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里朱氏祠堂

2013年07月25日 | 阅读:268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儒里朱氏系宋•文公朱熹嫡裔,迁儒始祖亨三公乃文公第八世孙。儒里老街的朱氏宗祠可算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它始建于清初,为明清建筑艺术的遗存。它既存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儒里为镇江市乡镇规划的工业园区,紧邻丹阳后巷等工业发达乡镇,势可互补映衬,相得益彰。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景点有十余处之多。又有正宗东乡羊肉和世界顶级矿泉水等餐饮文化的拓展,是开辟"东乡一日游"的必经胜地。

古祠圈门为其核心,乃古镇标志性建筑。基本恢复旧貌:粉墙黛瓦,朱漆鎏金,"阙里世家""闽婺同源"等匾额楹联抱柱重现眼前。

2008年成立镇江市朱子学术研究会,辟后厅为会址,并设地方文物及朱氏文史资料陈列馆。恢复祖宗龛,供奉八大分始祖灵牌。中厅建成多功能礼堂、会议、演出厅,镇江雕塑家马啸天承诺,根据朱熹自画像为之制作一尊大型石雕像置于其中,拟创中华之最。组织老人成立祭礼表演队,每日定时向游客表演。前进边厢汇集周边各村老年协会活动室。免费对民众开放,各村老协派人轮值管理。再有意外投资,便可装备周围相关景点,如:砚池塘、冶墅、猴先生书馆等等,使之相映生辉。同时大造舆论,群策群力,力争申报获准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儒里的传说:

——《儒里掌故》之一 乾 隆 题 儒 里

据野史记载:清乾隆弘历原本汉人,苏州陈府的后裔。当年阴差阳错混入皇室,成为小贝勒。后因雍正胤祯无嗣,立为太子,继承了皇位。故而乾隆登基以后多次南巡,私访苏州,实为省亲耳。

这次下江南又是陈御史伴驾,带着侍卫、答应一行四人,乔装商贾出京。一路南下,某日至瓜洲渡口已过晌午。急登舟划江,直渡京口,计划在镇江府驿馆歇宿。不料是日风紧流急,渡船一再偏离航道,尽往下游漂去。尽管梢公努力扳舵,也无济于事。船拢岸时,已是日落西山。登岸数百步,见有小镇,券门石街,两边幌牌林立。问之,此丹徒地界朱家圩也,人称圩里。陈道:事已至此,权且觅一酒家客店歇宿。待得来日天明,及早登程,直奔苏州如何?乾隆以为也只好如此了。

丁字街口,有一客店名“厨娘酒家”。女店主系孀居少妇,三十尚不足,二十颇有余,而形貌艳丽。又有一手好厨艺,素以红烧羊肉名冠东乡,因之自名厨娘。入住后,奉以羊羔美酒先行点饥,而后每人一碟红烧,一小碗羊血汤面。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赞曰:如此美食胜过御膳珍馐!乾隆幼年师傅乃朱熹再传弟子,故对理学异常推崇。又闻此地为朱熹后裔族居之地,前朝有过“夜访强盗村”的趣事。故谓陈曰:明天不妨逗留半日,也好看看小镇风情。中午再餐厨娘美食,饭罢即便登程可也。

次日上午,乾隆一行走访了讲道村,远眺了 圌 峰塔,游览了朱氏祠,徜徉了石板街,瞻仰着双券门。不禁叹道:惜哉,门头无题!又行至北街砚池塘边,见群童聚塘边洗刷笔砚,奇之。一童答曰:吾侪适从书馆会文来此,清洗笔砚耳。乾隆责道:一池好水,为尔等污之矣!童复答曰:此塘本名“砚池”,水虽清好而春潮不及,否则状元早及第矣!故而吾等污之,奋读练笔,誓登乾隆金榜。闻言乾隆心甚赞之。街尽复至村野,环视风景,秋高气爽。见一牧童骑牛呤哦,静听:“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原来在背诵《声律歌》呢。再听:“孤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是圩里的名对耳。少顷又诵:“泉冷石为瘦,峰高树与遥。”乾隆大喜:此乃朕题焦山行宫的楹联,不想此地牧童也能呤哦。可嘉!可嘉!一行环镇游来,看看时将近午,乾隆兴致勃勃打算回酒店稍事休息,再进佳肴,然后速速登程。

回到客店一看,不觉大杀风景!客店里闹声嚷嚷,人头攒动,地上躺一尸体,官兵地保正欲抓捕凶手归案。原来是:府台想讨好皇上,派官差前来采购东乡羊肉作贡品接驾。岂知差官自称“钦差”,狐假虎威。见厨娘美貌,欲行非礼。厨娘避至后院,差官紧随不舍。厨娘顺手拾起宰羊屠刀以示自绝,不料差官色胆包天,企图夺刀而后行事。只见差官似饿虎擒羊,迅急猛扑上去,以身压倒厨娘。不巧刀尖压刺自己胸膛,血流如注。爬行数步,仆地丧命。乾隆知情后,命陈为之急书辩状数字,交与厨娘带走。乾隆扫兴之至,又慨叹不已,遂提笔在客店粉墙上题字两行。随即起程,取道丹阳往苏州而去。

镇江知府得知差官被杀,凶手地保一并带到,不敢怠慢,连夜升堂。但见凶手为一弱女,已为之异;又见呈上辩状,仅四个大字:“假冒强暴”,实在费解?再看下面还有三个小字:“代笔陈”。知府恍然大悟,吓得面如土色,心想:皇上已至,大事不好!当机立断,遵旨朱批:“假冒饮差,罪不容诛;强暴民女,死有余辜!”火速退堂,领卫队,备车马。星夜护送厨娘、地保返回圩里,并亲自随同前往接驾请罪。一路马不停蹄,汗流浃背。赶到酒家一看,早已人去楼空。再看墙上留字:“男子勤奋,耕读不辍;女子坚贞,不畏强暴。圩里、圩里,真儒里也!”镇江府台畏因此案获罪,谨慎从事,讨好备至。民告之曰:其人曾叹券门无题。知府立马派人前来大修券门,以钦题“儒里”二字石刻嵌于门头。又或曰:其人甚赞厨娘技艺,知府则频频采购厨娘酒家的羊肉送往宫中进贡,这样“东乡羊肉”才真正成为“贡品”。知府提心吊胆数年,终不见皇上追究,才觉得相安无事。

夜 访“强 盗 村”

——《儒里掌故》之二

镇江东郊的华山是千年古村。其两侧的“断山墩”,据南大专家考古,确认为殷商时代的居民点遗址。其东麓有小村名“寨桥”(方言:沙郊),即古时的通江码头。再向东的大片土地便是长江改道逐年流沙冲积起来的滩涂。这里原属丹

徒,是古代发配充军之地。围里(朱家圩•儒里)就于元代末年诞生在这块滩涂上。料因盗囚涉足过,故而留有“强盗村”

恶名的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落。

明清时代,是朱家圩的鼎盛时期,丁财两旺,官宦济济!不免惹人眼红,遭引妒嫉,雍正年间有奸臣上书告密:朱家圩有“强盗村”,满村皆盗,为非作歹,求皇上降旨清剿。我地有人在京为官,闻讯进谏曰:围里朱氏乃文公后裔,素以忠孝传家,耕读为本。言其满村皆盗,势不可信。不妨先派钦差私访,探其虚实,再作处置。皇上以为言之有理。经准奏后,又立派家丁星夜快马赶回老家报信。交代族长如此这般因势应对,稍有差迟则有灭族之祸!数日后,钦差果至。但白天不动声色,却待黄昏人静后,派出心腹察盗情。入夜许久,不见村内动静,钦差按耐不住,亲自进村挨家逐户从门缝中窥探。顿觉惊奇诧异:家家堂前秉烛,户户男读女织,好一派书香风气!尽管如此,钦差终究犯疑,总想即席面试一番心里才得踏实。次晨村头闲步,见有挑粪担男子迎面而来,钦差手指圌山,谓之曰:相公住足!我有一对:“孤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请对下联!男子没法应对,又不敢多言,只好对他摇手致意(对不起!下田呢,没功夫陪你玩!),匆匆疾走。接着又见一扛粪勺村妇随后而至。钦差又急问之:请教,这男子怎的不答而去?村妇哑然失笑,以手掩面(心里话:昨晚摇头晃脑读书的一出,是假装的,他哪里会对对子!大人还把他当才子呢,好笑吧?)亦不答而去。

钦差返京,如实回奏皇上。臣以为:察民情不似盗贼,试文才又非书生。臣愚难断,恭请圣裁!我京官闻言,心急如焚!忙问:公何以试?钦差告之出对。又急问:民何以对?答曰:无以对,摇手而去。我京官释然,笑曰:下联已给大人矣——“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对得工整乎?钦差急曰:那……村妇又因何掩面而笑耶?对曰:哦,她笑大人这点哑谜都猜不透,还来求教村妇,有失官颜耳!故为汝掩面。皇上听了也拍手叫绝,连连称妙。龙心大悦,遂赐正名,为“讲道村”。而今此村已处儒里新街的闹市中心了!民宅墙上钉有醒目的兰底白字“讲道村”搪瓷制作的地名标牌。

狗 肉 诱 墨 宝 ——《儒里掌故》之三

儒里老祠堂内,第二道门楼上有两块石匾,朝外一块刻的是“紫阳世泽”,朝里一块刻的是“虹井流芳”。“紫阳”是朱熹的别号。“世泽”系指他受封三品世袭五经博士,世代永袭爵位,子孙永沐皇恩之谓也。“虹井”是朱熹婺源故居的老井。谱载:熹父朱松在福建建阳为官。熹诞生前三日(即九月十二)故居老井口上蒸气升腾,并出现一道彩虹。其祖父朱森即曰:“祥兆也,吾家当出圣贤矣!”后果验,朱熹成为南宋集理学大成之圣人。因有此佳话,后世便将此井命名为“虹井”。今井犹在,已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朱氏后裔迁居之所,皆立“虹井流芳”石匾以志之。

儒里老祠堂今仍完好保存此门头石刻,两块八个字,为一人所书。字迹雄浑遒劲,饱墨垂露欲滴,竖细横粗,风骨独特。下无落款留名,笔者为谁?据传系清代号称“江南二笔”之秀才塾师徐退也。此人生性孤僻,桀骜不驯。疏官场,厌名利,一世潦倒,半生执鞭,乐在书馆与蒙童为伴,尤感清贫坐冷凳为爽。嗜老窖,贪狗肉,不拘“席不正”而坐。痴情表姐,终生不娶。二人过从甚密,逢九必会,琴棋书画,耳鬓厮磨,自觉乐在其中。字如其人,书法精美,却金帛不换。有“求之不舍,乐时自赠”的怪脾。康熙年间我老祠堂扩建之时,需书此石匾两块,奈何明求不可得,只好设计暗取之。

线人获悉其某日必从此地路过,遂在路边搭一草棚,烹狗煮酒,一时香味袭人。时近晌午,徐退过此为美味所惑,顿觉口中生津,饥肠辘辘。遂命车夫停脚稍息,自入棚内小憩。见老者问之:所炊何物?答曰:狗肉正烂!徐退闻之,馋涎欲滴。赞曰:美味!可否略赐点饥?答曰:老仆不敢!今家主特命烹狗延师,为祠堂书匾耳。徐退笑曰:涂鸦何难!请赐解馋,吾亦可书字赠汝如何?老者笑曰:如斯不可声张!就此书来。仆从主姓,即书“紫阳世泽、虹井流芳”八字可也。老者一边取出备用文房四宝,一边端出狗肉烧酒。徐退早已迫不及待,不假思索匆匆捉笔一挥而就。急忙转身倾杯举箸,连声赞叹:美味!美味啊!老者接过字幅亦连声赞叹:好计!好计啊!徐退诧异,老者改口笑道:噢,我说是好字!好字啊!——唏!老者实我族长乔扮也。

弟 子 无 白 丁 ——《儒里掌故》之四

明清时代,儒里朱氏子孙勤耕苦读,进学为宦者其众,这与名师教化不无关系。古塾师中名气最大者莫过于“猴子先生”了,他有“弟子无白丁”之褒誉。此似传奇怪物,又实有其人。先生面瘦腮尖,目炯有神,双手嶙峋如爪,确是一副猴相。书法苍劲又多飞白,人言猴爪所为。学识渊博,所教弟子无不取得功名,“一门两进士”、“五子六生员”皆其所教门生。据云当时弟子中,一生天资特差,先生劝其退学。谓曰:汝读书无益,功名终不可就,不如弃学从商。因书“甲乙堂”三字店号以赠之。生问:将何以为业?师答曰:顺其自然,日后便知。该生驽钝,从商亦不得法,遂习上鞋手艺。后开皮匠店于街市,挂上“甲乙堂”金字招牌。人见猴先生书牌挂于鞋店之门,皆议失匹。有学长来贺,见之惊叹,大呼先生神机妙算!众人不解,遂释之曰:甲字,上鞋锥也;乙字,切皮刀也。何其形似!先生早料师弟将以此为业,真神算也!此皮匠店子孙相传六代,可谓皮匠世家矣!如今第七代传人始弃祖业,改营百货于后街。

猴先生在此教书多年,足不出馆。某年元宵节苏州大放花灯,东家邀先生同游。因族长盛情难却,遂勉强应允曰:随去随归,不作留连,一切由猴某安排。晚宴后,两人上路,先生嘱东家双手牵牢其长袍后摆,无论出现何种异常情况,均不可松手!如是越走越快,脚下生风,星云飞驰,顷刻之间便至苏州上空矣。宾东畅游灯市,至四更复返儒里。东家一直心疑手握之长袍后襟酷似猴子尾巴,又不敢动问。不日果有二公差至,以铁练将猴锁走,言是张天师后园看门之猴精走失下界。众弟子泣送至王里桥渡口,跪求免其刑枷。言先生在此坐馆多年,所教弟子无有白丁,确实有功而无过也。公差以为言之成理,遂解枷登舟而去。此乃后人传奇之说,当不足信。笔者推测:此人姓侯,系京官士子,也许为奸臣陷害,罹难避入乡村书馆。苏州一行终露马脚,以致捕快跟踪,重陷囹圄。

五 子 六 生 员 ——《儒里掌故》之五

传说主持兴建西分祠的族长八先生,生五子,丹徒童试皆中秀才。一日某子在武进孟河岳家饮宴,岳丈以婿家“五子登科”为荣炫耀。有客讥之曰:“君家富有,尊翁即便十子亦可皆中无忧,何足道哉!”婿知讽其因贿得中,不足为奇。恼怒异常,遂以岳姓化名在武进黉门再试,果然又中。如是一身得二功名,故成“五子六生员”佳话,一时传为美谈。此事确凿!清版《丹徒县志》有载:朱变字也君,号晋贤。生于乾隆乙酉(1764年)。少孤辍学,习作商贾。中年得发以资布政司理问。一生广慈善,谨教子。配赵氏生五子均得功名。长子廷标,候选监大使;次子廷杰举人,任工部屯田司郎中;三子廷彦举人,候选知县;四子廷槐监生;五子廷勋监生。朱变卒于道光甲申(1823年),享年六旬。故知“五子六生员”佳话不虚传也。

火烧荣本堂(兼说朱氏众堂名) ——《儒里掌故》之六

堂名是家族的标志。中国每个姓氏宗族都是由小而大,从一个家族,长期蕃衍壮大而成。同一个宗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总堂名,为示区别,各个家族又有各自不同的小堂名。因此堂名即成其支系家族特有的称号。其命名的依据有三:标榜祖先,地域型的;弘扬信仰,典故型的;教化后代,道德型的。一般多为后者。

儒里朱氏宗族的总堂名为“紫阳堂”,表示以文公为宗,皆朱熹后裔。儒里朱氏有八大分支、数十大房、又百余小房,其堂名多不胜考。据笔者所知:西街大宅门里是树德堂,南街老槐树下是三德堂,八角庄上有荣本堂,爵家老二房是笃善堂,庄上有二元堂,殷家村中有积善堂和敦厚堂,大岸头有泰山堂,北街有德心堂,还有叫五经堂、白鹿堂……等等。凡外迁朱氏后代回来寻根,若能说出自己是哪个分支、什么堂的、多少世辈分,是何辈字,这就很容易查清来龙去脉,盘结根系。如果一知半解,只有点滴线索,往往确认源流就比较困难。具有极左思潮者,总爱批判这些是封建意识、搞宗派主义。其实他们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简单化,忽略了它们对社会、对人们具有大量积极作用的一面。

比如积善堂,是教育子孙说好话、做好事、行善积德。正面看是积极的。但批判者不加区别地一概指责为“伪善”,把好东西都加上“伪”字来批,那就什么好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当然,像黄世仁在积善堂匾下强暴喜儿,那确是讽刺黄家伪善的典型镜头。但绝不能以偏概全,天下所有积善堂都是“伪善”。

儒里南街老槐树脚下的老宅里是“三德堂”。俗传:仁、义,信谓之三德;而《尚书》有云:三德者,刚、柔、正直也。反正都是表明育德的愿景。如今老宅破旧倒塌,子孙各自分户在周围重建新房。如此不在一个大门内居住就成邻里,逐渐生分了。为点鸡毛蒜皮细小事情而争得面红耳赤,在所难免。年长者见之,总要站出来提醒教训两句:吵什么唦?都是三德堂的人嘛!不住一个门里,也还是一家人。大家都注意点德行!这句话就能消掉双方胸中七分火气。可见这个小堂名还真具教育作用,很能发挥它的凝聚力、亲和力,对促进和谐社会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有时小堂名也孕育出一些离奇的小故事,说来生动有趣。如八角庄的朱北山医生就曾听说过他祖上有“神匾”的故事:“荣本堂”老宅原建筑精美规模宏伟,曾不慎遭了一次大火。烧毁了整幢后楼,大厅却完好无损。主人灾后重建,庆贺新楼落成之日,有个风水先生不请而至。对主人说:先别大喜,恕我直言,说句扫兴的话,福兮,福兮,祸所依!你家烧得还不够!不但新楼白建,就这大厅也还难保全!主人闻言,气得火冒三丈、七窍生烟!命人把他轰了出去。一年后,果然又失一场大火!不但烧光了新楼房,连前厅也烧得只剩下个挂堂匾的梁架。主人正在伤心流泪,这个风水先生又到了。他细细察看一番,这堂匾、横梁木就火迹不染。遂连连拍手称好!主人见之又气不打一处来,嚷道:好什么?就被你这臭嘴言中了!又死来何干?快滚,快滚!先生笑道:别急,别急!此事天意。祸兮,祸兮!福所伏!这一烧就好了!你看,这堂匾是个宝,经历两次大火,却丝毫无损。留下此梁,一木为本。再造厅堂楼室,仍挂此匾,下代必当荣华富贵矣!主人如其说,后代果然日益发达,荣获功名,丁财两旺。细想:“荣”字拆开看:下木为梁,中间冖似梁上挂的堂匾,上有两个火字,示意天灾两把火,也没能烧毁这匾和梁。“本”字拆开为一木。用此一木重建,一本万利。故其后代当然荣华富贵。后百余年来,战火频仍,老宅失修,该堂匾为其某房之子孙私藏灭迹矣。此为趣谈耳。

跑 反 迁 外 地——《儒里掌故》之七

儒里朱氏移居海内外者甚多,目前闻知儒里朱氏宗祠修复开放,纷纷来此寻根问祖。来访者皆言,听上代传云:“老家是朱家圩,高、曾祖时长毛造反,因跑反离家出走的”。然而总有一个共同的疑团费解,即:“太平军造反与平民百姓何干!为何要纷纷出逃?”个中缘故当有传说:咸丰四年(1853年)太平军打到江南,有一支马队驻扎在圌山关。曾来朱家圩巡逻征集粮草,遭地方民团袭击,双方死伤惨重。隔日长毛大队人马开来报复,扬言:“见朱姓者,格杀勿论!”因之朱姓富商携金登舟,逃往大江南北觅地安身;极富官宦士绅又漂洋过海,侨居国外;贫民只能逃至江边芦滩暂避风险,待稍平定又潜回破旧家园。为防不测,更改人姓地名,如殷家村、米家村、段家桥、周家庄等。时过境迁人又恢复姓朱而村名却沿袭至今,村内已无一姓殷、姓米者矣,据传死难者遗体尽埋镇西贾家圩高地上。笔者幼年尚见此处为大面积乱坟野冢。百姓犹云坟中所埋,皆为长毛所杀“没头鬼”也。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