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氏家族的历史教育方法简述
初氏家族教育
水道初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不但强调家教,而且重视儒学。据《水道初氏谱书》记载:第三代初云的儿子有“辱长兄,污兄嫂”的劣迹。“养不教,父之过”,初云因此被族长罚银十钱,除谱。初氏家族按照人丁集资,建造塾舍,统一建立了初氏私塾。在族长的操办下,先生由族长聘请,先生的薪水由读书的学生家长平均负担;先生就餐,由学生家长轮流管饭;学生的书费、桌凳各家自理。先生住在私塾内,取暖由学生家长提供燃料,每家一年,并设有奖励办法。据《水道初氏谱书》记载:辕秀合的族规中,有"励学规",即奖励优秀学子的规定。如对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学子,分别赏银“十两、四十两、二百两;考取三元者,分别加倍赏银”。这些赏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捐银,即已经考取功名的,向家族捐银两。初麟一次捐银千两。二是族银,即每年从祭田收入、家族经济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出,作为族银。对天资聪颖、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由族长决定给予一定资助。初麟就是族长利用族银捐助考取功名的。所以初麟在任台州经理期间,又向家族捐赠银子。尽管如此,一般人家的孩子还是念不起书。在本族私塾中也吸收其他家族的孩子进私塾读书。外族的孩子进初氏私塾读书,除负担本族孩子的家长的负担外,每年向初氏家族交银十钱(注:十六进制,即十六钱为一两),不享受本族的奖励办法。
初氏家族在发展本族文化教育的同时,极力倡导公学。即与其它氏族联合办学。清朝同治年间由辕秀合出资千两白银,其它氏族业除了一部分银子,加上官府拨了少量银子,办起了“水道学堂”。建校舍、请木、泥匠等具体办学事宜,由第十四代初贤甫操办。学堂建成以后,初贤甫被推举为第一任校董即校长。从此在水道初氏圈占的地盘上有了第一所学校。学校面积为300平方米,校舍12间,呈”n”字形。该学校至今还较完好的保存着,现改为水道镇中心幼儿园。
由于重视教育,水道初氏家族历代都有较优秀的学子。据《水道初氏谱书》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嘉庆年间修谱,初氏家族中共有19人考中,其中举人4人,进士三人,秀才13人。第十二代初凤极,二十四岁中贡生,在赴任途中被害。民国年间,第十三代初津亭(字文轩),清末秀才,后考入国民党训院。毕业后任国民党牟平县第二区区长兼县参议员、区二队队长。1940年到1944年8月,日本在水道设立据点,驻扎一个小队(38人),另有三个营的伪军。为扩充武器击毁这个据点,中共策反工作人员多次做工作,动员初津亭率二队起义,但初津亭没有听。1945年8月24日,水道据点攻克。1946年春,初津亭被抓获,在家乡以反革命罪被枪决。更多的初氏家族的后人接受过私塾教育后,参加了革命。如第十四代初铭凯、初铭题兄弟俩,在私塾读了一两年后就参加了八路军。初铭凯,正师级,离休后在北京。初铭题,正团级,转业后离休,现在苏州。第十四代初铭岳只读了一年私塾就参加了海军,一直在渤海舰队海上工作队工作,离休前任海上工作大队大队长(正师级)。
解放后,初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统没有改。第十四代女生初秀敏。1964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电机系就读,这是水道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初秀敏考入大学后,其父初深亭卖掉四间房子供女儿上大学;本家本当的这家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