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
7月1日,香港将迎来回归13周年纪念日。作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近来一直忙于筹备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对他自己、对香港和中国而言都非常重要的时刻。 “这13年来,香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我们能战胜各种困难,离不开吃苦耐劳、积极拼搏的香港精神,更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蔡冠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不平凡的13年
1997年7月对蔡冠深具有特殊意义。那个月,他迎来40岁生日,进入“不惑之年”。那个月,他应邀参加香港政权移交仪式,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
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新翼大会堂,五星红旗在紫荆花区旗的陪伴下冉冉升起。“有幸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激动,心情很不一般。从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早晨,整个夜晚我都没睡。”蔡冠深回忆道。
蔡冠深和其他港人尽情庆祝回归的喜悦。不曾料到,破坏力巨大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已悄然逼近。“大概(1997年)10月份左右,亚洲金融风暴袭击香港。我记得那一天银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涨到70%以上,最后甚至到100%,什么生意都没法做了,这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局面。”他说,“当时很多人觉得香港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
当时,备受冲击的香港股市和港元“伤痕累累”,国际金融炒家扬言要把香港变成“超级提款机”。但是,在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支持下,1998年8月28日,特区政府最终成功狙击国际炒家,维护了香港的金融稳定。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又相继遭遇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蔡冠深说,这些危机都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因此这13年香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尽管如此,香港最后都挺住了,并很快恢复,重回增长的快车道。
在蔡冠深看来,香港能战胜这些困难有三个原因,一是香港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二是香港人身上具有的适应能力强、刻苦耐劳、积极拼搏的香港精神。“第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给了香港非常大的支持。可以说,香港需要什么支持,中央就给我们什么。”他说。
2003年非典疫情时,香港经济跌到谷底,中央随即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帮助香港经济快速复苏。“没有国家作后盾,13年来的这些困难不好解决,更不会有今天香港的稳定与繁荣。”蔡冠深说。
以香港股市为例。1997年底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是3.2万亿港元,而截至今年4月底,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逼近18.1万亿港元。2009年,港交所的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达到2439亿港元,排名世界第一。
香港与内地:13年的交融
蔡冠深说,13年来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让香港受益良多,香港的营商模式以及香港与内地经济的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1997年以前,香港与内地是一种“前店后厂”的关系,港商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设立工厂,从事加工出口。而近两年来,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不少香港企业从出口型转变为内需型,逐步在内地建立销售渠道。
蔡冠深表示,13年来的第二个变化是香港与内地的融合越来越密切。“13年前,港人到内地就是去旅游,居住或工作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不少香港的大学生开始考虑去北京、上海或广州就业。香港人的就业、生活、消费模式等都出现很大变化。”
现在不少香港人会说普通话,大学生一般能讲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蔡冠深多次组织并资助香港大学生去内地实习交流。作为父亲,他更经常带自己孩子去内地参观学习,他的大儿子从今年4月起就一直在东北工作。
此外,身为新华集团的主席,蔡冠深还坚持每天看内地新闻。他说这不仅是学习普通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营商需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蔡冠深说,内地经济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每天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跟不上就要出局,香港作为一个小城市,必须与内地融合。他表示,今年4月7日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不仅包含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更体现香港与内地尤其是广东的融合是一种大趋势。
13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见证了大量海外投资被“引进来”,近年来更直接参与帮助内地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去设厂并购,或者拓展国际销售渠道。
蔡冠深指出,13年来,尽管香港的经济定位不断出现变化与调整,但作为一个经济城市的属性从未改变,如何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始终是700多万港人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