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后人讨祖上产权 揭开240余年历史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62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白居易后人讨祖上产权 揭开240余年历史
 
    白居易后人在成都修建的"白氏乐阳祠堂",因在政府部门代管期间被收归国有并拆除另建楼房,成都白氏客家人在多次要求发还产权未果的情况下,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今日上午,这一全国首例用清乾隆年间核发的"房产证"进行"民告官"案,将在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一段尘封240余年的历史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因此案逐渐呈现于世……
 
追溯 一份家谱讲述白氏迁移历史
 
  白居易后人成都建祠堂据今日代表成都白氏族人出庭诉讼的白联洲介绍,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忠烈祠西街19号(刘宅后面)的白家祠,又名白氏乐阳祠,系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白居易后人---广东和平县入川客家白氏移民子孙共同捐银购建,已有200多年历史。
  为证明从广东和平县移民四川的白氏客家子孙,确系白居易的后人,成都白居易乐阳祠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白美顺,向记者出示了乾隆至今长达240余年、10余本老得发黄的白氏家谱,称:"白居易本人无子,但从其家兄处过继的儿子所繁衍的后代,迁居至广东和平县后,人丁兴旺,上面均有记载。"
  据成都白居易乐阳祠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白美顺介绍,成都白氏主要是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时广东省和平县入川的白氏客家人后裔,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当时填川的白氏先祖有157户396人,从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十七年,历经42年逐步迁入,在迁川300年来,定居成都的白氏客家人繁衍到2万多人。目前,仅在洛带便聚居着4000余白氏客家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海外的白氏人纷纷回到成都祭祖。然而,当那些白发老人费尽周折找到当年祠堂所在地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顿时傻眼:祠堂被拔起而起的现代高楼取代了。随后,白氏后人开始着手调查乐阳祠堂的下落。
 
调查 一张地契证明古老祠堂归属
 
  乾隆房产证记录祠堂来历他们走访了当地居民,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2004年4月1日,他们在成都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调查时,竟发现了白家祠堂自清代、"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地契、产权证等资料。
  在早已发黄的清代房产证上载明:白家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由白氏数十人集资700两白银,买下业主侯士杰的私房---成都县会府街(现为鼓楼北四街85号附6号)一院,作为祠堂基址,取先祖白居易字乐天的"乐"及白氏繁荣地河南南阳、洛阳中的"阳"字,修缮成白氏乐阳祠堂。祠堂占地面积2.047亩,建筑面积641.7平方米,共34间铺房。200多年来,祠堂里一直供奉着先祖白居易的雕像,是入川白氏祭祖的总祠。
  昨日,记者在乾隆年间的房产证复印件(原件至今在成都市房管局完好保存)上看到,产权证里不仅详细记录了白家祠的修建情况、面积、方位,上面还加盖着买卖双方的印章以及官印,房产证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白姓子孙永远存留"。另外,还有"国民政府民国三十三年"成都土地整理处颁发的土地状。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产权证上明确,白氏乐阳祠(白家祠)祠产系四川白氏各宗亲集体共有。
  据白美顺会长介绍,白家祠堂建成后,由成都市白氏客家人推举德高望重的宗亲组成祠堂理事会管理。1954年2月,白氏乐阳祠堂管理人白海奎去世,祠产暂由其妻朱思仲代管。1956年2月,朱思仲基于房租难收(时有佃户30户)、房税难缴纳、房屋难以维修,特申请成都市地政局代管白家祠,即代为收租、纳税、还借款、修缮房屋等。地政局当时派专人实地考察后认为,为了保护房屋、保护有文物价值的祠堂,同意了朱的申请。同年4月11日,双方办理相应手续后,白家祠由地政局实施代管。"在代管交接以及有关文字协议中,双方并没有说明代管的时限。"后因文革等历史原因,白氏族人一直无暇收回祠产管理权。
 
状告 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追讨产权
 
  要求发还被拒引发产权官司成都白氏要求政府发还白家祠堂始于1983年。当年,国家开始落实私有房产政策:政府代管、错误没收、错误私改的私人房屋实施退还、发还、补偿。于是,海内外成都白氏客家人也要求政府发还代管的白家祠堂。不过,政府职能部门却以祠堂产权是群众性财产,不能发还给个人为由予以拒绝,同时称提出发还祠产必须由合法白氏团体来进行。于是,2004年,成都白氏客家人经批准组建成都白居易乐阳祠客家文化研究会。有了合法团体后,他们于同年5月8日再次请求政府发还代管的祠堂。
  去年6月29日,成都市房管局回复研究会称:按照国家、省、市有关代管房产的政策法规规定,属逾期已收归国有的房产,不属于落实私房政策范围,按政策规定不能发还。白氏族人不服,向四川省建设厅申请行政复议,今年1月15日,建设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维持成都市房管局的回复意见。于是,白氏族人以"白居易研究会"团体名义,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
  研究会认为,祠堂是家族集体所有,其他人只能借用、租用、代管,国家不能没收。白家祠堂不是公告定期代管、逾期无人认领、可以收归公有的房产,它是成都白氏客家人集体所有的祠产,应受法律保护。
  首先,此行政决定认定事实错误:白氏乐阳祠不是白家祠产代管人朱恩仲主动捐献给国家,而是委托成都市房管局"先行代管",且并未约定定期代管;不是无人经营,依法(政策)纳入国家代管,而是有人经营的祠产委托政府代管行为;祠产不是逾期无人认领,可以收归公有的房产,而是没有公告定期,有人认领的房产;成都市房管局代管白氏乐阳祠祠产,不是依职权的行政行为,而是受委托,依据白家祠产代管人朱恩仲申请的代管行为。
  其次,适用法律错误:白氏族人请求返还代管的白家祠祠产,成都市房管局引用省政府1956年《四川省代管房地产暂行办法》及1978年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处理好城镇私产遗留问题的通知》,将代管的白家祠这一群众性祠产混同于一般的城镇私产,属适用法律错误。
  第三,程序违法:政府将其代管的房产收归国有,应当公告,并完善相关手续。被告将代管的白家祠产自作主张收归国有,没有依法公告,没有完善相关手续,想当然地认定为国有,应属程序违法。
 
重回现场祠堂老墙爬满了爬山虎
 
  昨天下午,在白居易后裔白联洲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白家祠堂所在地忠烈祠街。"白家祠堂就在刘宅背后,由于城市的改造,这里完全变样了。"白联洲指着一道高高的灰色围墙对记者说,白家祠堂那块土地已卖给了一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此修建了家属区。通过一道铁门进入该家属小区,里面环境幽静,小区四周高楼林立。在两栋楼房之间一隅,还保留着几块当年拆下来的祠堂石刻,上面的花纹已风化脱落。在楼房背后,一堵古老的围墙成了祠堂唯一完整的记忆,青砖上爬满翠绿的爬山虎。
  据当地一名老人讲,这里以前是白家祠堂,每到祭祀先祖的日子,大量白氏客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来这里的人渐渐减少;再后来,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有人把祠堂拆了,盖起现在那几栋楼房。"老人回忆说。
  根据195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问题的批复》规定,祠堂房产的产权不宜确定为一人所有,也不宜收归国有,而应指定适当人代管。
  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何靖律师认为,本案诉争的祠产系白氏后人集资修建,并于建国初由国家确认了产权,应属白氏后人的共同财产。后以国家代管行态存在,其权属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本案可能存在超逾诉讼时效问题,且从目前来看,白氏后人应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其不能完成该证明责任的话,则其权益很难受到法律保护。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