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辈”字及其在卜氏家族中的启用和探讨
说起“辈”子来,这是同姓不同地相见最易谈起的话题,如果能相互印证是排行相同,更倍感亲切,同辈者兄弟相称,不同辈者,一般称“爷们”,或免辈喊“老人家”等尊称。但不论哪个姓氏,在全国各地能相互印证排行相同的除孔家外,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以一家子相称,能对上堂号的那就算十分万幸了。
中国人在姓名之中加用辈字,已是民俗,可以说是世界上独有的人类文明。人类从蛮古进入文明后,“名”是区别个人的代号,“姓”“氏”是血缘群体的代号,“辈”字是某个姓氏中的世序代号,长幼有其序,世代得以明,也是人伦文明的象征。
“辈”字的启用,随着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步完善。在历史上,秦、汉、两晋之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发展从卜氏大宗谱记载中“年五六百载,寥寥数十丁,类皆鹑衣百结”可知,当时人口少,多以单字为名,重名者少见。隋、唐、宋、元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人口显著增多,开始用双字为名,以减少重名,从历史人物的名字很容易看出,如唐朝的李世民、程咬金,北宋朝赵匡胤、王安石等人物。同时出现在亲弟兄和近门近支弟兄中,在姓与名中增加一个相同的字,以示为同世弟兄。如赵匡胤与赵匡义、李世民与李建民等。但不是在整个家族中都统一启用,所以说,这只是“辈”的初萌表现时期。明、清两朝,社会和人口的发展增快,民间亲弟兄多至八、九个,少至三、四个,因而在同族支不同世者中,重名情况逐渐显露,在谱牒中伦次易乱,交往中世序难明。所以说,家族较大的地区为避免重名、乱序之弊,以顺次安排若干世,故称之为排行“辈”字。初现时规定为姓和名中间,但家族中较大的,二支或其他非长门支将“辈”字在名后,如长门之人姓程名良,称为程箴良,若为非长门人,称为程良箴,还有的用来区别单世和双世。排行“辈”字的出现,可使家族支派人口多而有序,繁而不乱。
衍圣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祭祀孔子,管理林庙,以后陆续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贤先儒后裔、推荐任命官员等。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祭祀孔子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多时一年要祭祀五十多次,这些都由衍圣公主持负责;在做好祭祀孔子的同时还要统率护林官等有关官员管理好孔庙孔林;通过修订家乘族谱、制定家法族规、惩罚违犯家族法规及轻犯国典的族人等手段管束族人;管理颜回、曾参、孟轲、闵损、冉耕、冉雍、端木赐、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周公等先圣先贤的后裔;保举曲阜知县和典籍官、管勾官、百户官、司乐官、掌书官、伴官等十九位衍圣公属官。此外,衍圣公有时还奉皇帝之命过问地方事务,如“稽察山东全省学务”等] 。乾隆九年后,谕示六十五世<与孔家六十六世同辈>始用孔氏排行辈<待考>。这是因为卜氏一世为卜子夏,孔氏一世为孔子,所以说孔氏的六十六世与卜子的六十五世是同辈人,所以共用一样的排行,应为兄弟相称,以此类推。但是,同辈人比孔氏少一世,所以说,同世人,称孔氏叔伯。
卜氏家族正式编排启用辈字,始于清朝初年,各地族支大都自行制定,而不是象孔氏那样,整个家族统一来制定。丰县卜氏大宗谱族支编定了“维以学为业,斯克法启宗,循诗复会礼,道义自昌明”,二十个排行辈字。微山(原沛县)分支则是“兆继万端……”,铜山黄集分支则是“洪志履崇……”。
卜氏启用孔氏排行辈字,在整个卜氏家族中的各个族支中不尽一样,由于清朝时期,交通、讯息不便,族支间少于交往,所以,除山东省钜野县卜氏从六十五世启用孔氏辈字外,丰县与周边县、区启用较晚,时至清末,钜野“五经博士”家境败落,为寻求资助,“卜翰林”巡游周边各县卜氏聚居区,因而才开始启用孔氏排行,丰县、微山、铜山、鱼台等,从六十九世“广”辈()出生较晚的长世人,则从六十八世“继)开始启用。丰县因族人繁多,为避免重名,未废原卜氏自拟排行,继续同孔氏排行一并使用。因孔氏是圣门,故将其辈字称为大排行,原丰县卜氏排行称为小排行。
根据卜商故里联谊会张继峰先生、牛满国先生等在国内卜氏聚居的地方征访,较为边远的省份和偏僻地区,至今尚未启用孔氏排行。
丰县卜氏家族的小排行与孔氏圣门的大排行并同使用,虽然避免了重名的好处,但是也出现了同字不同世的地方。
世代 |
六十五 |
六十六 |
六十七 |
六十八 |
六十九 |
七十 |
七十一 |
大排行 |
兴 |
毓 |
传 |
继 |
广 |
昭 |
宪 |
小排行 |
维 |
以 |
学 |
为 |
业 |
斯 |
克 |
世代 |
七十二 |
七十三 |
七十四 |
七十五 |
七十六 |
七十七 |
七十八 |
大排行 |
庆 |
凡 |
祥 |
令 |
德 |
维 |
存 |
小排行 |
法 |
启 |
宗 |
循 |
诗(儒) |
复 |
会 |
世代 |
七十九 |
八十 |
八十一 |
八十二 |
八十三 |
八十四 |
|
大排行 |
佑 |
钦 |
绍 |
念 |
显 |
扬 |
|
小排行 |
礼 |
道(浩) |
义 |
自 |
昌(光) |
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