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地班姓的由来和发展

2013年06月20日 | 阅读:1267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1668 年7月25日21 时左右(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34.8 °N,118.5°E〉在山东临沂地区,莒县——郯城发生8.5大地震。有关资料对莒县、郯城大地震的记载: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

     从此以后,周边县市先民几乎无存。于是乎,政府开始移民。如今莒地诸姓之先祖多由山西洪洞、海东十八村(今江苏连云港附近)、小云南(今山东青岛即墨)等地迁来。吾班氏自先祖始,每至春节请家堂。少长集于村前跪拜,由长者端先祖牌位于盘中,口中历数(小云南、仕阳、北汶西地、村前、西岭、南岭、北岭)各处故先祖,请回家过年。此风俗代代相传至今已三百余载,据此可断言吾祖由小云南迁来。小云南之山东说,有如下考证。

    据《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元史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东北地方史稿》等资料证实,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蓬莱王氏家谱系》、《蓬莱王氏家谱》、《乌撒考》等民间资料、《威宁县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都可证明此说。即“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万大军。

   1、明朝30万大兵讨元——先民由全国各地至云南。很多史料、方志专家认为:“小云南”先祖缘于全国各地军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万大军。

   据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历经浴血奋战的傅友德30万大军,进驻云贵高原后在乌撒卫即展开军屯。

  据考证,从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乐初年,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的明军驻守云南长达二十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

   2、明朝战略转移——由云贵迁山东:乌撒卫建成后不久,“小云南”先祖即根据明朝战略转移源源不断向山东迁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至此,“小云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东暂停。他们的再次大规模渡海迁移,还在三百年之后。  3、清代垦荒——由山东至东北:清顺治年间,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汉人到辽东垦荒。此时,在乌撒卫参加过军屯,而后又调防山东各卫所的部分明军后裔,不断随移民潮涌入东北,投旗者为汉军,未投旗者为民籍。六百年多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三十个乡镇近一千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

    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一万三千四百八十户,十二万六千八百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七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百分之八十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小云南”与此同出一辙。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推断,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莒县班姓先祖在约三百多年前大地震以后(确切时间待考),由小云南迁至莒县招贤镇前仕阳村。到第二代兄弟三人,长支迁莒县洛河镇北汶西地村,后又迁五莲县于里镇于里沟村和汪湖镇陆家庄村;次支迁今莒县浮来山镇许家湖村;三支估计是迁沂水县杨庄镇四官庄村(待考)。许家湖一支在村前有坟六冢传五辈至六世,不知字辈。第七世去西岭亦不知字辈。八世兄弟三人得兴公、得盛公、得旺公。长门德兴传一子喜增大公;次门得盛传一子喜积二公;三门得旺传四子喜富三公、喜贵四公、喜有五公、喜余六公,为九世。至此班门开始人丁兴旺。至今又传瑞、发、贵、富、凤、孝,分别为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