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氏郡望及堂号
郡望
谯阳郡:亦称洛阳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地区。殷商时期称谯阳。西周时期开辟为成周,成为王朝的辅都,在东周时期成为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该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正式设置为洛阳郡。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隋移治到汉城以西九公里处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东周、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均以洛阳为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国历史上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市。春秋战国时期属吴楚。秦朝时期属九江郡。旧史学家们称之为“南蛮”之地。南昌政区独立设置始于汉朝。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将军灌婴率兵南下,进驻南昌;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领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设于南昌县中,希望以这一块“南方昌盛”之地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缰”。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缰”之意,“南昌”之名始此,从此这块“南蛮”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称。据传,灌婴大将军是南昌城的创筑者,故俗称南昌城为“灌婴城”和“灌城”。自西汉以来,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县的治所,故人们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县名,但都是指南昌这块地方。王莽篡汉后的西汉朝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县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豫章(由南昌县改),从此南昌又多了一个“洪州”之名。唐朝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豫章郡改名为章郡,“章郡”又成了一个名称。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豫章县改名钟陵县,南昌又称“钟陵”。南宋、元朝时期,洪州为隆兴府、隆兴路、龙兴路,治所为南昌、新建,“隆兴”、“龙兴”、“新建”的新名称又出现了。明朝初年,龙兴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称“洪都”。此外,赣江,古亦称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称为“章江城”、“江城”。后来,又因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南昌起义”在其地,而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城”、“八一城”。
堂号
谯阳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九江堂、宜善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称洪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