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家庄:一株老榆树见证下的移民故事
邸家庄:一株老榆树见证下的移民故事
兰州是座移民城市,“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谚语也在兰州流传了数百年。实际上,明初迁移来兰的移民,不仅仅局限于山西,还有相当多的移民来自江淮地区。掀开往事,我们能看到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移民。
兰州移民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可以这样说,从汉武帝时设立金城县后,就有中原等地的民众不断迁移到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来,连绵不断的移民成为这座城市崛起和发展的力量。
兰州城外有个邸家庄,邸家庄有株大榆树。这一点,老兰州人都知道。老兰州们不知道的是,邸家庄大榆树下江南移民的故事。邸家庄是金城邸氏的先祖们最早的聚居之地,他们“以姓为庄”,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故事。民间传说,金城邸家人是靖难事变后逃到兰州来的;明末,邸家姑娘嫁给肃王为妃,邸娘娘支持姑娘选女婿,后来被蒲松龄写入了《聊斋志异》,成为“八大王”的故事;邸家庄人种的蔬菜好,农历四月八,邸家庄的新鲜蔬菜就成为兰州的一道风景……
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4月5日,长期致力于邸氏文化研究的邸维积先生讲述了金城邸氏的故事。
靖难之变
我们金城邸氏是明初迁移到兰州的,算起来到现在也有600多年了。老兰州人中间流传着一句俗语“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但我们邸氏祖先并不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我们来自于江南,老家谱记载,我们祖籍江南应天府(相当于今南京)上元县。
我们祖先是怎么来的?关于这段往事,有两种说法。民间传说,我们祖先并不姓邸,是逃命来兰州的。传说是这样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将江山传给了皇长孙朱允 ,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当上皇帝后,害怕他的叔父夺权,匆忙削藩,结果引起了各地王爷的不满,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朱棣率军攻占了南京。
城破的这天,城中一片混乱。人们纷纷外逃,先祖领着三个儿子,跑到了城门口,遇到了盘查的兵士,询问姓名。匆忙中先祖抬头看见了“某某府邸”的匾额,便说姓邸。传说中,我们就是这样姓邸的。
我们先祖逃过一劫后,一路辗转来到兰州城外,此时五泉山一带植被非常好,树木成林。其中有一株大榆树长得粗壮,浓密树枝向外散发。此刻,先祖身无分文,饥饿难耐,就在大榆树下栖身,饿了就从树上摘些榆钱吃,这样才得以活命。在大榆树的护佑下,先祖父子四人艰难地生存着。
一天夜里,先祖隐约听到了一阵马蹄声,以为官府派人来捉拿他们。父子四人分头逃命。据说,老大留在邸家庄;老二会种百合,就去了阿干镇的铁冶乡;老三去了榆中来紫堡附近的上伍营,在苑川河畔,教人们种植水稻。
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据我们考证,这个故事仅仅是个民间传说而已,它和我们家谱的记载不相符。
肃王舅舅
按照家谱记载,我们先祖是肃王的舅舅。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明初大移民说起。
明初大移民,大体有三种情形,第一种就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的居民,他们留下了“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谚语;第二种情形就是跟随肃王来的护卫、侍从人员,他们将江南习俗和文化带到了兰州;第三种情形就是直接从江南等地发配过来的罪戍,他们给兰州留下了尚武的风俗。
按照金城邸氏民国九年修撰的家谱记载,我们的先祖是随肃王来兰州的。家谱上说,先祖是肃王的舅舅,属于皇亲国戚。因为是肃王的舅舅,自然是肃王的亲信之人。肃王前往甘州就藩时,先祖跟随肃王先到了平凉,当时甘州的王府没有修好,肃王在平凉等了两年后才到了甘州。他们在甘州也没有待多久,大约四年后,就移藩到兰州了。
肃王刚到兰州时,兰州名为兰县,是临洮府所管辖的一个县城。城池比较小,五泉山下就是荒郊野外了,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在山脚下形成一个大水潭。因为是肃王的舅舅,先祖也就成了肃王最为倚重的管事。每年盛夏,先祖就骑着马,到大水潭给马洗澡。一来二去,大水潭就变成了肃王府的洗马池。后来王府又在水潭边上建成了十几间马厩,这块地方也就变成了专门给王府养马的地方。
就在他们到兰州不久,从南京传来一个讯息,建文帝开始削藩了。肃王虽然不敢像燕王那样公开造反,但也对王府亲信的去向做了安排,准备了退路。一时间,肃王府内人心惶惶,王府里非朱姓的亲信们只好四散而去。我们的先祖就跑到了他熟悉的王府马棚中藏身。后来,燕王登基了,他们更不敢回肃王府了,因为燕王对藩王的猜忌更胜建文帝,先祖就在五泉山脚下落脚了。
那株大榆树,就成为邸家庄的地标。先祖在大榆树下艰难地生存着。他们开辟田地,引水灌溉,后来娶了南山韩家咀的韩氏之女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承福,次子承禄。承福自幼外出,承禄生了三个儿子,为邸氏各个支脉的先祖。邸家庄也由此逐渐兴旺发达。
家谱中的这段记载和民间传说,这两种说法并行不悖,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先祖移民兰州、开发兰州的艰难往事。
吴音未改
说起来,邸姓起源已久了。我曾经统计过,邸姓的起源共有八种说法。《姓氏词典》中记载,邸姓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中山国一带曾有邸县,那里居民就以县名为姓。后来到汉代时,大月氏国(曾经游牧在今天甘肃河西走廊)有五位侯,其中有一位翎侯名叫邸就 ,他的后代就以邸为姓。在汉代,还有上郡太守邸柱。
明初,从江南迁移到兰州的移民非常多,有研究认为,等于当时兰州本地人口数量。兰州也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江南风俗。清初,有学者的笔记记述,兰州的方言中有不少的吴音,妇女的头饰也类似于吴宫髻。比如,方言中阿伯子,在吴音中就是阿伯,还把太阳读作日头等等。
到解放前夕,邸家庄的面积大约1平方公里,分为前庄、中庄、后庄三部分,后庄的西北侧就是邸氏家祠,中庄和后庄之间则是邸家老坟。
邸家庄一带盛产黄烟。在邸家老坟西北角上有一处烟坊,这里生产着明代向朝廷进贡的八宝珍品之一的银丝——兰州水烟。最吸引老兰州人的是邸家庄的蔬菜。邸家庄的蔬菜上市早,每年农历四月八前后萝卜、小白菜就上市了。四月八的五泉山庙会上,这些蔬菜是抢手货。民国初年,邸家庄有22户129人,虽然名气很大,但却很贫困。
难忘榆树
邸家庄最出名的是大榆树。这一株榆树在明代就很大了,算起来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了。从树龄看,邸家庄榆树当在千年左右。
我听族人讲(邸维积家在榆中上伍营),那株大榆树很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神秘色彩。邸家庄的人把榆树称之为榆爷。人们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到大榆树下求药。据说,求药的人半夜三更拿着黄表纸,放在佛龛内,静静等上一刻钟后,就取出来拿回家,烧了,将纸灰喝下去。说来也怪,头痛脑热竟然就好了。我想还是心理因素吧。
榆树不仅能治疗人们头痛脑热,而且也是人们游乐的好地方。以前,高楼大厦少的时候,路过五泉山的游客,远远就看见邸家庄的榆树了,可以称得上是邸家庄的地标。由此这株榆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很多人写入了他们的各种著作。
从1958年起,古老的邸家庄就从人们心中慢慢消失了,大榆树的处境也一天不如一天。起初,邸家庄一带作为兰州工大的校址,人们大兴土木,后来兰州工大又下马了,再后来这里又兴建了兰州市委党校等单位。随着城市的发展,大片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古老的民居,钢筋水泥丛林取代了成片的蔬菜地。水势汹涌的五泉也渐渐没有水了,邸家庄也渐渐地消失了。
最后消失掉的就是那株大榆树。它在1994年12月被砍伐掉了。一株见证了明初大移民的大树就此消失了,只给人们心中留下了无数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