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的分析概论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205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是在以母系为中心的部落中生活的,当时男女媾合尚处于群婚阶段,一个孩子生下来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群婚和近亲繁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无穷的祸害。当人类认识到群婚之害,感到必须要改变时,各部落中就有了“同部落不能通婚”的规定,于是就有了“姓氏”的出现。“姓”是各部落首长共同制定出来颁给各部众遵行的符号,因为同姓部落,是同一母系所生传,“同姓不能通婚”就注定了同一部落(同姓)中的血统关系,观察“姓”字以及姬、姜、妫、姒等古老姓氏中,都以女字偏旁,可知“姓”是在母系社会中出现的。
  由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接着私有制也出现了,为了争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部落间时有战争发生,战争中产生了大批的俘虏。当这些俘虏由被杀光转而畜养起来为奴隶时,奴隶制社会也出现了,奴隶主即各部落的首长亦即被后世尊称为帝为王的权威人物,他们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奴隶是会说话的生产工具,当奴隶主对其不满意时,随时有被杀的危险,他们的社会地位是极低贱的,介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平民(庶民),社会地位也是低下的。
由母系辨别部族转为父系部落时,处于部落中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标志,以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以便于带领其部众进行生产和征战。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更需要有其不同于奴隶和庶民们的标志符号,以明贵贱,以提高其地位和巩固其权威,于是“氏”就出现了。“氏”是父系部落中各部落首长、各奴隶主和权威人物的标志,例如黄帝称有熊氏、炎帝称历山氏、烈山氏、少昊称金天氏、尧称陶唐氏等等。
姓氏的发生发展以夏、商、周三代最为严明肃穆,按其规定制度丝毫不准超越,超越就是大逆不道,递传到春秋和战国时代,情况就不同了:一因人口增长、生产发展阶级分化;二因王室衰落、诸侯强大不受节撙,令不行禁不止;三因战争频仍、弱肉强食,许多诸侯卿国和奴隶主战败被消灭,许多王孙贵族相继沦为民庶,许多民庶英豪(或奴隶例如百里奚)擢升为新贵。社会剧烈震荡变化,旧的氏族不断消失,新的姓氏无法制约大量涌现,别婚姻的“姓”和明贵贱的“氏”,难分难解,最后就混同一体了。
我国姓氏之学,始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继而有南朝何承天的《姓苑》、王俭的《姓谱》,有唐路敬淳的《姓略衣冠系录》,枊冲的《大唐姓系录》、林定的《元和姓纂》、宋欧阳修的《唐宰相世系表》,邵思篡的《姓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郑樵(仲渔)的《氏族畧》、明吴沈的《千家姓》、陈士元的《姓觿》、清黄本骥的《姓氏解纷》、段朝端的《姓解辨误》、张澍(介矦)的《姓氏寻源》,此后尚有《姓林》、《姓考》、《百家姓》、《万姓统谱》以及《姓氏大全》等等,其中以邓名世的《姓氏书辨证》、郑樵的《氏族畧》,探讨面较广、资料较丰富,张介矦的《姓氏寻源》、考据较深入严谨,论述较客观辩证。
诸先贤对姓氏的来源、作用、变化、影响、论述甚多,摘录其要点如下:
    《左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注:胙土,帝王以土地赐封功臣,以酬其勋绩)
《风俗通姓氏篇》说:“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公羊篇》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职……”
张介矦说:“胙土以赐氏,建功而分族,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
    郑樵说:“三代之前(三代即夏、商、周)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以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又说“三代之时,男子未尝称姓,支庶未尝称国,秦灭六国,诸侯子孙皆为民庶,故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又说:“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如崔姓为清河,李姓为陇西,郑姓为荥阳等。(注:白氏为太原、为南阳)秦汉以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邓名世《姓氏书辨证》,以《左传》、《国语》为主,自《风俗通》以下,凡言姓氏书,皆详为考证,其序论曰:“人之有姓氏,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源,裂冠毁冕,虽有带裳幅舃,不足以被饰其身,拔本塞源,则枝叶萎于樵苏,流派湮为行潦,犹闻家世族降在皀隶,而莫之或恤,是以保姓受氏之不可以易也,圣人搃亿醜而齐万殊,为天下思子孙无穷之训,是以天子因生赐姓,胙土而命之氏,皆崇德报功以建诸侯,诸侯取王父之字,世功之官,世食之邑,以分命其卿大夫,所以别亲疏,明贵贱,顺少长,当时承家傅嗣者,自中人以上,莫不夙兴夜寐,以无忝其所生,下逮庶人,皆有可称之孝,宜其宗族蕃衍,同心戴上,而天下国家有磐石之固,后世礼教不明,赐姓命氏不出于其君,而出于一时之私意,智者避地而自全,庸者因人而自改,加以五胡乱华,百宗荡析,而后人因讹习陋,苟且偷安,自问其所从出,则茫然不知,其自视与草木何异,宜乎三代之贤者常多,而后世如此其少也,呜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本乎祖,则忠孝仁爱之心不生,贵者无所动,贱者无所慕,而国家之败由之,是姓氏之源不可不辨证也。”
    郑樵《氏族略》搜罗当时的中外(外指少数民族)古今单姓、复姓,包括变异、讹改、避讳、避仇等共有姓氏3377个,明陈士元收入《姓觿》中的单姓、复姓有3625个,清黄本骥收入《姓氏解纷》的有3795个,现摘要介绍如下:
    以国为氏:唐、虞、夏、商、殷、秦、鲁、齐、楚、朱、蔡、卫、何、郭、洪、澎等等。
    以郡为氏:东阳、广武等。
    以邑(食邑)为氏:苏、毛、樊、白、詹、叶、费、马、邴、郦、令狐、钟离、扬孟、上官等等。
    以乡为氏:裴、陆、庞、大陆等。
    以地为氏:傅、蒙、陵阳、东关、西门、东郭、东门、延陵等。
以姓为氏:姚、姜、姬、芈等。
以字为氏:林、施、包、潘、石、南、西子、公孟等。
    以名为氏:轩辕、禹、启、汤、叔山、钟吾、子师、庆父等。
    以次(排行)为氏:伯、仲、叔、季、孟、丁、癸等。
    以族为氏:因、昭、左、景、党、列宗、屈南等。
    以官为氏:南史、左史、太祝、司马、司寇、司空、司徒、少卿、左尹等。
    以爵为氏:王、公、霸、侯、伯等。
    以技(职业)为氏:巫、卜、屠、优、陶、师、匠等。
    以谥为氏:庄、敬、桓、穆、萧、宣、孝等。
复姓:白乙、西乞、屠岸、段干、长孙、宇文、慕容、尉迟、呼延、独孤、鲜宇、拓跋等。
之外尚有变异、避仇、避讳、赐姓、改恶、改氏等等,数千年来变化不少,总之,为氏为姓都有其来因去由。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