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历史悠久
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今苍南地,早在新石器时代,灵溪镇的渡龙山上就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钱库镇桐桥村还遗留有7座商周时期石棚墓。它是当时浙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形制,这种巨石墓葬文化在国内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国保”单位。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逐渐频繁。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东瓯王,为东海辖地。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汉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当地的闽南文化主要来自明朝清朝时的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经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温州,以苍南县为中心分布,被称为浙南闽语。,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同年11月5日,苍南,平阳分署办公。后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辖36个乡镇(其中乡16个、建制镇20个),104个居民区,818个行政村,总人口122.4万。
苍南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有着悠久、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19年,地处东南海域的古镇金乡,各小学师生和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举行反帝爱国大游行,组织进步社团,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盐民在吴信直的带领下,首举暴动义旗,掀起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怒潮。这些活动,启发了苍南人民的觉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苍南地区建立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
自隋大业三年(607)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止的1248年间,苍南历史上曾经有文状元1人(徐俨夫),武状元7人(陈鳌、陈鹗、黄裦然、林管、项桂发、章梦飞、林时中),文榜眼2人(邹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应发、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陈桷、黄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进士268人,武科进士156人。佛教“玉苍派”影响遍及东南亚;民间神祗杨老爷在我国东南沿海有庙宇500多座,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宜山八岱村的夹缬印染工艺有“印染业活化石”之称,它采用纯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兰根提炼的靛青作颜料,是最环保的印染工艺,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唐宋盛行一时,已在世界上失传的摩尼教也在苍南留下了踪迹,括山乡下汤村(古称鹏山)的选真寺留有乡人孔克表撰写的《选真事记》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