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查本一家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五千多村名基本上都姓香,而香这个姓氏却源出于查姓,对其姓氏的渊源,有家谱考证如下:
始祖查开祥(字孝廉),与查开瑞(字孝金)均为查锡远之子。太始祖查锡远乃南宋皇朝官员,官拜光禄大夫。始祖查开祥,时官拜太子太保、衢谷水陆左都督,偕文天祥、陆秀夫诸人股肱宋室。
南宋理宗末年,元兵屡侵国土,紧逼帝都临安(杭州)。我祖诸忠臣力主抗元,而遭奸相贾似道攻击,隐于下位,因淡泊时政,随父举家南下,定居南雄珠玑巷(注:珠玑巷 ,又名珍珠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县城北九公里处)。1265年太始祖查锡远卒,始祖查开祥奉讳南迁莞邑文顺乡京山司“查山”(即现在东莞市茶山镇)入住。我祖封地“查园”。
1276年临安城破,宋帝赵显被虏押北上。杨淑妃携二子赵昰、赵昺出逃。我祖兄弟肩负勤皇保宋重任,拜太子太保,拥立度宗长子赵昰在福州平山阁仓促登位,号端宗。元兵寻踪追剿,我祖护主从泉州航海至南澳、潮阳、甲子门(曾有甲子门大战)、大鹏弯后进驻香港九龙,至广州欲建都,并升广州为“翔龙府”。于筹建新都之际,赵罡帝与诸臣暂居我祖封地查山“查园”,主屋成宋帝行宫(即今茶山东岳庙)。如今“查园”的雕栏玉砌早已不在,唯剩行宫(东岳庙)朱颜未改,这里仍供奉着端宗皇帝、陈宜中、陆秀夫、张世傑及我祖查开祥等神像
当时,查山成了抗元重要根据地,兵屯秀山(即虎门)与浅湾(即广州湾)时,元兵压境,广州失守,建都无望。我祖护帝舟中,十月航海至香山(即中山),驻跸马南宝家。元军探知踪迹,于十字门香山岛血战(黄麖大战),祖负重伤,带残部回查山,意图东山再起。祖弟查开瑞与张世杰领数千官兵及八百艘战船护帝突围。遇飓风,帝溺海救回。1278年二月宋军迁至雷州湾,帝驻硇州岛病亡。我祖弟查开瑞及陆秀夫诸大臣立赵昺为帝,号祥兴。功封文天祥信国公加少保,我祖查开祥为钤辖,祖弟查开瑞为统制。不久,吴州失守,赵昺帝移师至崖山(即广东新会)建立行朝。
1279年二月初六,元兵倾巢围剿,众宋臣官兵誓死抗元,演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抵抗异族入侵的惨烈海战。宋军被击沉千余战船,浮尸十万。大臣陆秀夫见气数已尽,为不受辱,背绑九岁帝赵昺与玉玺跳海自尽,杨太后亦蹈海殉国。至此,宋亡,“崖门失玺”成著名典故。
元军并未罢兵,誓要扫清宋室残部,以绝后患。兵临东莞“查山”,要缉拿护帝抗元、重伤未愈的我祖查开祥。
“查山”本没此地名,因我祖在此新建的“查园”庭院,故以“查山”为此地名。为掩护忠臣,查山的宋室遗民借谐音将“查山”改为“茶山”,这便是现在的茶山镇。
元兵追至查山,恰逢一元将原是宋臣,我祖曾有恩于他,他亦被我祖忠肝义胆所感动,故赦关使我始祖得以脱身。元兵在查山终不见“查家”,留诗一首:“来到茶山不见查,只见陶洪柳陸家;袁林卫叶初开甲,欧卜彭刘始发芽”回朝复命去了。后诗成为民谣,流传至今。
为避元兵再度追缉,累及查山乡民,我祖查开祥跑马至洋平(今东莞市横沥镇村头)松岭,牵马巡视。见此地乃“出人丁、不出官宦”的钟灵毓秀之地,便决定在此定居。后被养鸭户王氏收留,为免遗祸乡邻,祖查开祥忍痛隐匿名人辈出的查姓,将“查”下一横置于顶部,改为“香”姓,取其后来居上之意。童谣说:“查先生,真奇怪,脚底鞋儿头上歪歪戴”,形象地说明了香氏由查姓改易而来。查氏的一支血脉,便从此开启了延绵七百余年的香氏一族。]
现香姓人逾二万,主要分布在广东东莞之横沥镇、黄江梅塘、田心、香屋、惠阳、平潭、深圳;广西合浦县坡子坪、内蒙古河套、香港,还有六百余人生活在海外。
查开祥的弟弟查开瑞,兵败后驾孤船引元兵去惠州,入任政门下,改名为任俦。现东莞市常平镇金美村任姓家谱亦以查锡远为太始祖、查开瑞为始祖。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