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植氏源自土塘下村?走访三水“植氏村”见闻
“两广所有植姓宗族都是从这条村发源的,土塘下村是植氏的祖庭。”当笔者在佛山市三水大塘土塘下村采访时,一位村干部说了这一番话。
该村宗祠位于村子中央,门楣上写着醒目的“植氏宗祠”几个字。主殿两侧挂着由广东、广西两地赠送的锦旗与明镜,上面都写着各地植氏村子认祖归宗的题词。
“寒食节”宗亲大聚会
村中老人告诉我们,土塘下村又称草塘下村。土塘下村早在唐朝时就开始建村,植氏始祖元真公从中原南迁至现时的土塘下村定居,子孙繁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历史上,村民不断外流的现象也成为该村的一大特点,外流的原因不外乎避战乱、任官职、经商、从军、教书等。据粗略统计,从土塘下村直接或间接分支出去的村达300个,仅我省怀集县诗洞和永固两个镇的植姓村就达100多个,而三水区乐平镇的蚺蛇村与芦苞镇的黄岗村,也是从该村分支的植氏宗亲。据统计,目前三区植姓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
每年的“寒食节”是土塘下村的大日子,因为其他地方的植氏宗亲都会赶来团聚。每次参加盛会的都不乏老年人。据村中老人说,最远的要数广西容县、北流、贵县等地的植姓人家,他们到大塘仅赶路的时间就要一天一夜。
五世祖是个大将军
植氏历代功名最显赫、最受子孙敬仰的可能要数植廷晓。
植廷晓是植氏的五世祖。据植氏族谱记载,植廷晓,字朗伯,武略称奇,授南汉都统招讨大将军,与宋兵力战尽忠。村民解释说:植廷晓是南汉时的一名大将军,有勇有谋,手下将领数万人,杀敌无数,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次抵御宋军的大战中,战死沙场。
村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植廷晓壮烈殉国后,尸首难辨,人们只找到一件他在作战中穿过的盔甲。当朝皇帝念植廷晓战功赫赫,为给他追加封赏,于是就把他的家乡附近方圆一箭之地赐作他的墓地,他生前披过的盔甲就安葬于此,故人们将其墓地称作“将军甲”,称呼沿用至今。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找到“将军甲”,却发现这里实际上已成为植氏始祖的陵墓。有趣的是,在墓地上并排的3座坟墓中,居中的不是始祖元真公,而是五世祖植廷晓。这也足以证明植廷晓将军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村民还专门请人画了“廷晓将军出征图”挂在宗祠内,供后人瞻仰。画中植廷晓大将军全身披挂,立马横枪,统率千军万马出征。
村内尚存独特“土房”
土塘下村还保存着一些植氏祖先留下来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墙壁不是砖石堆砌,而是用泥浆灌模而成。人们称这些房子为“土房”。
“土房”墙壁很厚,一般在60厘米以上,除了看不到砖石外,也看不出是用泥砖砌成。我们正为墙壁如何建起来感到疑惑时,带路的村民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土房”的墙壁是用一层层泥土垒起来的。
原来,建筑工人建墙之前先把两大片结实的木板平竖在地上,形成造墙的“模”,然后把一层泥浆灌进“模”中,用重物把泥浆夯实成形,再加第二层泥浆再夯实,墙壁就这样一层层建起来。为加固墙体,设计者还在每两层泥土中纵横铺上结实的竹子,再掺些碎瓷片或碎瓦片。我们在一些被风雨侵蚀的墙壁上看到,有些竹子已露了出来,虽经历时间不短,但竹子仍十分坚硬。据村民说,“土房”墙体还十分牢固,铁钉也不易打进墙里。村民谁也说不清“土房”建于何时,但肯定已超过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