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株洲游氏是“程门立雪”主人公之后

2013年05月29日 | 阅读:189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可能会误解故事的主人公姓程。实际上,这位主人公叫游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后人就生活在株洲的姚家坝卦石村。 

 
    这支名门之后,有着与众不同的族长选拔方式,称为“大三房”。今日,游酢的第38代子孙游建国,作为游氏理论上的“大三房”,向我们讲述株洲游氏的故事。 
 
    据市公安局统计,目前株洲游氏共有5875人。 
 
    受命迁入此地 
 
    在姚家坝乡卦石村游家大屋村组,记者见到了游建国。他拿出一本80多年前修著的《湖南省游氏四邑族谱》五修族谱,记载着明朝初年,游酢第17代子孙游崇荣,受朝廷之命,从江西丰城苦竹洲携四子及侄子迁入醴陵等地。族谱名中的“四邑”,也就是指游崇荣的四个儿子。
 
    大房迁至河西游家湾(现市政府附近),二房到了长沙白田铺,四房迁到湘阴。而继承“族长”的三房则搬到了醴陵北乡梢冈铺,也就是如今的姚家坝乡。 
 
    600年驿道毁于自己之手 
 
    虽然家族迁徙原因与其他家族相似,迁徙的目的却有很大差别。醴陵、长沙、平江至洞庭湖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鱼米之乡,又位居重要的驿道,明朝皇帝想找一个即忠诚可信,又有底蕴、有能力的家族出面管理驿道、驿站。 
 
    所以既是名门之后,又抗拒元朝为官的游酢后裔,就被朱元璋选中,成为醴陵境内双牌驿的管理者。 
 
    醴陵县志等书籍中记载,在明清两朝近600年的时间里,游家一直管理南至醴陵、北到岳阳,东至湘阴、西到湘潭这一片区域的40个驿铺。“按照古代驿道每隔10里设一铺计算,游家管理的驿道长度共有200里。” 
 
    游建国的父亲游立波今年74岁,他曾听家里的老人说过,驿道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宽度大约有3米左右,马车可以顺利通过。“但在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担心日本军打进来,族人就拆掉了驿道,只留了30厘米左右的石板供行人通过。” 
 
    时过境迁,现在记者沿着古驿道的原址前行,也有偶尔散落地面的青石板诉说着历史。 
 
    游氏在此除了保证驿站和驿道的平安畅通,还救济救灾、保境安民,兴办了“立雪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立雪学堂才更名为梢冈铺小学。 
 
    七进“大夫第” 
 
    “大夫第”一般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士大夫的宅邸,与平民百姓的草庐相区别,是一种身份的标榜、显示着家庭的显赫。 
 
    而一般古代的宅子都是三进制的,为何游家大屋可以七进呢?游建国说,族谱上记载,自从定居此地以后,每一代都有读书人,他们被封为禀生,甚至还有朝议大夫。其中第28代先祖游登洙还官拜正四品。 
 
    游建国说,自家的“大夫第”占地20多亩,共有20多个套间,他出生在第一进的“惠衣祀”,青砖黑瓦、古香古色的“大夫第”是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然而,这座屹立了几百年的“大夫第”最终在“文革时期”倒塌。就在前几年,游建国还看到,游家大屋曾经使用过的石墩散落在村里,但现在已经不见踪影了。 
 
    独创的“大三房” 
 
    先经历过“厚学”,又经历过“乱世”,这些居安思危的大家族深感世事无常,如何才能保证家族的延续,是他们首先考虑的事情。“所以我们家族创建了‘大三房’继承方式,族长就被称为‘大三房’。”游建国说。 
 
    总体说来,游氏“大三房”恩荫和继承制度,与现代的困难家庭类似,大儿子与二儿子赚钱养家,供三儿子上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耀门楣。如果家里只有1个或2个儿子,就由大儿子负责把家族文化继承下去。老了以后,再传位给自己的长孙或第三个孙子。 
 
    “我爷爷就是最后一个‘大三房’。”游建国说,因为父亲不喜族务,爷爷从小便给他讲家族故事,希望由他继承游氏的文化。爷爷游筱云曾说过,曾祖父游传强也是一个读书人,但清朝末年科举取消,从小苦读诗书的曾祖父就认为“时代变了,学业无用”,经常与人赌博。仅2个月,就输掉了家族10000多亩田产。 
 
    “大三房”的建立,是为了族人更好的发展,但科举取消、清王朝灭亡使这一制度无法延续,所以现在的游建国也只是理论上的“大三房”;而家族田产的消失,也让这个大家族逐年没落。 
 
    “《湖南省游氏四邑族谱》五修版是我们家族最后的作品,记载了古代辖区内的所有族人,这份家族的记忆我会好好珍藏。”游建国说。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