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松坡的漫漫姓氏寻根路
文登的丛松坡先生,在一次商务之旅中意外地感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此便踏上了漫漫的姓氏寻根之路。10年间,他走遍了全国各地,收集、考证了有关姓氏文化的翔实资料与遗存,并编纂出版了五部姓氏工具书。吉林文史出版社计划将他编纂的《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作为精品图书推出。因此,他成为国内个人投资最多、编纂出版专著最多的中国姓氏文化的研究专家。
自从在2006年到文登寻访丛氏宗祠后,记者就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而有关丛氏家族那段或悲壮或激昂的先人故事,总要由其后代去传承、去记载。正因如此,记者在探寻丛氏宗祠时认识了为丛氏家族修谱立传的丛氏后人丛松坡先生,并深为其探寻家族文化的精神所折服。
近日,当记者再次走进丛氏宗祠,走进丛松坡的工作室时,看到了由他编纂的《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该丛书中记载的姓氏渊源以及有关姓氏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再次让记者折服。
记者了解到丛松坡先生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商人,是什么原因使他从商人的角色转换成研究家族史与姓氏学的专家?丛松坡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姓氏文化的渊源以及踏上漫漫姓氏寻根路的历程……
修谱世家的谱牒之情
修续族谱是中华民族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壮举。这项中国独有的各姓氏千百年来的族系枝叶传承典籍,现正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今年46岁的丛松坡生于文登市米山镇姜格庄村的一个农民修谱世家。丛氏一族自魏黄初元年,于文登由金姓改丛姓起,就以诗书耕读、悌孝传家而闻名胶东,其家乘谱牒更是代代修续,从未间断。丛松坡的祖父丛树椿就参与丛氏各支系族谱的续修,并多次做过丛氏宗祠的主祭人。丛松坡幼年起即跟随祖父母生活,孩童时期的耳濡目染,在他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1963年,丛松坡的祖父、父亲和村里一些尊长为了丛氏族谱的传承,坚持将姜格庄村已60年未续的族谱修续印刷出来,使村中近千名丛姓村民家存一册,虽然老人们因此在其后的历次运动中受过不少磨难,但却为天下丛氏留下了惟一一本修续最完整的丛氏族谱。
“文革”期间,姜格庄村也毫无例外的卷入其中,在“破四旧”的抄家搜查中,丛树椿老人保存的一箱箱古书被抛入火中,化为灰烬。
此后,每当丛松坡缠着爷爷讲故事的时候,爷爷总是将他深藏地下而躲过多次搜查的历代修续的几十部《丛氏族谱》《家乘》拿出来,为他讲述丛氏的列祖列宗,讲述世系的传承。丛松坡将丛氏一脉的世系传承、祭典章程及历代闻人达士和所有丛氏宗祠的堂号、对联倒背如流。
那么,如今的丛松坡是如何从一位商人成为姓氏文化的研究专家的呢?这一切要从1995年的晋祠之行说起。
晋祠大殿前的顿悟与感慨
1995年春,由丛松坡管理的乡镇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因业务需要,丛松坡赴山西太原。忙完公事后,丛松坡受邀去晋祠一游。正是这次与晋祠无意中的邂逅,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
晋祠当时刚刚举行了海外王氏宗亲大会,迎面招展的一幅“天下王氏宗太原”的巨大横幅使丛松坡深感震撼。祠中仍有王氏后裔拈香拜祖,他看到晋祠中列祖牌位之等级、左昭右穆之序,一如记忆中祖父所述,幼年的记忆仿佛一扇尘封多年的大门被豁然打开。
当他看到晋祠前身、晋溪书院的主人,现在宗祠的主要享祀者日月代尚书王琼时,丛松坡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的先祖——明工部尚书丛兰与王琼同朝为官,其丰功伟绩比王琼有过之而不及,而文登即便是丛氏子孙也只知有先祖丛尚书,能知其生平事迹、歌其功德者寥寥无几。那一刻,他发誓要为先祖树碑立传,为丛氏寻根溯祖。他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血脉贲张,仿佛一个梦游者忽然被唤醒,终于明白了他应该去做的事情。
丛松坡要研究丛氏根祖文化,探求丛氏家族诞生奥秘的想法立即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此时的丛松坡只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宿债的背负者,正如他在以后编纂《丛氏源谭》的序言中所述:“思古忧今,我再也无法卸去数年中我丛历史中背起的一身沉重,如同一个宿债的背负者,步履艰难……我们不防做一个尊严与道德这片净土的最后守望者,扛起那杆早已被世人唾弃了的宗族的圣旗,避开欲望,避开喧嚣,守住我们祖先所遗留于我们的骨血之中的道义与尊严——这块最后的藩篱。
晋祠之行使丛松坡对姓氏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扔下了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企业,走向了寻根溯祖之路。
揭开丛姓的神秘面纱
丛松坡从寻访同宗者做起,本着“慎终追远,联络宗谊,弘扬祖德,善启百世”的宗旨,自发成立了民间性质的《丛氏源谭》编委会,并一改过去续谱排辈、传承世系的单一的修族谱的传统观念,把《丛氏源谭》的主题拓展为氏族文化寻根、历史名人研究的丛氏氏族发展繁衍及文化传承的研究丛书。
文登是一座于北齐年间建县的古城,除了有着全真教发祥地以及被称为海上之祖的昆嵛山和秦始皇东巡登文山、召文人议事的召文台外,这里还诞生了一个较为罕见的姓氏——丛姓。这个姓氏在胶东分布很广,并被列为文登丛、刘、于、毕四大家族首。
“天下丛氏宗文登”,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究竟有何历史渊源?丛氏真的是匈奴后裔吗?丛氏是在文登发源乃至整个胶东发源的惟一“土著”姓氏吗?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全面的考证。丛松坡为揭开丛氏的神秘面纱,开始了他的考证、研究之旅。
小时候他就听祖父说丛氏是匈奴后裔,这个近似天方夜谭的传说,在不少胶东地域文化史研究中是困惑的,一个消亡了近两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何以能在遥远的东海岸繁衍生息,这是溯源丛氏根祖文化的第一道入门巨关。
在文登古县志和文登及东三省所修续的《丛氏族谱》中都有这样的记载;西汉车骑将军金日磾之后裔,避曹丕称帝之乱,于魏黄初元年迁胶东不夜丛家岘,遂以丛氏为姓。但现居江苏的《丛氏族谱》(清咸丰十一年编修,活字本二十五册)中却说丛氏原为赵宋帝裔,避元乱而迁居山东文登丛家岘遂改赵姓为丛姓。
丛姓的根祖究竟是金氏还是赵氏呢?为此,丛松坡遍寻了现存于世的金氏、丛氏族谱,细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及胶东地域考古史料,并和韩国的金氏宗亲会取得了联系,终于得出了丛氏是正宗的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后裔,赵宋帝裔之论纯属传言的结论。
根据史料及诸多版本的金氏、丛氏族谱,他考证出了在西汉未年和东汉年间,家在西安与许昌的金氏豪门巨族有两次大迁徒活动,而且是举族东迁。迁徒路径全是经不夜(古文登)而东渡古高丽国。这个考证现已得了韩国史学界及韩国金氏宗亲会的认可,在其新发现的族谱中赫然写着源自“汉车骑将军金日磾公之裔,避王莽乱子东迁至不夜渡海而浮居”。文登的丛氏一族正是东汉金氏豪门为避祸,东迁至不夜所遗留下的、不愿东渡高丽而居丛家岘改金姓为丛姓的一支金氏后裔。
丛松坡的两汉金氏大迁徒及金姓改丛姓的考证得到了海内外金、丛两姓的认可,为此,他被特邀参加在武汉举办的世界金氏宗亲大会,被世界金氏联合会选为常务理事,并受命主笔编纂金氏传家宝典《金氏源谭》丛书。
寻根之路每每让他为之涕零
作为匈奴后裔,丛松坡的骨血中确有一种狂放气质,其人体魄剽悍,狷介刚烈,喝酒拼命,作文大胆。他有很深的诗词修养和古文根底,写文章笔力雄健,千言万语化为字里行间的深情,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他撰写的《最后的守望者》《飘零在东海岸边的匈奴后裔》《一个民族的背影》等文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编写《丛氏源谭》的十多年中,丛松坡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惮识之浅,不罹集之难,不悔财之耗……”为遍访宗亲,搜寻家谱,10年中他个人耗资80余万元,走遍全国各地,走访了山东、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始居村落100多个,搜集全国各地丛氏家谱60余卷,为《丛氏源谭》的修编汇集了翔实的资料。对丛松坡来说,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精神上的透支,因为各地宗亲血浓于水的感情,使他每每热泪盈眶。在走访外地丛氏始居村落时,不少村民夹道欢迎,一声声颤巍巍的话语:“老家终于来人了!”每每让丛松坡为之涕零。
丛松坡是个追梦的人。为寻根匈奴远祖,2000年6月,他揣上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踏上了真正的寻根孤旅——徒步到河西走廊,寻找到了匈奴休屠王城。在已经是一片荒凉的王城遗址,他带回了埋在土中的一块瓦当,并撰写了近三万字的匈奴历史文化散文《一个民族的背影》。该文随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热播而被各大文学网站置顶。2006年10月,丛松坡奔赴山西,流连于边塞边三关。当他在雁门关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碑的最上方发现“右都御史丛公兰”“文登丛公兰”几个字后,不由泪如泉涌。丛兰为丛姓六世祖,官至明朝南京工部尚书,谥赠柱国太子少保。丛松坡幼时常听祖父讲述丛兰在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执掌三边总督帅旗的故事。不想竟在雁门关有此奇遇,仿佛前世的约定,让丛松坡心潮澎湃。
《丛氏源谭》备受关注
1998年,丛松坡编纂两年多的《丛氏源谭》第一部出版面世,揭开了丛姓的面纱。两年后丛松坡编纂的第二部《丛氏源谭》又与世人见面。为便于海内外族人阅读,两部《丛氏源谭》都使用了繁简两种版本,各印8000册,全部免费赠阅。两部共70多万字的丛氏研究丛书一经推出,立刻在海内外丛氏族人和谱牒学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关注。
韩国华侨、首尔大华株式会社社长丛荣滋先生是最早得到消息的海外丛氏第一人,他被丛松坡的行为所感动,他说:“松坡,你圆了我们海外数代人的一个寻根之梦。”早在丛松坡编纂《丛氏源谭》期间,他就3次飞抵文登,并捐出1.5万美元帮助出版《丛氏源谭》。
香港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年逾八旬的丛树伦先生看到此书后,立即邀请在港的数位丛氏尊长共赴文登。在出席文登市政府举办的招待会上,丛树伦先生说:“天下丛氏均宗文登,今天松坡给予我一个圆满的答案,我们丛氏后继有人。”并决定捐款10万港币在香港成立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
台湾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丛树朗先生因此也先后5次来到文登。
原籍沈阳、现任香港国际经济出版集团董事长、《中国新经济》杂志社社长丛英奇先生,第一个给丛松坡打来电话,他说:“小时候祖父就嘱咐我,咱们的根祖老家是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天宝宫。祖父去不了了,你一定要代表祖父到老家看看呀。”通完话的第二天,他就打点行装飞抵文登。
两部《丛氏源谭》被十多个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所收藏。上海图书馆家谱研究中心收藏该套书籍后来信说:“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收藏到的最好的、也是惟一的一套脱离单一修谱续辈,主述氏族发展脉络、诠释氏族发展文化的单姓氏文化研究图书。”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当时健在的文登籍著名史学家、书法家、大连大学的于植元教授,在通读了《丛氏源谭》之后,给他从未谋面、小他三十多岁的丛松坡写来十多页的来信,并在开头称:“松坡先生文席”,并以丛松坡为其文友。在洋洋千余言的来信中,于教授充分肯定了丛松坡对匈奴史及丛氏迁徙过程的研究考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们《丛氏源谭》编委会所做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是需要一个几十人的专业研究机构才能完成的……”于植元在信中邀丛松坡相会。数日后,一老一小,一位史学大家,一位民间学者,在大连于植元先生的家中相见。
两部《丛氏源谭》对于海内外丛氏族人了解历史,爱乡爱国,联络感情,沟通交流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族人纷纷到文登寻根。短短几年间,从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国前来文登寻根祭祖的丛氏族人多达1万余人次,从而促成了很多盛事。
2001年,丛松坡赴香港与香港丛氏宗亲成立了“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并担任秘书长。
2002年,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组闻讯赶到文登,拍摄了“天下丛氏宗文登”的专题片。
其后,丛松坡相继受到国内各地族人的邀请,在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协助当地丛氏族人成立了7个丛氏宗亲分会。
从《丛氏源谭》到《中华百家姓氏源谭》
两部《丛氏源谭》得到好评如潮的同时,丛松坡开始着手编纂其它姓氏源谭。2005年,丛松坡与吉林文史出版社联合世界华人宗亲会以及各大姓氏宗亲协会、姓氏研究会推出《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他任总编纂。该套丛书经中国社科院、科学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以及国内外十余所高等学府数十位教授与史学家的参与下,以每年两部的速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书店经销。目前丛松坡已收集各姓族谱千余卷,并建成了“中华百家姓”大型网站,链接所有姓氏网站,随时收集百家姓氏的最新信息,使每个姓氏不遗漏一个支系,使丛书的内容囊括姓氏的来源、演变、发展、迁徙、分布、世系、名人等,以此作为寻根时的必备工具书,真正将丛书做成容量最大、史料最全的分姓立卷的中华姓氏大百科全书。目前,《王氏源谭》《刘氏源谭》《张氏源谭》已相继出版,并出口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为海外华人提供了寻根依据。《李氏源谭》和《吴氏源谭》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计划将该丛书作为精品图书推出。
丛松坡在姓氏文化研究领域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2006年9月,丛松坡受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世界华人宗亲会之邀,作为姓氏学专家,前往山西太原洪洞大槐树参加中秋祭祖联谊暨阳曲县弘扬根祖文化寻根祭祖活动。10月,又受邀参加在河南周口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
今年,丛松坡一直在为编纂第三部《丛氏源谭》做准备。与前两部不同的是,第三部《丛氏源谭》除了网络血脉亲情,承架联谊金桥外,还将推出百家企业,为海内外商界名流联谊投资牵线搭桥。
丛松坡还计划组织一系列以丛氏为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包括河西走廊的寻根之旅、首届世界丛氏宗亲大会、与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合作,制作《飘零在东海岸的匈奴后裔》的大型电视节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此丛松坡有着深深的感触,他说,任何一个姓氏的家训、堂号、祠堂对联等等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兴衰。正是这些姓氏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是什么力量把他推向了这个原本应是专家、学者们占领的数千年炎黄根祖文化的圣殿呢?记者在《丛氏源谭》后记中看到的那段话,可能是最好的答案吧:“如果说数年前的太原之行,王氏宗祠之旅,使我这个丛氏热血之后大生感慨,发誓要为先祖树碑立传,颇有一点唐吉诃德式为捍卫先祖荣誉而战的冲动;那么数年后的我则试图从浩翰的谱系史海中,从历代伟人的思想中寻找着那渐渐被世人们所遗忘的民族之魂,以期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悟。”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兴起了寻根热潮,一些地方因是某姓氏的发源地,或存一座早已荒芜的祠堂而引来数以万计的寻根者,并以此联谊而招来客商投资。丛松坡希望通过第三部《丛氏源谭》以及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进全球丛氏族人的凝聚力,加深文登乃至威海作为丛氏发源地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影响,从而为威海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007年8月12日《威海晚报》本报记者 仲玉玺 通讯员 丛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