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葬宁德蕉城区?郑岐村郑氏为亡臣后裔
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
近来,宁德蕉城区上金贝古墓疑为建文帝陵寝,经媒体连续报道(参见本报7月30日报道),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考证。近日,蕉城区郑岐村郑氏被确认为建文帝重要亡臣之一的郑洽的后裔,为揭开建文帝陵寝之谜提供了又一线索。
11月2日,浙江浦江郑宅镇,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义门村一片喜庆。经过数次严谨的家谱核对,“失踪”600多年的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第八世孙郑洽终于归宗了。在热烈的掌声中,郑义门郑氏家族族长郑隆喜和蕉城区郑岐村郑氏宗祠负责人郑德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江南第一家”宗亲会秘书长郑秋义感慨地说:“我们八世祖郑洽公随建文帝出逃后不知所终,历经600多年终于找着下落,我们将于2010年农历二月初八家族大祭时举行认祖归宗仪式。”上金贝古墓与建文帝下落问题研究小组负责人王道亨告诉记者:“郑洽为建文帝二十二名亡臣之一,追随建文帝,矢志不移,最后客死他乡。郑义门郑氏正式确认郑岐村郑氏为义门八世祖郑洽之后裔,同意郑岐村郑氏认祖归宗,这为上金贝古墓的考证提供了又一线索。”
“江南第一家”与郑洽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60余年,保存有郑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重要文物。
据史料记载,浙江浦江郑义门与大明皇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明洪武初年,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在京师南京供职。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赐 “江南第一家”。建文帝朱允炆也曾大力旌表郑氏家族,并御书“孝义家”。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建文帝朱允炆出亡,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
郑洽系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第八世孙,明洪武间进士,官居翰林待诏。郑义门醉墨轩刊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的传家之作《希忠录》卷首《诗文启》载:“明忠智公讳洽者,黄纸标名。科登洪武,紫垣待诏,官拜庶常。……则厕建文亡臣二十二人之扈从。”书中收录郑洽后人郑机的《从先祖忠智公崇祀乡贤忠孝祠谨赋七绝四章其四》云:“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蛋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向后人透露了郑洽与建文帝隐跸之处。“蛮烟蛋雨”一词,研究小组的解读是,“蛮”在古代,是指福建,因“蛮”通“闽”,“蛋”通“疍”,延伸为“疍民”;“疍民”,特指水上居民,延伸为渔民。闽东地方习俗称渔民为“曲蹄”或“疍民”。“蛮烟蛋雨同艰苦”,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闽东渔村同甘共苦地隐跸生活”。
王道亨说,《罪惟录·建文逸记》(清查继佐著)中多次记述郑洽史事。一云:“金川门破,事急,一内侍衣蟒服冕而代帝死。帝削发于淮清桥,从太平门乘马出历池州,渡浙江,投义门郑氏。……旬日去之,如馀姚石梁王氏。历温州,入闽。……”
解读郑氏宗谱
宁德蕉城上金贝古墓发现后,为了搞清楚郑岐村的郑姓始祖是否就是义门八世祖郑洽,研究小组曾三上浙江浦江,郑义门文史研究会也两下郑岐村考证。郑义门文史研究会“基本确信”郑岐村郑姓始祖应是郑洽。
研究小组在郑义门提供的明崇祯年间修的《郑氏宗谱·卷十》中,找到一段记载。该段文字系义门第十五世孙郑崇宏所记述:“崇祯年间,云南有郑某,秉铎闽之镇海卫寄书请谱。云其祖泰五府君随驾滇粤流寓。蒙自子孙因家族颇繁盛,方之。”意即:崇祯年间,有一位来自云南蒙自的姓郑的人,拿着一份福建镇海卫的郑铎出具的、证明他是浙江浦江郑义门八世祖郑洽后代的证明文书,要求认祖归宗,续接家谱;并说明其祖宗泰五是跟随皇帝出亡至云南、广东一带,并流落云南蒙自地方的,现在子孙后代繁衍茂盛,欲续修家谱认祖归宗。那么,郑义门的人是否承认了蒙自郑氏呢?答案是肯定的--义门清编《麟溪集》中第十六世孙郑尚潘记述的《致身录节略》说“蒙自之郑为洽祖之嫡裔无疑矣”。依此,郑铎亦当为郑洽之后。
那么“闽之镇海卫”又是何处呢?王道亨说,据史料记载,镇海卫系明洪武二十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设立,总镇设漳州府之镇海,故称镇海卫,下辖福州府之福宁卫,福州府福清县之镇东卫,兴化府之平海卫,泉州府之泳宁卫。福宁卫即在镇海卫辖区内。那么,这个镇海卫的郑铎是不是郑岐村人?研究小组翻开郑岐村《郑氏宗谱》,郑铎的姓名出现在世系表中。同时,研究小组还在郑岐村的另外一本支谱中找到了郑义门七世祖郑铉的姓名。
看到家谱成功对接,研究小组和郑义门文史研究会负责人都十分高兴。“江南第一家”宗亲会经过讨论后表态,同意宁德郑岐村郑氏认祖归宗,确认郑岐郑氏为义门八世祖郑洽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