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野县卜氏族谱探讨
共同探讨我们先祖的各世分支现在的分布情况,并无他意,以下代表我个人观点,并愿意就以下观点与各位宗亲交流、探讨。
卜式公,字子怜,是继卜商后卜氏族人中政史有声、史册有载、最为显赫的人物了,其爵位与丞相并列,为“三公”之一。他是西汉中业武帝(前141—前87年)时,以牧羊致家,以爱国输财助边起家,古今予以表扬的人物。正因其名声显赫,对家族的声誉极为重要,全国各地的卜氏宗亲,多有将其纳入族谱之中。
《丰县族谱》谱序一:
原文: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谱之云者,所以记一家之本源、姓名使子孙相传,守而勿失者也。吾闻古人云“木有本,水有源”而况人乎?奈世之人往往不记其所自来,数世之后,先人之名胥失之,而不能知,可胜叹哉!
吾族姓始于周太卜之官,而实为卫人也。自商祖就学东鲁设教西河,后终于曹,而即以是址家焉。相传至五世从无双丁。自六世祖兄弟二人遭秦变,日祥祖奔避卫辉,日祯祖潜居河内。祯祖后人式,幸博宠锡。
今钦亦仅叨一命,因念家世祖谱散轶罔闻,爰问曾叔祖辈,溯稽先代,止有袭藏高祖遗传一帙。因知由卫迁曹,由曹而陈留,由陈留而广陵者自六世、七世、十五世祖也。其间年五六百载,世传十数代,寥寥数十丁,类皆鹑衣百结,有始祖风。噫异矣!何吾大宗之衰一至于此耶?或今日衰,异日未必不与祯祖之后而同盛也。
谨就高祖所遗传,与曾叔祖所记闻者,置簿一扇前著。祖宗之所自后著,子孙之所以世世守之,而可以知其本源,寻其支流云。
汉明经教授十八世钦 谨序
译文:----到了六世,兄弟二人遭到秦国的战乱,日祥祖跑到了卫辉避乱,日祯祖躲到了河内居住。祯祖的后人有叫式的,他很幸运,博得了皇上的恩赐。
------为什么我们长门的人,家势败落到如此地步呢?或许现今的衰落,而以后的日子就不一定不与祯祖后代同样兴盛起来!
根据以上谱序得知,丰县大宗谱虽将其写入谱中,但明示为子夏公长支芹公后六世二门日祯公后裔,此序为西汉未年十八世钦公撰写。
另外,卜式为河内人,与六世祖“日祯祖潜居河内地址相合”。
卜式公暮年,被解职归田,游齐途中,卒于钜野,子孙庐墓而世代为家,今钜野卜氏是其后代裔孙,因其官宦之门第,明末清初,曾先后两次被诏封为卜氏主祀官,钜野被人们仰称为“卜翰林”之乡。
《钜野族谱》是清末木板印刷,从其所录考查,关于商公名下注疏和卜式公的本人年代,疑为后人接续杜撰之谱。
商公名下注疏子嗣有二:长子芹,早丧无嗣,以次子判为宗子。并将其接续到判公名下,式公便成了二宗的七世后人。细考起来,商公是公元前507年生,式公是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时代的人,时距四百载,怎会是七世人呢?其世代之错无可争辩。
从《丰县族谱》上可知,式公是二门之后,但非商公二门判的后裔,而为六世祖日祯公后裔也。所以,将其接续到《大宗谱》六世祖日祯名下,式公则为卜商公十二世人(湖南益阳的家谱上记载式公为十二世),则其正宗无世舛之误了。
再观其《钜野族谱》,最早的谱牒序文是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兖西观察使冒起宗所撰。以此上数两千年,无修谱续谱的痕迹,这也能说明前有断代的可能。正因此,仅知其为二宗之后,而非二宗判公后。
明朝崇祯八年,冒起宗奉命赴钜野诏封卜氏主祀官,这是历史上露享商公之德的首次诏封。受封者,修续好完整的家谱,是首光其冲的事。原来断代的《钜野族谱》必须靠文人参阅史书添补接续,因史书载商公长子早丧,则错觉地接续到二世判公的名下,并加以杜撰而成,后世之人,则视为无可置疑的圣谱。
清未民初之时,战乱频繁,杂派差徭繁重,民不聊生。钜野县“翰林”之职的宪章公,在修续族谱时,得知丰县族人系长门大宗之裔,并有亘古大宗族谱,身感世职有违宗法之俗,为保其世职永传不替,泯没大宗族谱及其族人,以备不虞。因此,首先在钜野二宗族谱中杜撰“二世芹公早丧无嗣,二世判公为传宗之人”外,又指令丰县族人废弃大宗谱,归续到《钜野族谱》,当时遭到丰县族人的严词拒绝后,急忙奔走于临近各县族人中,以“翰林”之职身份,用恩赐的手段,召见各地族长,凡断代不全的族谱或失谱待续者,用改名换代伪撰其说之法,尽归入《钜野族谱》之中,并能使其享受杂派差徭之优免,这样也能达到孤立丰县族支从而泯没丰县大宗谱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