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与卜式公的世代探讨
从汉书新注卷中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一些常识:
一、汉武帝:公元前156登基从16岁执政到70岁(执政54年)
二、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1),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2),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3)。
(1)士:其上疑有“之”字。(2)不合意:言奏事不合天子之意。(3)移病:作书声称疾笃,移居第舍。多为官吏求退的婉辞。
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1)。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牦继踵为丞相(2)。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墟)而已(3),至贺、屈牦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唯庆以惇谨(4),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
(1)终:公孙弘死于元狩二年(前121),终年八十,则当生于汉高帝七年(前200)。(2)李蔡:李广之弟。见本书《李广传》。石庆:石奋之予。见本书《万石传》。公孙贺、刘屈氂:本书有其传。继踵:言相蹑。(3)丘墟:废墟。(4)惇:厚也。
三、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1)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数(shuò):屡次。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上不报(4),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人:赐给卜式四百人更赋钱。外徭:谓出徭戍钱,即更赋钱。(8)匿:藏也。(9)中郎:近侍之官。属郎中令(光禄勋)。(10)左庶长:爵名,第十级。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1)。岁余,羊肥息(2)。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3),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喉氏令(4),缑氏便之;迁成皋令(5),将漕最(6)。上以式朴忠(7),拜为齐王太傅(8),转为相(9)。
(1)草:草鞋。(2)羊肥息:言羊既肥又生多。(3)去:除也。(4)缑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5)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6)将漕最:言其领漕,课最上。(7)朴:质也。(8)齐王太傅:齐王国太傅,辅佐齐王。(9)相:诸侯王国之相,统众官。
会吕嘉反(1),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2)。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3),以尽臣节(4)。”上贤之,下诏曰:“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5)。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6)。齐相雅行躬耕(7),随牧蓄(畜)番(蕃)(8),辄分昆弟,更造(9),不为利惑(10)。日者北边有兴(11),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发恶(12),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13),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1)吕嘉反:见本书《南越传》,(2)强国不犯:国家威强而不见侵犯。(3)子男:自谓其子。临菑: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习弩:古时临淄入长于射弩。博昌:县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博昌习船:古时博昌临近渤海,故长于使船。(4)以尽臣节:谓从军以尽死节。(5)报德以德,报怨以直:《论语·宪问篇》有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故诏引之。(6)未有奋由直道:言元欲愤激而从于报怨以直之道。奋:愤激。由:从也。(7)雅行:言行为雅正。(8)畜蕃:言畜牧滋多。(9)更造:意谓再行创业。(10)不为利惑:谓不惑于利。
(11)日者:往日。兴:谓发军。(12)岁恶:犹凶岁。年谷不登。(13)首奋:为首愤激。
元鼎中(1),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2)。上由是不说(悦)式。明年当封禅(3),式又不习文章(4),贬秩为太子大傅,以兒宽代之,式以寿终。
(1)元鼎:汉武帝年号(前116—前111)。(2)可罢:卜式言可罢盐铁等事,详见本书《食货志》下。(3)明年:指元封元年(前110)。是年武帝至泰山封禅。(4)文章:谓文物典章。
四、兒宽,千乘人也(1)。治《尚书》,事欧阳生(2)。以郡国选诣博士(3),受业孔安国(4)。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5)。时行赁作(6),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以射策为掌故(7),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8)。------
初梁相褚大通《五经》,为博士,时宽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征褚大,大自以为得御史大夫。至洛阳,闻兒宽为之,褚大笑,及至,与宽议封禅于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诚知人。”宽为御史大夫,以称意任职,故久无有所匡谏于上,官属易之(1),居位九岁(2),以官卒。
(1)易:轻也。(2)九岁:当作“八岁”。兒宽自元封元年为御史大夫,卒于太初二年十二月(见《武纪》公元前103年),在位八年。
从上面的记载中有以下时间数据: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0年继位,死于公元前87年;
公孙弘生于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40年入朝,卒于公元前121年;
卜式公生于应比公孙弘小,公元前110年贬秩为太子大傅,兒宽代之(在位八年,卒于公元前103年)。
卜式公出生在河南郡[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与六世日祯祖潜居孟州附近相符。
卜式公的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90年至公元前170年。
从这里推之,从商祖至七世,也就是从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70年,共六个世龄。
317年除以6和337年除以6可知:世龄为52..83岁--56.17岁,退一步讲,卜式公与公孙弘同龄人,世龄也有51.17岁。这个数据如果说是正常的话,也就是《我们的平均生育年龄从古到今是成梯形由大到小发展》。
假设卜式公为卜商公的十二世,则共有十一个世龄。
317年除以11和337年除以11可知:世龄为28.82岁--30.64岁,如果与公孙弘同龄人,也有27.91岁,这个数据与其他姓氏的世龄是相似的。
以上的都是假设,是我们在探讨,所以说,我所说的是十二世,也是假设,并没有肯定!
根据以上的数据所知,卜式公不是卜商祖的七世孙,应是七世后至十八世前的人。
我们同为卜商祖的后裔,说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先人,因时间相距有二千五百多年,所以今天来探索我们的家谱和支派,要想求到一个真实的原象实在困难,我们所能依据的只能自已的家谱和史书的一些简略记载,能够通过摸索和分理,理清来龙去脉的支派和分支,我们就去认可他,如果理不清有争议,我们不能够否定一说,而肯定另一说,仅为探索和商讨而已。
所以我在这里,再次说,我们与钜野卜氏族人都是卜商公的后裔,存在的争议不能否定我们是共同一个先人的现实。
仅此而矣,也请本家及对卜氏宗谱有所研究的人士指正。
查证:
孔子裔孙九世之前,皆为独子单传,居住阙里故宅。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帝王祭孑L之先例。这时孔子家宅的建筑,还很一般。公元前48年,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孔孙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孔氏家宅发生巨大变化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