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和他的的下酒菜
郁达夫文才风流,小说、散文、诗歌样样都是妙笔生花,还擅长多种语言,一生游历丰富,红颜知己不断。他本人最钟情的,还有美酒和那几碟可口的下酒菜。
郁达夫生就一副好胃口,他的夫人王映霞曾回忆“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
郁达夫生在浙江富阳,富春江里的河鲜,稻田里的时蔬,给了郁达夫敏感的味觉和美食基因。他爱吃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等地道的本地美食。
富阳山水奠定了郁达夫嗜酒爱吃的习惯,而福建的小吃和大餐则真正把郁达夫送上了美食天堂。
在福州短短三年,郁达夫把他的美食体验化作传世美文《饮食男女在福州》,记录了大大小小的美食,如今读来还让人咽唾沫,估计当时郁达夫是沾着口水写完的。
作为一个浙江人,为什么对闽菜如此情有独钟?其实作为吃货,郁达夫爱上闽菜是很自然的。浙江与福建的口味本就有接近的地方,很多食材也相通;而闽菜位列八大菜系,博大精深,有很多独到的烹饪和顶级菜式。
福建是孕育闽菜的宝地,对此郁达夫赞不绝口:“福建菜所以会这样著名……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的都贱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消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充作食品。又加以地气温暖,土质腴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撷。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别处来得鲜甜。”
闽菜本身即以擅做山珍海味著称,最出名的当然是佛跳墙。
以我看来,如果在全国评国菜,佛跳墙肯定是首选之一。
闽菜的特点是清鲜,和醇,雍香,不腻,这在佛跳墙中发挥到了极致。
佛跳墙选取海鳗、鱿鱼、蛏子、海参、海蚌等海鲜原料,加上猪肉、香菇、木耳等陆上美味,用煨的做法细致入味,成人间绝品。
闽菜起源于闽侯(福州菜中心),融合闽西菜、泉州菜、厦门菜,自成体系。郁达夫最喜欢的是福州菜。
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他记述了肉燕、蚌肉、鸭肉面、水饺、贴沙鱼等小吃。最喜欢的,当然是海味。
他写道:“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
他称蚌肉是“神品”,并推断这是否就是《闽小纪》里所说的西施舌。还举出一个故事来旁证,有一位海军当局者,老母病剧,颇思乡味;远在千里外,欲得一蚌肉,以解死前一刻的渴慕,部长纯孝,就以飞机运蚌肉至都。
面对美食,吃货郁达夫自然不客气,大吃特吃,他自己写道:“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实际上,郁达夫吃到的蚌肉并不是西施舌。这也难怪郁达夫,很多人都常把文蛤等蚌类与西施舌弄混。西施舌的最大特征是“壳长约为壳宽的两倍”,西施舌的斧足长似人舌,雪白鲜嫩,绝非文蛤类所能比拟。
对于西施舌这种美食,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乳,极甘脆。”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夸:“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为神品。”李渔《闲情偶寄》也说:“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
西施舌的常见做法是做汤,闽菜中有“炒西施舌”“油条西施舌”“汆汤西施舌”等菜式。
而郁达夫提到的海蚌,迄今还是闽菜的代表菜,现在叫作鸡汤汆海蚌。做法是将母鸡宰杀净,斩成块,将猪瘦肉切成片,加水,上蒸笼2小时取出,拣去肉片,鸡汤用干净的纱布滤净待用,海蚌洗净,料酒略腌,鸡汤煮热,海蚌肉加入,加白酱油,调味出锅。
从整个操作手法上看,这道菜是特别出彩的,用很烫的鸡汤烫熟海蚌的,最大限度保持了海蚌的鲜味,加上鸡汤的醇厚,入口肯定是极具征服力的。
海蚌还有很多做法,我收藏的一本1982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福建》中除了鸡汤汆海蚌之外,还有“粟米煨海蚌”,这让我想起现在酒店中高档菜的“小米煨海参”,起源实际上很早,并不是现在的发明。菜谱中还记录一款叫糟汁汆海蚌,糟也是福建特有的烹饪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