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灭姓氏存绵延千年香火盛

2014年02月11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2640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翟氏

莞城翟氏出自河南南阳郡

翟姓的来源,主要是以国为姓。出处有三种,一说出自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国,春秋时为晋所吞并,赤狄人以国为姓;二说出自祁姓,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他们建立的翟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后翟人以国为姓,尊轩辕为始祖;三是出自姬姓,周成王封次子于翟,其后以国为姓。另外,还有张姓改翟姓与由他族改翟姓两大来源。据《东莞罗村翟氏史志》所载,东莞翟氏先祖为以国为姓中的一支,来自河南的南阳郡。北宋年间,翟氏部分族人由开封迁居江苏金陵(今南京),其中的一支又从金陵迁居安徽休宁贤福里。到了靖康年间(1126- 1127年),为避战祸,翟观与子翟徽、翟显、翟兴由休宁迁广东南雄珠玑巷,继而迁至东莞,在南街西南部(今东莞科学馆一带)定居。翟观被尊为翟氏入粤的太始祖。

今志

罗村翟姓人口有1300多人

北宋时期,翟氏一部人从河南开封迁居南京,再转迁安徽休宁。在靖康之乱后的南迁热潮中,翟氏入粤的太始祖南迁广东南雄珠玑巷,继而南行至东莞,在东莞石碣稍作停留,后卜居莞城南街。翟氏后人如今分布在莞城罗村、南城周溪、石碣翟屋村、东城高田坊、厚街、黄江、温塘等地。其中南城周溪翟氏人口最多,有2000多人;莞城罗村罗三居民小组有翟氏人口800多人,罗二居民小组则有500多人。

姓氏之旅

莞城翟氏为战国著名谋士之后

知道莞城翟氏后人居住在罗村纯属偶然。之前曾经去过罗沙一带,依稀记得那里有一座祠堂。有一天路过,下车一看,这不就是翟氏宗祠么?后来查阅发现,这座重修于2006年的祠堂还是莞城首家村史馆。再一次坐车前往时,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南方都市

进去,再进去,两井三进室的布局并不是很大,一下子就走到了尽头。一眼看去,正中间的灵牌上赫然写着:“南阳堂上翟门历代祖先神位”。有着“南都”、“帝乡”之称的古南阳与今南阳面积虽然有所差别,但大体位置不变。可见,翟氏先祖出自河南南阳郡。不过由于以国为姓的翟氏出处众多,连《翟氏族谱·东莞罗村房》中也没有说清楚,莞城翟氏到底是出自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国,还是出自祁姓建立的翟国,抑或是出自被封于翟的姬姓?

随便询问在祠堂里闲坐的老人,他们却几乎都知道他们是战国时期著名谋士、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抗秦的翟景之后。得姓始祖模糊,只收录为某名人之后,并以其为一世祖,这在我所寻访的姓氏当中算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姓氏了。自翟景之后,到了北宋年间,翟氏部分族人由河南开封迁到了江苏金陵(今南京),其中的一支又从金陵迁居安徽休宁贤福里。

“靖康之耻”翟观携子南迁

在罗村的大街小巷里,并不能找到翟氏入粤始祖翟观的任何痕迹。因为他本来就是最先到莞城南街居住的。古时的南街也即是南门,在现在东莞科学馆一带。罗村距科学馆一带并不远,但在人民公园到博物馆周边逛了几圈后,也并没有发现什么关于翟观的蛛丝马迹。只好折回罗村。不过翟氏祠堂不辱莞城首家村史馆的美誉,我在一面墙壁上找到了一张写着《翟氏源流》的纸张,其中有对其家族南迁的记载。假如说翟观是东莞翟氏入粤始祖,那么翟观之子———翟徽则对其南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已经是北宋末年的事情了。1125年,金国以前辽国将领、金平州留守张觉事变为理由攻打宋朝。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宋朝已经残弱到何种程度,才一年的时间,东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就被金军攻破了,后来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加上其后妃、皇子、贵卿等数千人被掳去,北宋就此玩完,史称“靖康之耻”。国亡导致家破,在这种情况下,翟徽变卖了家产物业,与他的父亲翟观,以及儿子翟侃与他的兄弟翟显和翟兴由安徽休宁贤福里迁到了广东南雄珠玑巷。

与其说翟徽与族人继续南迁东莞是因为珠玑巷地狭人稠、生活环境差,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翟徽自己的心灰意冷。当时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朝廷,恢复偏安。曾官至工部郎中的翟徽本来就以敢于直言忠谏而出名,在自己国家即将被灭的情况下,他更希望能一舒己志,于是独自奔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向朝廷献策以图收复失地,但此时秦桧专擅朝政,力主奉表金廷求和。翟徽是聪明人,知小朝廷局势已定,无可挽回,便返回了南雄,于靖康年间(1126-1127年),带领族人迁到了东莞南街。正所谓无事一身轻,翟徽活到了107岁。据说截至2002年底整个莞邑尚无人超过这个长寿记录。

宋代东莞进士翟氏占据“半壁江山”

翟徽的儿子很多,比七色葫芦娃的七兄弟还多了两个。这就难怪翟氏在东莞分布如此之广了。在翟徽众多的儿子中,有一位不能不提到———我在罗村的翟氏大宗祠里也看到了关于他的大篇幅介绍———那就是翟徽的次子翟杰。人如其名,果真是杰出的翟氏后人。因为他在绍兴五年(1135年)中了进士,本来中一个进士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翟杰是东莞第一个进士。他辞官后还建了一座桂华书院,据记载在今市桥一带,但也找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翟杰开了先风,宋朝东莞总共才出了18个文进士,其中翟氏就有10个,占了还不止“半壁江山”。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就是翟徽的大儿子———翟侃。虽然他没有翟杰那么响亮的名字,但他是罗村翟氏的直系先祖。从南街到罗村,不足10分钟的车程,翟氏族人的迁移用了近百年。来到罗村的翟嘉,假如从翟徽算起,已经传至第六代了。曾任元代永丰仓大使、广州路义仓大使的翟嘉虽然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但与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宗祠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翟嘉仅有一子,直到他的孙子翟邻,才生了四个儿子,分为四房,罗村翟氏由此繁衍壮大。

后世忆访

翟氏后人每年去黄江祭祖

●受访人:翟志端,莞城罗村翟氏族长;翟普权,《翟氏族谱》续编人员、翟氏宗祠负责人

记者:翟氏是最早来罗村的吗?

翟志端:在罗村有钱氏、简氏、翟氏等,最早来罗村的应该是姓罗的人,不过也没有什么相关资料有记载了。我们翟氏的祖先——— 翟观,也像东莞其他姓氏的祖先一样,首经南雄再入东莞。翟观和二儿子翟徽、四儿子翟显、六儿子翟兴一起迁往莞城南街,即现在南门。之后,一部分翟氏后人继迁东莞其他镇(区),只有六儿子翟兴继续留在南街,而迁入罗村居住的翟氏第一人是六世祖翟震的儿子翟嘉。

记者:罗村还有没有姓罗的人?

翟志端:罗村有三个小组,罗一以李姓为多,罗二有50%以上是姓翟的,罗三就更不用说了,800多人几乎都是我们翟姓人口。目前在罗村,李姓和我们翟姓是大姓,姓罗的可以说一个人都没有了。据说是因为风水的问题,举族迁走了。其实迁走前人口已经不多,估计是人丁不旺,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人口越来越少,所以才搬走的。具体的搬迁时间没有资料记载。

记者:南街是一个古称,是现在莞城哪里?

翟志端:古时莞城有东、西、南、北四大门,现在遗留的西城楼就是西门,当时的南街也就是南门。在现在东莞科学馆一带。具体已经难以说清楚。

记者:现在还有多少翟姓人住南街?

翟普权:这个也很少了,几乎都迁走了。当时南街那边是城市嘛!他们住得比较散,之后慢慢向别的地方迁居。这跟我们罗村这边不一样,这边是农村,同一姓氏的成员居住比较集中。所以到现在我们罗村依然以翟姓人口为多,罗三小组那边还几乎全部是姓翟的。

记者:那翟氏后人迁到了东莞哪些地方,你们之间目前有什么联谊吗?

翟普权:除了我们这里,翟姓目前在东莞南城、石碣、东城、厚街、黄江等地都有。不过每年的重阳节,我们都会一起去黄江祭祖。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莞城南街迁到黄江的。当时政府要修一条路,而这条路又恰好经过我们的祖坟,我们就把它迁走去黄江了,黄江那边有我们的族人。

记者:莞城仅存两间建于明朝的宗祠,其中一间就是你们的“翟氏宗祠”,请问你们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翟普权:我们这间宗祠建于明朝的万历年间,是我们翟氏来莞后的第十四代先辈建的。新中国成立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里一直是我们的学校,后来人越来越多,这里容纳不了,遂搬到现步步高小学。之后这里成了我们村的办公室。在2005年,我们对其进行全面修葺,2006年竣工。与此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很多罗村翟氏的历史资料,保存一些本村的文物,办起莞城首家村史馆。由我们罗村族人出资。

记者:说到收集罗氏翟氏的历史资料,你们现在还有族谱之类的资料吗?

翟志端:族谱是有,但已经不齐全了。小时候我有见过总族谱,那是由有名望的人保管的。“文化大革命”时,没有人敢保管,之后丢失在哪都不清楚了。2006年,我们请人编写了一本《东莞罗村翟氏史志》,详细记载了罗村翟氏的发展史、逸闻轶事等。

名人志

翟观 东莞翟氏入粤始祖

翟观,从翟景算起,他为翟氏第六十四世,曾任临江府通判,以招讨有功,晋升为按察佥事。祖籍原为河南开封人,在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为避战祸,翟观与子翟徽、翟显、翟兴由休宁迁广东南雄珠玑巷。

翟徽 古代莞邑最长寿者

翟徽(1069-1176年),宋元丰七年(1081年)岁贡,荐授平原县教谕,宋元祐二年(1087年)考中进士,官至工部郎中。后定居东莞,不复出仕。享年107岁,为古代莞邑最长寿者。生子9人。

翟杰 东莞第一个进士

翟杰(生卒年不详),字高则,号朴庵,是翟徽次子。宋绍兴二年(1132年)乡贡,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是东莞第一个进士。

翟龛 建莞首家私人图书馆者

翟龛(1124-1314年),字惟肖,号遁庵。景定二年(1261年)乡贡,咸淳六年(1270年)再举都魁(第一名举人),出任东莞主簿,卓有政绩。翟龛与祖父翟侃建聚秀楼,藏书万轴,是东莞第一家私人图书馆,后扩建为聚秀书院。

翟守谦 明代赣州通判

翟守谦,字时益,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邵阳教谕,福建同考官,保定知县,临桂知县,赣州通判。守谦为官事必躬亲,兢兢业业,终于郁劳成疾,于万历四年(1576年)七月逝世,享年55岁。

翟嘉 东莞翟氏罗村房一世祖

翟嘉,字德民。东莞翟氏罗村房一世祖。曾任元代永丰仓大使,后升任广州路义仓大使,任职期间仓库各项管理井井有条,卒后当局为他塑像建庙崇祀。

翟溥福 重建白鹿洞书院者

翟溥福,字本德。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历任青阳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正统元年(1436年)升任南康知府(南康在今江西星子县北),为官颇得民众爱戴。当时庐山白鹿洞书院荒废已久,溥福率领僚属捐俸禄筹集资金,后得到乡绅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于正统三年(1438年)重建白鹿洞书院。

轶闻志

贿赂元军主帅免莞战乱

    南宋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元军所过之地,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当元军南侵广东时,翟龛与莞人李用、李春叟等激励莞人熊飞起义抗元,但当时起义军的军饷不足,难以起事。翟龛以身作则,毫不犹豫地变卖所有家财,全部充当义军军饷,其慷慨之举打动了许多人。然而,元军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多的影响,他们很快占领了惠州,并进一步想侵占东莞。翟龛为保地方平安,四处奔波,殚精竭虑,最终与张元吉、张登辰想出用重金贿赂元军主帅张弘范的方法,才使得东莞免受战乱之苦。翟龛为东莞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在南宋灭亡之前与祖父翟侃建造了聚秀楼,这是东莞第一座私人的图书馆,其中藏书万轴,向外免费开放。更难得的是,对那些远道而来的贫困学子,翟龛不仅给予一定的路费补贴,更帮助解决他们的食宿。如此优厚的条件,自然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由四方汇聚到莞邑读书,一时华章辞彩,不可胜数,大大地促进了东莞的文化交流和学术风气的形成。

罗村村民拜春牛习俗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东莞县令在罗村设先农坛。每年立春前,村民用粘土塑好春童和春牛放在洪山堂古庙神台上。立春前一天,县令和全体官员到先农坛举行开耕礼。仪式完成后,村民便把春童与春牛放置在土地庙里四时拜祭。传说立春这一天,若春牛显红色,这年雨水少,若春牛显黑色,这年的雨水便会多。

钩沉

翟姓得姓始祖是翟父

在《翟氏族谱·东莞罗村房》中记载,莞城翟氏系翟景一族之后。据介绍,翟景是战国时期著名谋士,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抗秦。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了他。距今四千年前后,有部族首领黄帝者统治黄河流域之中原地区,黄帝后人之一居住在称为翟地的地方,并于东周时期建立了翟国,翟国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国所灭,翟地居民以国为姓,以志不忘故国。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翟父鼎,翟父是翟氏的祖宗,翟氏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翟氏后人尊翟父为翟氏的始祖。

地理志

莞城罗村有翟氏1300多人

罗村位于罗沙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组,即罗一、罗二、罗三。其中,罗二居民小组有翟氏人口500多人;罗三居民小组几乎全部是翟姓人口,有800多人,都是翟姓先祖翟观之子翟徽之后。据《翟氏族谱》记载,南宋时期,翟姓六世祖翟震的儿子翟嘉是第一个落户罗村的翟姓人。(南方都市报

南城周溪有翟氏2000多人

周溪约于宋末元初立村,称周溪或周家村,又称翟家村,即坐落于现在南城区的周溪社区。周溪社区地域面积约4.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00多人。其中,翟姓人口2000多人,占周溪总人口的50%以上,皆是翟氏六世祖翟震儿子翟善的后裔,罗村翟氏的兄弟。

石碣翟屋村与其他地方翟氏

翟氏先祖入住莞城后,其后人继续外迁的首站是东莞石碣的翟屋村,后来才有人继续迁居罗村等地。目前,石碣翟屋村和沙路的翟姓人口有500多人。另外,东城高田坊、温塘、厚街、黄江翟氏等四个地方的翟氏人口不多,都是从莞城罗村迁出去的。东城高田坊现还有一翟氏祠堂,目前温塘还有几户翟姓人家,厚街翟姓人不多,黄江还有200多人是姓翟的。

说文解义

关于“翟”字的读音

据《翟氏族谱·东莞罗村房》载,隗姓赤狄人建立的翟国和黄帝轩辕氏的后裔祁姓人建立的翟国都在春秋时为晋国所灭。从中至少可以肯定一点,翟国确为翟姓之起源。可以推测的是,翟国后人在国家灭亡后四处逃散,迁居到各个地方,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音“狄”),保留此音可能是为纪念“赤狄”族;迁居南方者受到方言影响,读“zhái”(音“宅”)。

读者反馈

希望继续关注桥头陈氏

读者“chanhf”来信:非常感谢贵报刊登了“亭头场陈氏”。你们已付出努力和血汗,其间经历过的辛酸,读者们都会由衷地感激的。另外,“陈琏”应该是属于厚街镇“桥头陈氏”族人,该支人数应不少,亦希望你们能报导。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