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和第三次胶东初氏历史调查笔录

2013年08月29日 | 阅读:173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第二次和第三次胶东初氏历史调查笔录

    调查目的:一为编修烟台雀山汤世系《初氏谱书》;二为《初氏通谱》再版提供部分基础资料。抢救濒临消失的初氏历史文化遗产,广泛收集(记录或拍照)各地各支系初氏家谱及有关初姓的古籍、古建筑、古碑文、古书画、老照片、故事传说等历史资料,了解各地初姓之间的关系、历史起源及分布状况。

第二次走访调查(2010-3-10):主要记录证据、证言及线索信息。

    在烟台市莱山区后山村收集(拍照)到几个小宗谱(供谱),其中有好字辈的,如初好生、初好元、初好成、初好礼、初好仁、初好智、初好学等,而莱山区初家村(原属牟平)的老谱书(民国六年重修)上记载:“与日字同辈(慧安公的39世)的有:宁海州,雀山汤村:好原、好成、好礼、好生”……可以说都是一些关健性的资料,对于确定后山村等地初姓与莱山区初家村等地初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后唐时期烟台芝罘岛初慧安的关系意义重大。

    据后山村的初培吉(69岁)回忆说:“过去在后山村初氏宗祠大门上有一门对,‘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宗’,后山村许多人都记得这个门对”。而后山村初奎章(73岁)在自己家的供谱上亲笔写到:“上联:南瞻衡阳功宗德;下联:北望芝罘想祖先;横联:思祖想先(好书法)”。这是他在文革前后凭借记忆写的。初奎柏说(曾任过后山村书记,75岁):“听老辈人讲‘祖上兄弟三人从芝罘大疃分别迁到芝罘屯(烟台汽车站西)、初家和后山(雀山汤)。水道村的初姓是从雀山汤泽夼迁出去的(此说法目前还末得到证实)’”。他还说:“在后山家庙(初氏宗祠)不仅有门对,而且当时在老宗谱(供谱)的两边也有这个对联,即‘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先’”。这都是他们当年亲眼所见,且时间不久,后山村的初姓老人都在本地家庙内见过这副对联,有的只是记忆偏差一点点,而且还有人在文革前后记录下来,所以这是极其重要的有效证据、证言。考证“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先”来源的真实性,这是雀山汤世系初姓寻根问祖的关键线索之一。

后山村的初氏宗祠(家庙)在哪?经调查,后山村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初氏宗祠,但早在文革前后就被拆除了,现在的后山村小学校就是在家庙的原址附近建的。

    河里曲村的初氏宗祠(家庙)何时建的?没有文字记载。据初铭孔(80岁)说:“这个家庙有200年的历史,爷爷都不知家庙是何时建的”。铭孔是看管家庙最后一人,据他讲,1958年之前还有蔡祖活动,1958年后此家庙被做为公社的磨房。从1990年以后闲置至今。河里曲初芳孔(80岁)说:“家庙有二百年历史了,小时候听爷爷说他都不知道此家庙是何时建的”。初芳孔说:“家庙院内有两棵柏树是建庙时栽植的,其中一棵树在建磨房时被锯掉了。记得我小时候此树就有一定粗细了,柏树生长缓慢没有二百年也不会长到这样的粗细”。后来我听嘉纯说:“家庙院内的两棵柏树不是建庙时栽植的,栽树的时候就已经有家庙了,是爷爷年青时在外地拿来栽在家庙院内的”。如此说来这个家庙可能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

    根据初智强提供的线索,我还在青岛,诸城、昌邑、维坊等地进行了走访调查,收集了一些老家谱等初姓历史资料,并发给智强以分析研究及编写《初氏通谱》之用。

在青岛市初世昌的帮助下,我收集到《初邵族谱》,初邵两姓合为一谱实为罕见,看后才知道此谱书中记载的邵姓源于初姓,此谱中初邵为一宗,其世系考记载其始祖世居北海分迁登莱密三处又迁……不知此谱所记载的“北海”当指现在的何处?

    在昌邑市石埠镇葛西村(葛庄)我收集到葛庄新修谱书(莱阳孟有支系),还亲眼目睹了原版的《莱阳谱书》共七册。据葛西村初之荣(80多岁)说:“葛庄初姓莱阳之前从芝罘来再之前从云南来”。

在昌邑市石埠镇晴埠村发现一本清朝时期的晴埠《初氏谱书》,始祖世祖博兴县人……一本原版的老谱书能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

    在诸城市兰子村,据初守明(74岁)说,洪武二年初家祖先到初家沟(兰子村西十里,这里现已没有初姓人口)后到兰子村的,兰子村第一代初姓范字是仁字,二代至三代是单字,四代范凤字,五代范守字,六代范振字,七代范殿字。根据莱阳谱书的记载,初家沟初姓是从莱阳迁来的,见莱阳谱书。

    河里曲初氏的老宗谱(供谱)及初其偀在民国四年编写的河里曲《初氏家谱》手稿原本早已遗失,幸运的是上一次我在山东胶东走访时找到了这个“手稿”的手抄记录。多亏当时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不然河里曲的家谱就会彻底的消失了,这个人就是初家贵(74岁,济南师范学院毕业,曾在牟平一、三、七中任教,原籍烟台市院格庄镇李庄村),这次我在威海又与他见面,他进一步说明了当时(1957年)为什么要到河里曲抄记家谱的,家贵说:“我在文登上高中时,听老家(李庄)人讲‘河里曲初姓是从李庄(雀山汤)迁出去的,河里曲初姓早些时候每年都有人到李庄祭祖的,后来河里曲初家势力大了,从李庄拿走了家谱(供谱)。所以找家谱就必须到河里曲”。在李庄还有一种说法,“宗谱(供谱)在一百多年以前由于管理不当损失掉了”。

   家贵说:“解家庄有初家初兆洋与嘉(家)字同辈”;“初家汤有一地主初孔秀”;“李庄初姓有在解放以后迁到初家汤的,如初文奎及其两个儿子初贤海和初善海,贤海之子家涛和家辉;善海之子家利”。真搞不懂为什么李庄初姓范字如此乱套?有玉世文(与初家汤相同)孔家守正(与河里曲相同),还有文海(与初家汤相同)家(又与河里曲相同)。家贵解释为:“听老辈人讲,李庄初姓本来与河里曲初姓范字是一样的,由于当时家谱没有了,所以李庄初姓从万字辈以后就乱了套”。

    在初家汤老宗谱(供谱)中南支(李庄、河里曲、杭上)的平字及以上各代都有记载,河里曲有平字辈的永平、盛平、念平、保平,而万字辈就没有人入谱了。说明河里曲等南支支系初姓族人从万字辈开始就不再去雀山汤老家祭祖了。再看初家贵抄写的河里曲《初氏家谱》(初其偀民国四年编写的家谱手稿)手抄记录,初其偀也在谱序中写到:“相传(居)鹊山(汤)……但地远年湮不相往来已数世矣”。文平万水其声孔嘉,“数世” 从万字辈到其字辈的可能性大。由于河里曲、杭上等南支初姓从万字辈就与老家雀山汤没有往来了,加之由于南支留在李庄的初姓人口不旺(现有五户),家谱也没了,这可能是造成李庄初姓范字“乱了套”的原因。

    经过调查走访,还了解到雀山汤初氏从古至今还没有过一本真正的雀山汤《初氏谱书》,只有供谱保存至今,其中没有关于家族历史的记载。好在当地一些老人还有一点历史的记忆,这些都是我们找回历史的重要线索。

第三次走访调查(2010-7-11):主要记录证据、证言及线索信息。

    这次走访的重点还是山东胶东地区,不过我经北京时还是特意去了国子监街,那里有古代官办的“大学” 国子监,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州、府、县学中的生员(秀才)经考试选为贡生的可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与国子监相临有孔庙,在孔庙院内有198块进士提名碑,记载元、明、清三朝进士的姓名和籍贯,我想这里一定也会找到初姓进士的大名,本想把姓初的进士名字都拍照下来做为线索资料,很遗憾这里的多数碑文字迹都已模糊,只拍到148号碑记载的初喬龄,山东莱阳人,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策;067号碑记载的初杲,湖广荆州府潜江县人;180号碑记载的初元方,山西莱阳人(应是山东莱阳人),乾隆四年四月初一策。

    2010-7-14我在莱山区初家村初春福的陪同下来到初家汤村,这也是我第四次来这里了,这次我终于能够亲眼目睹到初家汤的老宗谱(供谱),这是我们雀山汤世系初氏的总谱,老宗谱(供谱)已在一个空房子里的房梁上保存多年了,其中有一个总谱和一个西支的分谱放在一个三米长的木盒子里,当时我立即用相机进行拍照(为了编修谱书及校对之用),也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太珍贵了,老宗谱能保存到现在,实为我初家的一大幸事。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老宗谱(供谱)没有具体的人员管理,万一损失将无法挽回,此事必须引起广大初姓族人的重视,要共同商议,尽快采取措施妥善管理。

    莱山区初家村的老谱书上有记载:“与维字同辈(慧安公的41世)的有:宁海州,……雀山汤村:……柄贞”。经与初家汤老宗谱(供谱)进行对照,有秉(柄与秉同音,应为秉)字辈的,但不是41世(以慧安公为一世),而是42世,再对照初家汤西支的分谱(供谱)及其它家藏供谱等,才明白,秉贞就是41世的,原来这是当时的人把秉贞在老宗谱(供谱)上写错了位置。这一发现,加上已知后山村的好元、好成、好礼、好生是慧安公的39世(莱山区初家村的老谱书(民国六年重修)上记载),进一步的明确了后山、初家汤等地初姓完全能与莱山区初家村等许多地区的初姓排上辈份了,与烟台芝罘岛慧安公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也等于与初氏大家庭的主脉历史接上轨了。

    第二天我又来到初家汤村,这时初金厚等早已在村委会门前等候,他们为我准备好了桌椅板凳,初志光在村委会的广播喇叭中也正在宣传我来的意图,让大家快来登记并提供家谱等历史资料。惊讶之余更是感动,这与我前几次来这里的感受已大不相同,族人们逐渐接受了我这个来自外地的陌生本家,他们真的开始把我当成自家人了。我在这里很快就收集到几个家藏的小宗谱(供谱),都是文革前的,非常的珍贵,这些都是我们编写谱书写家史的重要基础资料。

    在初家汤村有一古建筑,应该是个庙,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庙的功用,对于它的功用这里的初姓族人说法不一,初家汤初孔进说:“庙内大梁上一块木板(此木板已遗失)写有‘观音大寺(祠),道光三十年重修,玉衡领修’”。现居牟平的初永厚,也说是初玉衡修的,庙内大梁上有记载,但不知是观音大寺,不过儿时记得这里是初家人祭祖的地方,因为庙里面有类似供谱一样的挂物。初忠星(星加金字旁)说“是我老太爷初玉衡修的”。初玉衡领修的看来是没什么问题了,因为村里许多人都知道。只是这个古建筑的用途还无法定性,我感觉是我们初家人供神祭祖综合用途的场所,不管怎么说,这个古建筑是我们初家人建的(初家汤的男性99%都姓初),这是我们初家历史的见证。

    初家汤之后我又对后山、夹河两村进行了几天的走访调查工作,收获也是不小的,收集到一些小宗谱(供谱),多数都是文革前的。早都听说夹河村初姓有两支,一支是从后山迁来,另一支是从初家汤迁来,这次在夹河走访时我很幸运能把这两支家藏宗谱(供谱)收集到(拍照),初培军与初元海提供的这两家供谱,分别代表了这两支初氏分支,但何时迁徙的还不清楚。初元海说:“我家的宗谱在文革时父亲让赶快抄一份,这是后整理的与原谱相同”。这些资料对于了解夹河村初姓的来源及编写谱书非常有用处。初元海说:“后山与初家汤是一宗的,我们这一支是从初家汤迁来,祖上何时迁的不详,而初培军那一支是由后山迁来的”。经与后山、初家汤的宗谱比对,如此说法是正确的。从初元海家的供谱上看他们不是来自初家汤的西支,因为夹河供谱上记载的始祖是景全、景迷,他们的名讳在西支的供谱上没有,他们也不是初家汤的东支,因为供谱中的范字有玉世文海。这也使我想起忠法等一些当地人的说法: “雀山汤初姓的始迁祖是一字辈的四兄弟,初家汤的始迁祖是初一变(西支),初家汤是老大、老二支即东西支;李庄、河里曲和杭上是老三支即南支,夹河是老四支即北支,这四支与后山村初姓为一宗,只是后山初姓远一些,一字辈往上不知哪世的”。通过对照分析现已掌握的宗谱(供谱)等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四个分支确实存在,而东西南北支可能是根据坟茔地的位置确定的。

    通过把各分支供谱等资料的分析整理,现在看来东支的人也不必再因分谱没有了而感到失落,好在还有总谱,雀山汤(东西南北支)初氏在总谱上都有记载。

从初家汤西支宗谱(供谱)上看,西支始祖是六世的一变而不是七世的廷咢,因为西支的宗谱(供谱)上还有廷茂、廷鹤。从现有资料来看,西支在初家汤的初姓主要是廷咢的后代,所以一字辈是初家汤等地始迁祖的说法是可靠的。

    我们已知老三南支(李庄、河里曲、杭上)得士(得时)公有四子:一傑、一才、一禄、一水。而西支(初家汤)始祖是一变,说明这两支在一字辈上可能是叔兄弟或堂兄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对照初家汤老宗谱(供谱)我们可以推断这四兄弟应该指的是一字辈往上,三世或四世的可能性较大一些。

    据后山初永军、初传洋等传:“后山初姓的始祖与初家村初姓的始祖是兄弟,也可能是叔兄弟,后山这一支初姓先是在莱山区初家村(原属牟平)先落脚,因兄弟不和又迁到后山村的”。对照后山村的家谱资料后,得知后山初姓全部为初常和初成(与初家汤六世的一字辈同辈)兄弟二人的后代,所以后山村初姓的始迁祖很可能也与初家汤一样,是也一字辈的,而不是初恩、初义(与初家汤三世汪、浩、秀、钦同辈)。另外,根据后山村比初家汤建村晚(清初)也可推断出初恩、初义不是后山的始迁祖,应是初常、初成。

    我们可以想像当初“四兄弟”的后代是怎样先后来到雀山汤泽夼又分迁到各地定居的。

    东西南北支与后山支初姓的关系:“后山支的初姓亲源关系离初家汤初姓要远一些,来雀山汤也比初家汤初姓稍晚些,因为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初家汤有老宗谱(供谱),上面又有自已的老祖宗,所以到过年时还是要到初家汤去祭祖的,可是去早了门不开,去晚了挨打,后到的,亲源关系又远点,所以受点气也是难免的”,这是雀山汤世系各村普遍的说法。还有“后山族人想办法偷抄了宗谱中自已的那一支以后过年时就自行祭祖了”,不过这种说法在初家汤的老宗谱(供谱)上还无法得到证实。后山村初姓32世以下的范字无法与初家汤的老宗谱对应。

    后山初姓与初家汤初姓应为一宗,因为后山初姓曾经有一段时期在过年时到初家汤祭祖,只有一个解释,初家汤老宗谱(供谱)上有他们共同的祖宗。

    后山初姓与初家汤初姓共同的祖先是哪一位?一字辈(六世)以上,三世或三世以下的可能性小,因为如果是三世,那么在初家汤的老宗谱上就应该有初恩、初义,而实际上并没有,所以二世以下没有可能了,二世的可能性大,应是二世福友、珊、福禹、德、旺中的某一位。

    “后山与初家汤是一宗,关系比雀山汤东西南北远点,一字辈往上不知哪代的”,这是雀山汤世系各村初姓普遍的说法,两地初氏各代之间辈份关系排的很清楚。早期后初氏过年时曾到初家汤在一起祭祖,“去早了不开门,去晚了要挨打,如不是一宗没有关系,是不可能有“挨打”现象的,试想外人到家祭祖也没有挨打受罚的道理。如果初家汤的老宗谱(供谱上没有后山初氏的祖宗在上面,后山初氏去初家汤祭祖时,也不可能只因不守时而甘愿受气挨罚。

    初家汤的本家们讲:“后山的初姓辈儿都大,两地初姓见面之后都清楚自己的辈份比对方大与小,后山的佩字与初家汤的文字同辈;后山的传字与初家汤的海字同辈”。初传洋也说“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虽然后山与初家汤两地初姓范字不同,但学生之间都知道辈份谁大谁小的”。

    莱山区初家老谱书上记载的始祖是初朝、初臣、初卿;后山家谱记载的始祖为初恩、初义;初家汤三世有初汪、初浩、初秀、初钦等,他们都是单字名,同是慧安公的三十三世,而且他们的孙子辈许多都有范应字的。初家汤有应召、应节、应奇;后山有应隆、应奎;初家村有应召、应乾、应隆、应登。有传说雀山汤与初家村是兄弟支,如此看来烟台市莱山区初家村与雀山汤世系各村初姓的关系还是大有研究空间的。

    在后山村我遇到一位已90高龄的初奎芝老人,难得他的思维清晰,他说:“后山与初家汤是一宗的,过去两村初姓在过年时都在一起供奉祖宗,因关系不和,后山初姓以后过年时就自已单独供奉祖宗了,后山村初姓是小的,所以后山初姓的辈儿就比初家汤初姓大”。初家汤的人也如此说法。初奎芝还说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信息:“过去老辈人有说我们是从小云南来的,也有说是从芝罘岛迁来,先在初家落脚最后迁到现在这里的,水道村初姓是从雀山汤迁过去的,永福园初姓是从芝罘岛迁过去的。过去后山村初姓在清明时要去芝罘岛上坟祭祖的,奎基他爷就去过芝罘岛上坟祭祖”。现居牟平的初永厚(56岁,原籍初家汤,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初永厚讲:“后山与初家汤初姓是一宗。他说,祖上来时先迁到南泽夼,那里又叫南小园,相传因火灾先祖又分别迁到初家汤等地” (后山有无从泽夼迁来的传说需要调查了解)。初永厚也说“听爷爷及那辈的一些老人讲过,过去每到清明时初家汤初姓都组织几个人去芝罘岛上坟祭祖”。这与后山初氏家庙的对联,“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先”是相互印证的,这进一步佐证了雀山汤与芝罘岛的关系。这样的材料是我们最想要的,加上我们已掌握的初家村老谱书及其它资料,充分的说明烟台芝罘岛是后山、初家汤、李庄、夹河、河里曲、杭上、西北道(由河里曲迁入)、于家汤(一支由文登南水迁入。一支由夹河迁入 )、沐浴(由初家汤迁入)、朱唐夼(由初家汤迁入)等地初姓在山东最早的祖籍地。

    关于传说:一般情况下传说是不能做为证据使用的,但在考证家族历史时,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做为一个重要的线索,特别是年代不久的传说,我们可以做为辅助证据来使用。通过走访调查我发现,二三百年内普遍性的家族历史传说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古代家族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下来的。如河里曲、杭上初姓先人从雀山汤迁出有近三百年了,两地不来往也有二百多年了,但两地初姓还在普遍口口相传着,“河里曲、杭上等地初姓是从雀山汤来的”,而且都说出了一个共同的迁出原因--火灾。通过调查已知河里曲与杭上两地初姓也有一二百年不来往了,但两地的初氏普遍传说两地初姓是一宗的,在我们没有找到家谱手抄记录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口传信息线索。没有这个传说,我怎会去杭上走访,最后通过找到相关宗谱资料证明,杭上与河里曲初姓确实是一宗的。

    我们源于芝罘岛在雀山汤也有这样传说,但不是普遍性的,因为我们的先祖从芝罘岛迁出可能有近五百年了(明朝中期),所以能口口相传的人也就极少了,但初奎芝(后山)、初永厚(初家汤)等一些人还是能够记得雀山汤各村初氏曾(1957年前)去芝罘岛上坟祭祖的事,没有自己祖宗在那里谁会去上坟呢?所以这是判断我们源于芝罘岛的重要口传证据之一。这与后山家庙中的“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先”对联,及莱山区初家村老谱书中有关雀山汤好成、好礼等及柄(秉)贞范字与初家村范字横向对比关系的记载,佐证我们源于芝罘岛。

    关于“南瞻衡阳思先德,北望芝罘想祖先”对联的分析:衡阳位于雀山汤的南方,是2800年前老祖初公居住的楚地,芝罘岛位于雀山汤的北方是1000年前后唐时期慧安公居住之地。所以我们认为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才高德重,他可能见过老谱(芝罘原谱)书等初氏家族的历史资料,使他很了解先祖迁徙的历史过程,否则写不出来这样的诗句。这副对联为后人指明了祖籍故土的地点方位,叮嘱后人不忘祖辈先德,让后人只要看了这副对联,就一定能知道自已的祖先是谁了。

    关于雀山汤的考证:古地名,又名南汤,当地的老人还记得有此地名。据山东省牟平县地名志记载(1985年版):“雀(山字右面昔字)山汤,位于院格庄乡西南部,雀(山字右面昔字)山西北,人口5.409人,糸于家汤,郑家庄,夹河,后山,初家汤,巫山庄,李庄(李家庄)之总称”。

    辽宁瓦房店谱书中有记载,“有一碑刻‘天下初氏无二脉’”。初家村的老谱书中也有一句:“天下初氏无二脉”,那么山东胶东地区为初姓人口最多的地方,这里的初氏就更无二脉了。初家村老谱书中记载了许多碑记,写明初姓从芝罘分迁于各地,提到的许多迁居地名称大部分都在胶东地区。在初氏世系纪略中“徙居登州芝罘……居是地者至明时皆陆续外徙、即无留居之人……各村皆系由明时分徙”。初氏从芝罘岛分迁到各地,而胶东地区最为多见。

   《初氏家谱》(烟台市福山区永福园、高疃镇孙家疃村)序中有:“吾族初姓一家,按古籍历历考之,时昉有虞受生季连,姓缘于楚”。“西府直隶诸处、登州十属无非自芝罘而异居者也”。

烟台福山区永福园宗祠有对联:“初氏远近一家人  宗亲思德万古存  古人不见今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横批:“岁飨同应”。

    据《初氏通谱》(初智强主编2007第二版)“1947年前,胶东的初氏每年清明都要到烟台芝罘扫墓、祭祖……人数众多”。看来,天下初氏都是一宗啊,不过我想个别情况可能会有的,但胶东半岛这个地方的初姓绝大多数为一宗,多为慧安公的后代。

    然而,据有关资料分析,初姓从宋代以后才繁盛起来,之前初姓人口极少,而唐代之前可能更是少之又少。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唐代之前初姓人口少,也不可能只有几位吧,初姓先人从衡阳到江陵再到辽西杏山,都是一条迁徙路线吗?有没有中间到别的地方的,这些人现在是姓初还是改为楚姓或其他姓氏了?后唐时期从辽西杏山迁到芝罘岛只有慧安公一家吗?后唐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记录了相对关建的证据、证言及线索信息,各别内容略加粗浅分析,写出来一是想做为备忘材料保存;二是想以此引起更多本家的关注,共同找回我们初氏家族的历史本来。

 

 

                                                                   初嘉斌    2010-8-5整理

                                                                            2010-8-16修改

                                                          电话:13091454317;QQ:327342738

                                                                  邮箱:fh020@yahoo.com.cn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