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皇族家世
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954—959在位,在位6年。公元954年,周太祖病逝。周太祖没有亲生儿子,养子晋王柴荣继位。周世宗是周太祖圣穆皇后柴守花的兄长柴守礼之第三子。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货,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柴荣祖父柴翁(字柴枇),邢州大富翁,世家豪佑,父亲柴守礼,叔父柴守义,柴守信。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73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逝,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根据《五代史》记载,周世宗柴荣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根据《浙江卢氏家谱》记载,浙江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
根据【宋 王巩 随手杂录】记载,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正(一说潘维吉),潘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根据《宋史.志第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记载,录周后 录先圣后 群臣朝使宴饯 朝臣时节馈廪 外国君长来朝 契丹夏国使副见辞仪高丽附 金国使副见辞仪 诸国朝贡
昔周灭殷,封微子为殷后,俾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宋以柴周之后为二恪,又录孔子之后,亦先王崇德象贤之意也,故皆为宾礼。其余则有朝使之宴饯、岁时之廪馈及外国之使聘、远方之朝贡,着其迓饯宴赉之式,登降揖逊之仪,备一代之制焉。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夏、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启介、酅,古先哲王,实用兹道。矧予水京德,历试前朝,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而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又诏曰:「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讴歌狱讼,虽归新造之邦;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行礼。」乾德六年八月,诏于周太祖、世宗陵寝侧各设庙宇塑像,命右赞善大夫王硕管勾修盖。开宝六年三月,周郑王殂,诏辍朝十日。帝素服发哀于便殿。十月四日,葬周恭帝于顺陵,诏特辍四日、五日朝参。
仁宗天圣六年,录故虢州防御使柴贵子肃为三班奉职。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咏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嘉佑四年,著作郎何鬲言:「昔舜受尧、禹受舜之天下,而封丹朱、商均以为国宾。周、汉以降,以及于唐,莫不崇奉先代,延及苗裔。本朝受周天下,而近代之盛莫如唐,自梁以下,皆不足以崇袭。臣愿考求唐、周之裔,以备二王之后,授以爵命,封县立庙,世世承袭,永为国宾。」事下太常议,曰:「古者立二王后,不惟继绝,兼取其明德可法。五代草创,载祀不永,文章制度,一无可考。上取唐室,世数已远,于经不合。惟周则我受禅之所自,义不可废。宜访求子孙,如孔子后衍圣公,授一京官,爵以公号,使专奉庙飨,岁时存问,赐之粟帛、牲器、祭服。每遇时祀,并从官给,其庙宇亦加严饰。如此,则上不失继绝之义,度之于今,亦简而易行。」从之。四月,诏曰:「先王推绍天之序,尚尊贤之义,褒其后嗣,宾以殊礼,岂非圣人稽古报功之大典哉?国家受命之元,继周而王,虽民灵欣戴,历数允集,而虞宾将逊,德美丕显。顷者推命本始,褒及支庶,每遇南郊,许奏白身一名充班行,恩则厚矣,而义未称。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
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时又求隋、唐及朱氏、李氏、石氏、刘氏、郭氏之后,及吴越、荆南、湖南、蜀汉诸国之子孙,皆命以官,使守其祀。具见《本纪》、《世家》。录先圣后,仁宗景佑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皇佑三年七月,诏曰:「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使奉承庙祀。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宜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五代后周皇族家世:第一世柴翁(字枇)
第二世柴守礼 柴守义 柴守信 柴守花
第三世 柴穆 柴茂 柴荣 柴华 柴贵 柴禹锡
第四世 柴宗训 柴熙让 柴熙谨 柴熙诲 柴咏 柴宗俞 柴宗亮 柴肃
柴穆改姓林,后裔世居福建、广东、江西一带。柴守信后裔世居安徽淮南。柴宗训长子世袭郑王世居湖北房县、南阳淅川、浙江衢州、饶州等地,次子柴下车世居湖北巴东县改姓向,三子和四子改姓林世居福建、广东、江西一带。柴熙让世居河北沧州,后裔分布于沧州、焦作、临汾、运城、榆林、兰州、北京平谷等地。柴熙谨改姓潘世居湖南怀化等地。柴熙诲改姓卢世居浙江东阳等地。柴华后裔世居浙江宁波慈溪等地。柴贵后裔世居郑州密县、登封、巩县、禹州等地。柴宗俞后裔世居浙江衢州。五代后周皇族改其他姓有:林(世居福建)、潘(世居湖南)、卢(世居浙江)、周(世居山东巨野县)、才(世居秦皇岛、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