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班氏黔地历史脉络,理清班氏入黔迁徙路线

2013年06月20日 | 阅读:100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探索黔地历史脉络,理清入黔迁徙路线

    黔地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与珠江分水岭之上,属于云贵高原向丘陵地带过渡地段,西高东南低,呈扇形状。

  黔地在唐代时以“五姓番”与“牂牁蛮”两个专条载入汉典籍中,“五姓番”地区属于羁縻地带,朝廷只接待来自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头领,根据其势力大小,虚委相应的职权和名号,并不过问其内部事务。北宋时期,沿袭唐制,仅略施羁縻而已。宋廷南迁后,由于军马供应紧缺,不得不从广西方面大规模进“蛮马”以充军用,因而彻底改变进入黔的入境方向。黔地的开辟始于元、明。本人从驿道交通、“生界” 开辟、大事件中,收集的有关史料整理,供研究民族演变,移民迁徙的有关专家和人士参考。

  一、黔中历史交通线

  进入黔中腹地:                       

  一则都是从北面的巴蜀(四川)—播州(遵义)进入①。       

  二则南宋以来,才改由广西方面溯龙江而上,南丹羁縻州作“八番” 的桥头堡,进入麻尾、独山、平洲<今平塘>、通州、克度、断杉、甲戎至“八番” <今惠水县城>到贵州城①。               

  三则是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时,在播州、思州两土司的建议下开通横贯东西全境的驿道①。由湖广行省沅江中游出发溯江而上穿越黔中腹地的入滇间道:东段为湖广行省思州(岑巩)、四川行省平越(福泉)辖区,中段则要穿过水东(宋氏)、水西(奢安)两土司领地,西段处于云南行省直接控制的普安、普定两个元代土府的辖境内。这条东西通道,苗岭纵横交错,沿途高山深谷,自然阻隔难以突破。伴随着这条通道从明初到明亡至清雍正年间战祸不断,朝廷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贵州行省与“生界”

  明代时,贵州行省是从四川、湖广、云南、广西四个邻省分别陆续划入的。从永乐十一年(1413)至万历三十年(1602)期间(经历189年)才完成贵州行政建制,有别于其他行省的特点:包裹着大片“生界”。所谓“生界”是指不仅明廷不能直接管理,甚至还没有土司代管的未开辟地段,“生界”这一名称是从唐代连续下来的专门政治术语,“生界”一直延续到了清代①。明时贵州境内的“生界”并不连片,而是被地方行政机构辖境和土司领地分割为若干小片,这些地区在明代成了全脱空的四无区:无土司统管、无基层行政建置、无卫所屯军、无汉人进入①。其中,范围较大,对明代贵州行省建置影响最为明显的有以下几片:

  第一片“生界”是位于铜仁府和思南府之间的武陵山区。这片生界内的苗族经常顺锦江而下,偷袭湖广省的卫所和地方行政机构,致使这一时期内,生界内的战祸从未停息过。

  第二片“生界”位于明黎平、都匀、镇远和平越(福泉)四府辖境的包围之中。这片“生界”内主体居民是苗族,通用苗语言中部方言,元、明、清代称“黑苗”。这片生界距驿路主干线最近处不超过20公里,这一时期内频繁爆发与生界内居民冲突,最后开辟这片生界的时间推迟至清雍正年间。

  第三片“生界”位于明贵州省省会贵州城东南部苗岭山脊地段,界于贵阳府、都匀府和新添、龙里两卫防区之间,面积将近一千五百平方公里。此片区主体居民是苗族,元时称“平伐苗蛮”,明称“东苗” ,清称“白苗”。明廷通过对“东苗之战”,明廷调动湖广、四川、贵州三省兵力,且引诱金筑和八番各土司参战,一是弘治年(1489)间,开辟都匀府的战争,二是嘉靖十五年(1536)“凯口之战”,九十年间先后有小规模战争十多次,最终开辟了这片生界。这片“生界”强制开辟后,明廷才得以在成化十二年(1476),顺利的设置程番府(今惠水),是贵州省直辖府的辖地范围更加接近省会贵州城,从而缩短了省对府的遥领距离。为这一时期临近结束时,正式设置贵州省首府贵阳军民府奠定了基础,但开辟这片“生界”的扫尾工作直到明亡也没有完成。

  第四片“生界”位于安顺府以南,定番(惠水)、广顺两州之西,总面积将近两千平方公里。这片“生界”内主体居民是苗族,麻山次方言语。元代典籍称“桑州生苗”,明代称“康佐(紫云)苗”或“克孟牯羊苗”。由于这片生界远离中心城镇和驿路主干线,对明代行政建置影响不大,这片最终开辟迟至清雍正年间。

  第五片“生界”位于贵州宣慰同知宋氏(水东)领地的包围之中。地处南明河下游的巴香地带。元代称“紫江苗蛮”,明代称“紫姜苗”,这片仅400平方公里,但却牵连到平越府和贵阳府并对新添、龙里两卫防区构成威胁,也多次爆发战事。朝廷不直接介入,仅责成水东(宋氏)等土司平叛。

  三、元、明、清时贵州重大事件

元、明、清时期贵州发生的重大事件简要如下:

  1、“贵州”,黔省之贵州名始于元,倶不得云始自宋③,其地望与辖境失考。元置贵州城,地在当今贵州省惠水县高镇镇上马司(元:上马桥),故址地望明(嘉靖)《贵州通志》有载。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宋隆济、蛇节之叛,贵州城被破,故城遂废。元平叛后,在原水东宋氏的领地上新建贵州城②(今贵阳市区)。其后,贵州宣慰使司、贵州宣慰同知均因该城得名。

  2、元末,群雄起事割据,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明太祖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后,声威远播,在这样情况下,思南宣慰司宣慰使、思州宣抚使司宣抚使带头归顺朱元璋。明太祖让他们按原职任职,准允他们世代承袭并镇守其地②。

  3、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大将汤和、廖永忠率大军溯江而上征四川明玉珍夏朝而胜。洪武五年(1372)故元贵州宣慰使霭翠,故元贵州宣慰同知宋蒙古歹②所辖“八番”十二司,以及故元普定女土知府适尔相继归顺明廷,准予世袭。于是明廷得以进贵州城,与故元梁王的军队形成直接对峙之势,并由此而奠定收复云南的基础。

  4、洪武四年(1371),顾成攻镇江,因功授卫指挥佥事随大军征蜀,留守成都。洪武八年(1375),调任贵州卫,是时,贵州城附近各少数民族时叛时服,顾成奋力守城,贵州城得以保全。洪武十五年设置贵州指挥使司《明实录》。洪武十八年(1385)顾成升任贵州指挥同知②。

  5、洪武十四年(1381)秋,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南征大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将军统兵三十万征云南,于洪武十六年平滇获胜班师,留沐英镇云南③。

  6、明廷从洪武五年(1372)后,建国初的半个世纪,沿着入滇驿道主干线,实施卫所和军户制度。从东到西设置了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兴隆、新添、龙里、贵州、贵州前卫、镇西、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清平、普安、都匀、毕节等十八卫②。使整个驿道主干线上,每天行程内,有一至二个卫拱卫安全,可谓步步为营。一个卫驻军五千六百人,连同随军家属两万五千人左右(是西南首次大移民)。当时,贵州是地广人稀、“夷多汉少”、“军多民少”。                                        

  7、永乐十一年(1413)思州、思南两土司的内讧事件、明廷平息土司争端后,没收两土司领地作为贵州直省的辖地基础,就此正式设置了贵州行省,建省会于贵阳城,至万历三十年(1602)的一百八十九年才全部完成贵州行省建制②。

  8、“东苗之乱” ,天顺二年(1458)四月,明廷调集四川、湖广、贵州、广西、云南五省兵力平定“东苗之乱”。即“敕湖广、贵州总兵官南和侯方瑛等:‘得奏,东苗十三番贼首干把猪等僭称为号,攻劫都匀等处,已敕云南、四川都司及属府各调原征官军来尔处听调。······调湖广、贵州及播州等处原调官军、土兵严督操练,侯各处兵马至一同进剿。或分或合,相机取胜,克期歼灭,以除边患。’”④。明廷此次黔中战役,大获全胜,正式接管了这一地区大片“生界”,解除贵州省城贵州城的心头之患,从而奠定了明廷在黔中地区正式设府的基础。

  9、程番府: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明廷剥夺水西、水东在“八番”地区的代管权,将“八番”之地设置为贵州“改土归流”的首个没有通过武力而改建的府级行政单位。“程番府” 今惠水县城,并将金竹长官司、平伐长官司划归其管辖。隆庆二年(1568),将程番府治移至贵州城,隆庆三年(1569)将府名改称贵阳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升格设置为贵阳军民府①②。

 10、明嘉靖十五年(1536),通过“凯口之战”(都匀凯口镇),调集了四川、湖广、广西三省兵力及土司兵力清剿“东苗”,最后平剿“生界”获胜。

 11、定番州:明廷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于万历十四年(1586)在程番府原辖的“八番”之地设置定番州, 今惠水县,辖十三个长官司。

 12、新贵县:万历十四年(1585),明廷在贵州城南,水东辖地贵竹(又名贵筑)长官司领地,汉族已定居达三百多户较多(设置首县的必备条件)的前提下,对贵竹长官司实施和平“改土归流”设置新贵县①。为首府下设的第一个县,长官司家族的世袭权委授土县丞,直到清朝初期。

 13.“平播之役”,始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播州土司扬应龙反叛,攻战四川、贵州、湖广周边军卫所,朝廷命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率三省官军讨伐杨应龙之乱,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攻战海龙囤,杨应龙在海龙囤自杀身亡②,明廷将播州一分为二,设遵义、平越府隶属四川。

 14.“奢安之乱”从天启二年(1622)二月起,到崇祯八年(1635)战乱才最终平息①⑤。安邦彦自称罗甸王,率叛军袭击毕节卫、破安顺、平坝、霑益、龙里等城池,断龙里、定番两驿路粮道,十万余叛军四面合围贵阳城达十月之久。其中,经史学家考证、推断,当时近十万人的贵阳城,死伤达数万人;贵州总兵杨愈懋、推官郭象仪二人阵亡于江门之战②;巡抚王三善在解围贵阳之后,追剿叛军到大方,焚毁叛军老巢,天启四年(1624)在返回贵阳城途中遭叛军伏击遇害②。危及贵、川、滇“奢安之乱”,在新任贵、滇、川、广西四省总督朱燮元率大军讨伐下,将安邦彦、奢宗明诱出其老巢,在地势稍宽阔的四川境内全歼,从而避免深入“水西”腹地的艰险,才最终获胜②。贵州稍稳,明朝就亡了。

 15.青岩城:明天启四年(1624),陕西扶风郡班超之后裔班麟贵,在其祖上屯田经营青岩堡百年的基础上,始建青岩城。四周城墙全用土筑,称“土城”,城墙北抵谢家坡,南达大茨窝,东至卡子门,西南上黄家坡,西北上黑神庙,设东、西、南、北门,于天启六年(1626)全部竣工。发挥其北拱贵阳城,南扼八番十二司及广顺州的重要军事作用⑥。

 16.明末清初,战争狼烟四起。清顺治十五年(1659)二月,大将军都统罗托、经略洪承畴,率师取贵州,对张献忠残部及南明朝的征剿。三月,至沅州,贼遁。四月,入贵阳。五月,都统侯李复遵义。八月李定国遣兵寇城下,击却之;又遣兵袭青岩城,败去。九月,安远靖寇大将军信郡王铎尼率师至黔,次偏桥。时巡抚赵廷臣亦至,即于行营受印视事。十月会师取云南,三路并进。十一月,信郡王发自贵阳。李定国扼鸡公背,图贵州,窥遵义,以牵蜀师。十二月清军出遵义,取乌撒、占七星关、走沾益。清军进安笼,连败李定国于安笼之罗炎、凉水井、撒寨,李定国残部逃往云南③。

 17:“三藩之乱”,康熙十二年(1673)冬十二月,吴三桂反于云南,提督李本深以贵州抗吴,总督甘文焜阵亡,二十八日吴三桂陷贵阳。十七年七月吴三桂死于衡州。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清军光复贵州③。 

 18.“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在西南强力推进“改土归流”的四大地区⑦:一是滇东北和黔西北的东川、乌蒙、镇雄等三土府,此地两拒“蒙番”,位于滇、川、黔交界地带,一旦有警,便诸蛮涌动;二是“古州踞其中,群寨环其外 ”,“梗隔三省、遂成化外 ”的贵州黔东南苗疆地区;三是与滇东南交界的广西泗城土府;四是云南西南澜苍江中下游以东的镇远、威远等土司。清廷积极鼓励将西南土司管理的土地和人民统归国家,并招徕汉民进入新辟之地,加强戎守(是西南二次大移民)。由此,削掉能与中央抗庭的土司集团势力,稳定西南边疆。

 终上所述,整个西南的开辟,是随着国家战略防御重点的转移而进行的。十三世纪中期蒙元集团偷袭云南成功后,黔地的战略中心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死守云南,修复内陆边防的软肋,成了元、明、清三朝内陆边防的一贯战略决策。围绕这一战略中心,而实施的抚土护驿、屯军戎驿、土流并存到“改土归流”、“生界”开辟等各项措施,内地汉族不断移民迁入,与当地的苗、彝、布依、土家、水、毛南、瑶等民族融合,造就了众多姓氏或一姓多民族的西南多元素民族特色,形成了明、清以来开辟西南,巩固边疆的共同强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