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奇才——左思

2013年06月24日 | 阅读:180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左氏 左思

左思(250年~306年 ),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出身寒族,生平不喜交游。幼时学习书法,无所成 ;学习鼓琴,亦无所提高。为此,一次,他的父亲对着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晋书·本传》)。父亲的话对左思刺激很大,于是他发愤读书,不仅攻读了儒家六艺,还兼及阴阳之学并且达到了精熟的程度。左思拙于言辞,不喜欢接纳,以闲居为乐。可是写作文章却非常注意构思,据说今已佚的《齐都赋》,就是左思于临淄家中构思一年而写成的。

272年,左思因其妹左芬被纳入宫,遂移家洛阳。左芬入宫,并没有给左思带来什么富贵尊荣,也没有改变他的政治地位,而他也从未有过攀龙附凤的想法,但他素有抱负,而当时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这一方面因为吴的存在,全国尚没有统一;另一方面边境少数部族,亦并没有归附晋室。他希望要么投入平吴的军旅之中,要么跻身边境的戍卒之列,在推进统一的事业中来实现他个人的人生抱负。

然而晋沿袭魏的九品中正法,取人擢士都以门第为标准,出身寒素士族的左思被排斥在诸多政治领域之外。志高才清成了无用之物,这种颠倒使左思十分愤激。“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茎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他把自己情志不能伸展的根本原因揭露出来,锋芒所向直接指向那个门阀森严的社会制度。左思志不能伸,情又不能张,在这样的制度下,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方面追悔: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一方面拟欲抽身纷浊的社会,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隐遁山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不过这些都是拟意之中的,都是超现实的,而现实最可取的还是:“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客。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上都是他《咏史》诗借咏史事而自抒怀抱,风骨劲健,技巧圆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左思风力”,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诗薮》);并使咏史诗歌从此与左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篇。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史”《采菽堂古诗选》),从“才”志”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原因。而钟嵘认为:“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从典实与讽喻主客体两个方面予以揭示原因。各自有各自的根据,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这说明《咏史》诗确实内涵很丰富;这也说明“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诗品》)的左思,于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左思在《咏史》诗之外,便是“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晋书·左思传》),潜心于写作“拟相如”的《三都赋》。从赋体流变看,三都赋》是汉代大赋的延续,然而左思则执著于“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三都赋序》)的创作思想,因而赋中所涉及的山川抑或其鸟兽,都不失其真 ;赋中所涉及到的风谣歌舞、魁梧长者,都各切其实,因而《三都赋》可作为吴地、魏地、蜀地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的长卷看待。当然,赋中决非没有作家的主观态度,究得失,辨正反,亦是为“王道一统”而发的,所以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感。

左思写作《三都赋》时,正值陆机兄弟到洛阳,陆机得悉后,写信给陆云: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意思是说:陆机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然而赋成后,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自是以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重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目空一切的陆机读毕,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晋书·本传》),并中止了自己正在写作的同题之作。《三都赋》的创作成功,确实如左思自诩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至今我们亦多能从中窥测到有关魏都、蜀都、吴都方面的许多真实情况。

公元300年,晋王室内乱,左思举家迁到冀州,实践了“被褐出阊门,高步追许由”(《咏史》其五)的宿愿,并客死在那里。左思写作的《招隐士》是否为这期间写作,尚不能得出最后结论,不过其中所埋藏的情愫,则是左思一以贯之的秉性。

左思没有卷入政治龌龊之中而得以布衣死,当是左思终生情志的印证,左思确实为一位“清风明月”般的诗人。“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他以创作实绩,在文学史上迈出了他坚实的步伐 ;而又人品高洁,为后代许多文学家所题咏,所追慕。左思原有集五卷(见《隋书·经籍志》),已佚。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为何葬于丹阳,一直以来史学界没有有力的说法。

据其后裔淮安左康成先生考证:左思虽才学出众,但由于他蔑视权贵,不受上层统治集团的赏识,所以很不得志。张华做司空时,他做过张华的祭酒(主管礼仪的官职)。贾谧做秘书监时,他做过秘书郎(负责管理图书文件)。公元300年,贾谧被诛,其妹左(字兰芝)也于同年三月死去,左思于是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次年,齐王同又命左思为记室督(负责文书工作),他托病未就。公元303年,张方在京师作乱,于是左思又全家迁往冀州,大约在普惠帝永兴二年(306年)左思病死。左思去逝后,因后人避乱来江南,不忍先人地下被辱,便将尸骨带到南方,后受东晋皇帝所赐,葬于丹阳,其长子伯玉庐墓以居,子孙遂以丹阳为地望。

左氏因其显祖葬于丹阳珥陵,故自称“丹阳珥陵左氏”。后来左思的后裔因躲避战乱、外出谋生或到他地为官逐渐迁徙各处,如现今的江西永新、鄱阳;湖南宁乡、武岗、长丰;安徽合肥、庐江 ;四川长寿、仁寿、万县;河南信阳等地都有从丹阳珥陵迁出去的左氏后裔,他们的先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他们的根就在左渎河畔。

今天我们整理挖掘地方文献,使我们又重新认识很多已经快被遗忘的历史。丹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后人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积淀了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在被载入地方文献的同时,也逐渐在现代都市中被遗忘与冷落。文物古迹是地方文化的沉淀与象征。

若一个地方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文物古迹,便意味着失去了历史的根脉与精神。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