻,乃亡去。后二十年返,住持于古火星庙中。年八十余,无疾终。
按:淮安钞关设自前明宣德四年,则是编所载,断应自明始。而耳目所及,人数无多,未便再分门类,因只就其时代之先后而次第之。并附释道,亦以备人物云尔。
列女附
丁氏丁儒女,金应试妻。嫁未期年,夫殁,翁姑令其改适,氏不从。以翁无余子,废簪珥为翁置妾袁氏。姑癖妬,氏尝泣谏。及翁殁,得遗腹子应彩。姑亦殁,袁尚年少,能相与死守。所居河北,有大盗过其里,相戒曰:“毋惊贤母”。比部周某给匾旌之。
何氏本泗州人。父早死,母贫病无以自存。有北通州人,绐母求为介妇,母不知而许之。年十六,归其家,寻徙居淮安之满浦坊。诱以为娼,氏泣不从。越数日,留一贾人,逼之,氏不胜忿,仰天大泣,以刀自刎,血流满地,其家悉避去。都宪张敷华按其人不得,以礼葬之。时天久旱,或言何氏冤未雪,郡守杨逊祭之,果大雨。后推官马骙建祠,表墓额曰“贞烈”,著在祀典,每年清明致祭。墓在板闸新街通源寺西。乾隆三十九年,水坏民居,贞祠就圮。烈女颇著灵异。今徇僧人悦贤之请,重为修建,详载在《祠墓》。
谢氏谢雩女,孔椿妻。年十九适椿,明年椿卒,生遗腹子金。姻戚劝之嫁,遂自断其发。盐贾杜言强娶之,遂投淮水死,尸逆水上行至乌沙河烈女祠前止焉,去椿墓不远。时仲夏,逾旬,颜色如生。及金长,始白母冤,推官曹于汴立祠祀之,兼记以文。
徐氏农家女,质性纯洁。年十九,归大河卫军申日进。三月,进以挽漕如京师,溺死于河。氏传闻,即昼夜哀哭,数日粒米不入口。后有人自京师寄还其夫之衣,知为真死。私念幼且无子,守亦无望,乃窃衣夫之衣而袭以常服,投河死。时人闻之,无不酸鼻。时都宪滕公昭以“贞烈”闻而未下,郡侯杨昶载其事于郡志。学政莆田黄公如金,以表励风俗为己任,都宪沁水李公瀚告之,以为与何烈女齐名,因并祀之,颜其额曰“双烈”,推官马骙为之记。祠二:一在府治东数十步,今废;一在河北西里。详《祠墓》。
赵氏高九万妻。夫殁,年二十六岁,守节七十年卒。知县徐恕赠“松节筠操”额。
杨氏张大经妻。夫殁,年二十八岁,柏舟自矢。翁姑年皆八十余,氏承颜养志,甘旨不缺。抚遗腹子,严慈兼至,俾克成立。守节五十五年终。乾隆三年,旌表建坊板闸。
秦氏刘希友妻。夫殁,年二十九岁,守节五十三年。乾隆三年旌表。
张氏监生李睿妻。夫故,年二十九岁,守节四十五岁,寿七十三卒。乾隆四年旌表。
时氏邸士玙妻。夫殁,年二十九岁,守节二十八年。乾隆六年旌表,建坊河北。
朱氏周念祖妻。夫殁,年二十七岁,守节四十五年。乾隆七年旌表。
朱氏监生周延士妻。夫故,年二十六岁,守节抚孤。至乾隆十二年旌表,建坊板闸东街。
杨氏张是妻。夫殁,年三十岁,守节五十四年。乾隆十三年旌表,建坊河北。
陈氏陈大任女,丁泰妻。夫殁,年二十八岁,守节二十八年。乾隆十三年请旌,建坊板闸。
金氏毛天声妻。夫殁,年二十四岁,抚子尚炯成立,复亡,以侄伦为嗣,苦节五十三年终。
侯氏(仪凤)[移风]闸民刘龙妻。夫殁,年二十八岁,家贫守节,六十一岁病终。
齐氏许字费朝元,未嫁而元卒。氏闻,縗服赴丧次,不肯复归。纺绩奉孀姑,抚育嗣子,守贞十八年,乾隆五年病终。婢名才女,随侍守贞不嫁,现今六十七岁。
王氏王邦贤女。雍正四年,许字席大朋,未婚而大朋病殁。氏闻讣哀号,矢志守贞,誓不他适。现今年七十二岁。
黄氏叶大本妻。刲股救姑,夫病,复刲股疗之,昼夜辛勤,衣带不解者三年。夫殁,年二十八岁。家贫抚孤,备尝艰苦,守节四十五年终。
丁氏周叔士妻。夫故,年二十九岁。家贫,勉力抚孤,历尽艰辛,卒俾成立。苦节三十余年。苏抚吴给匾旌表。
李氏周逵妻。夫殁,年二十六岁。抚孤成立,守节三十余年。榷使给匾旌表。
何氏丁慎妻。夫殁,年十九年。哀痛不欲生,族人怜而保护之,伯氏守一嗣以次子芳,家贫,苦志守节三十九年终。
邸氏邹玫妻。夫殁,年二十九岁。柏舟矢志,事孀姑以孝闻。遗孤彭,年方四岁,辛勤诲育,延师课读入郡庠。守节三十余年,寿六十四岁终。
金氏张长年妻。适张方逾岁,夫殁,遗腹子亦夭亡,氏哀痛欲绝,姑命以叔子光绪嗣之,守节四十余年。
刘氏丁鲁南妻。夫殁,年十九岁,苦节二十五年,病终。
张氏陈廷谦妻。夫殁,年二十九岁,苦节五十余年病终。
康氏宿迁人,幼许字同邑蔡曰哲。乾隆十九年九月,氏年二十一岁,曰哲病亡,母、兄匿不与闻,盖欲缓以解之也。未几,侍婢语泄,不能隐,而氏转若淡然处之,母、兄方以为慰。乃氏于十二月十四日得信,即于十五日夜作书贻其幼弟,叮咛告诫,唯以母为念。即勉弟处,亦无非欲其孝顺,与母争光。前后几及四百字,词虽丛杂,情甚恳到,读之者莫不泪涔涔下。而更以“我死也”三字作起结,心坚志决,投缳自尽。哀哉!其贞烈之操,业于乾隆二十一年题准建坊旌表矣。缘氏兄康泰及侄康霭俱充宿关算书,常赴淮轮办公事,是以知之甚详。因特附载之。
按:妇人从一之义,著于人心久矣。然或年少子幼,遽失所天。又复家贫亲老,以茕茕一身,仔肩仰视俯畜之事,虽茹荼含蘖,备极人世所难堪,而卒能完名立节于艰难困苦之中,岂不伟哉!他若许字未嫁,甘心守节,以处子而克敦妇道,尤足多也。甚且变生意外,强暴侵凌,而义激于中,视死如饴,其烈更可嘉尚。故就所知而连类并列之。其非邻近者,概不及也。
续纂人物
国朝
汤调鼎清河人。顺治初进士,著《辨物志》。王士祯《香祖笔记》称其议论多发人神智。
张养重号虞山,山阳人,国初逸民。晚自广南归,戴一椰子冠,又号冠椰道人。工诗,与王阮亭相倡和。《渔洋诗话》载其“南楼楚雨三更远,春水吴江一夜增”之句。
汪枚字卜三,号梅峰,隐居钵池山,故又号钵山,山阳名诸生。赅洽渊雅,著有《古文选注》、《秦淮游草》若干卷。后弟杰搜其诗文,补刻全集,名《钵山存稿》行世。有文载《艺文》。
朱申笃行嗜学,著有《扶雅堂文集》。以子惠方贵,赠五品。余详前志。
朱于宣官封邱令。封邑建祠,岁时祭祀。有《岱秀山房集》、《吟湘集》、《楚游草》。余详前志。
吴玉搢字山夫,山阳人。岁贡生,官凤阳训导。博学,精于考核。著有《别雅》、《金石存》、《山阳志遗》、《正字通正》诸书。
任栋字圣谟,号稼民,山阳人。官奉贤训导。学醇品正,究心史学。著有《见山堂集》、《度岭日记》。
边维祺字颐公,晚号苇间居士,山阳诸生。工诗善画,泼墨尤得元人三昧。按:维祺画幅,又名寿民。
吴进字揖堂,号瓞村,山阳诸生。工诗,有《一咏轩诗集》。以子准贵,赠如子官。
王永熙号小史,清河拔贡生。历官知县,有循声。工诗。
薛怀号竹居,桃源诸生。移居山阳,举嘉庆丙辰科孝廉方正。恬淡古朴,乡党推焉。善书画,得其舅边苇间真传。
杨鈵字品川,本镇人。材具素优长。板闸镇向有山子湖,在关署后,钵池山南。上承清江浦,下至窑沟,广袤数十里,与邱家湖一水相通,以新路为界,乃淮安福地、板闸胜景也。讵乾隆甲午岁,黄河老坝口漫工,两湖淤成平陆,地势高仰,而板闸一坊转致卑洼,形如釜底。每值夏秋,阴雨连绵。东园一带房屋,咸在泥涝中,居民苦不胜言。前监督伊,挑挖引渠,宣泄积水,由刘家窑归入盐河。但所挑形势,未合机宜,不能顺轨而下。兼之新淤沙土,旋疏旋垫,厥事罔功。监督征莅任后,物色能事者,适鈵自南河游幕归,即延请佑办新淤。鈵相度形势,自百子堂起,至刘家窑止,挑挖泄水河一道,计长一千零九十丈,导引清江下注之水安流而东,使无积涝之患;又自魁星楼外观音庵起,挑挖支河一道,导引东园一带积水,汇入泄水正河,归盐河入海。两河俱挑口宽五丈,底宽二丈,深一丈。并将刘家窑前所造石洞,改建石闸一座,以资启闭。又恐两崖河土易于坍塌,复将两河通身坡崖,泼水夯硪,一律坚实。于今十数年,河水深通,毫无壅滞。不但民人免于泥涝,抑且为搬运柴米之通津,来往行人之捷径。其装载各小船,穷民赖以资生者,更不可胜记。此皆鈵熟谙河务,办理得法所致。民人勒碑称颂,至今不衰。
朱善正字健中,号瀚堂,本镇岁贡生。绩学能文,为读书端静之士。
列女条附
康氏未嫁,[夫]蔡曰哲亡,遗弟书四百字,中有“恨我不能写字,一心苦,写不出来”语。前志未载此语,今补之。,读之酸鼻。已请旌,诔诗成册。余详前志。
范氏宿迁人。许字同里唐大试,未嫁。大试亡,闻信自缢死。
张氏宿迁人。许字同邑监生李继昌,年二十二岁,未嫁。继昌亡,闻信自缢死。
周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施士彪妻,年二十七岁,夫死,无子,守节四十余年,年六十九岁终。承重侄孙施广葬之于淮安窑沟之西来庵侧。
蒋氏淮阴田期圣妻。归田十二年而田亡。夫死之明日,自缢而殉,留绝命词一首,其词曰:“一纪夫亡实可伤,无儿膝下叹茫茫。不如死向黄泉去,风露同餐案举长”。
李氏淮北西里人。许字葛廷弼,未娶。弼死,女二十 四岁过门守节。不二年,廷弼父又死,氏以毁卒。贞而且孝,可谓贤矣!
许氏山阳县人,朱善达继室。结褵四月,朱亡,无子,年二十五岁守节。事舅姑以孝谨,抚嗣子以有成。迄今三十年。
程氏清河县人,太学生程振庠女。年十八岁,归太学生范依和,十年而寡。子锽、钧并幼,家贫,以纺绩佐读,二子次第掇芹。又恤爱周亲,典质不吝。守节三十九年,六十七岁终。
胡氏山阳人,庠生胡璠女。适痒生范锽,年二十一岁而寡。事孀姑,抚孤女,迄今三十年。
杨氏山阳人。郡庠生杨绳僖女,刘景坚妻。二十六岁守节抚孤,年八十四岁。前漕督瑚宝旌以“瑶池冰雪”匾额。
杨氏山阳人。生员鲍启澍母。二十五岁守节教子,现年七十二岁。
李氏本镇人朱善上妻,年二十四岁守节。维时上无舅姑,门无伯叔,抚七龄遗孤织絍糊口。乃[及]孤甫成立,复先亡,昊天不吊,何乃如是悲哉!
马氏山阳人。郡庠生马源清次女,王裕刚妻。年二十九岁守节抚孤女,现年六十五岁。
王氏山阳人。王裕刚女,刘鸾翥妻。年十九岁守节,奉姑孝。姑亡,偶遇非礼,义不忍辱,归依母氏。亲族称为苦节之贞,现年四十四岁。
刘氏清河人。生员仪胞姐。字本邑监生沈奎官,未婚沈亡,氏过门守节,抚遗孤,备尝辛苦,后积劳以瘵终。
萧氏清河人。廪膳生万镛母,故儒童家骏妻也。年十七归家骏。未二年而家骏亡,镛甫六月,翁犹在堂,以妇代子,以母兼父,集蓼茹荼,仰事俯育,二十九年于兹矣。镛知读书成名,他日报母,当不唯循例请旌已也。
周氏本镇人。许厚诚继室。归二年夫亡,抚嗣子成立,守节今三十年。
周氏本镇人。陈光裕母。十六岁夫故,光裕尚在腹,守节于今四十年。嘉庆五年旌表。
朱氏清河人。严元亮妻。年三十夫亡,子岩、嶷俱幼,抚之以成。性慈厚,从孙保泰,邑廪生也,三月失恃,氏力(拊)[抚]之,保泰至今德焉。守节二十五年终。
陈氏清河人。李应梅妻。二十六岁夫殁,子从六龄,氏矢志靡他,忽家人迫之嫁,氏诣应梅墓泣誓以死,泪尽血出,乃知节终不可夺也。后从中道亡,遗四雏,氏复抚之成,盘根错节,乡人韪之。年八十九而终。
李氏清河人。字本邑儒童陈颐年。氏年二十一而婿亡,闻讣欲殉,家人守之不获。已,往吊焉,矢节事姑,备尝艰苦。值姑病笃,刲股以疗,无有知之者。乡里称贤女,宜也。现年五十五岁。
滕氏清河人。王文恪公裔孙士鋐妻。年二十六,士鋐卒于山东幕,子淮、溥俱幼,翁姑并垂白,氏不敢死,以十指供俯仰,历节三十九年。嘉庆辛酉科拔贡生云栋,其家孙也。
程氏清河儒童李铮妻。年十五适铮,六载夫亡,氏将殉,翁姑谕之曰:“妇有遗腹,乌可死!”氏乃循循奉堂上。娩一女,适同邑拔贡生王云栋嗣子大琛,更资之以立。现年五十八岁。
李氏清河儒童祁斐妻。年二十六,斐殁,遗孤两月。氏奉衰姑,抚弱息,苦节阅五十年而终。
朱氏清河人。国学生谈瑛妻,年十五归瑛。二载瑛殁,遗子吉成甫半龄。公姑叩其志,氏曰:“愿抚孤”。讵吉成三岁殇,氏终守节四十五年。
范氏清河人。谈瑛嗣子国学生纶之妻也。年二十七纶亡,遗孤相继殇。孀姑问其志,氏曰:“愿如姑志。”遂相依而守焉。现年七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