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秀峰村 你没听过的游氏500年传说
2014年02月21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897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平和秀峰村 你没听过的游氏500年传说
平和秀峰村 你没听过的游氏500年传说
秀峰十二潭 秀峰城隍妈庙
游泽生(游三爷)砌路碑记
秀峰游氏祠堂
秀峰村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境内,东毗邻广东省大埔县,西与福建省永定县接壤,四面环山,两溪交汇,田园平整,土楼星布,围出一个世外桃源似的农家生活乐园;一万多人口,说着两种方言——客家方言与闽南方言,同姓一个姓——游。
追根索源,游氏到此定居,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他们的祖先由上杭而来,上杭继续往前追溯,他们乃宋朝著名理学家游酢的后代。游酢(1053-1123年),建阳人,字定夫,号广平,传为后世佳话的“程门立雪”的史话中,在程颢门前侍立的两位学生,一位是杨时,另一位就是游酢。游酢为开闽学先河者,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游氏宗亲认亲必须对出游氏建宁府宗祠之祖训,以确认是否游氏后人:“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稀;门前獬狮春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开基
最早的游氏祖先游均政是在明朝弘治年间(族谱考)来到平和秀峰,游氏祖先沿途以打铁为生流浪到此地,后人称“打铁公。”
打铁公来到秀峰,但见此地远离尘世,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漂泊之心得于安顿。
打铁公为人谦和,少与人纷争,打造之镰刀、锄头、斧头、剪刀、菜刀之类,实用、便利;以自己一技之长,在秀峰此地得于长住久安;生六子,晚年,养一地理先生,长年款待周到,地理先生甚是感动,决意为打铁公造一处好坟。
地理先生巡遍秀峰山水,看重的还是庵星顶观音娘娘的神堂位。庵星顶,位居秀峰中央的一块平缓的小山上。夜里,土楼里的人家仰望庵星顶,神堂里的长明灯普照四方,散发着祥和安宁之光。白日里站在庵星顶上,放眼,正前方的南山,巍然而立,稳如泰山;回身望,身后的山峦如虎踞龙盘,望西山山峦叠翠,望东山旭日冉冉,一条盘旋的出路伸向远方;俯瞰,整个秀峰的民居田园尽在视野之下。庵星顶像一把悠然而坐的靠背椅,尽享天地之灵气。
地理先生帮打铁公看重了这块好地,可是它是观音娘娘的神庙重地,怎可能成为打铁公长眠之后的坟地呢?地理先生和打铁公苦思冥想,无计可施。
某月初一,村民们到庵星顶上香,竟然发现神龛上空空如许,大为惊诧,四处寻觅,有人在两溪交汇的村口水尾枫树下发现了观音娘娘的金身,村民们疑窦顿生。“庵星顶的观音娘娘金身出现在水尾的枫树下!”村人一传十,十传百,议论纷纷,惊恐、疑惑、猜测?村人敲锣打鼓,恭恭敬敬地把金身请回庵星顶神庙。
不料,第二日清晨,观音娘娘的金身又出现在水尾,村人七嘴八舌,诚惶诚恐,再次把金身请回神庙。
未料,第三日金身还是出现在水尾的枫树下。如此这般过了近一个月,村民们惶惶不安,这是怎么回事呢?有聪明的村民猜测,也许是观音娘娘不喜欢住在庵星顶,喜欢上水尾这块风水宝地吧?这话一传开,全村的人都觉得有道理,于是顺水推舟,何不把观音娘娘的神庙移到水尾这里来呢?从此,神庙移到了水尾处。如今你去秀峰,进了村口,就能见到延寿堂,即观音娘娘的神庙。既然观音娘娘已经移居,庵星顶的神庙就成了无用的空庙。打铁公廉价买下空庙建成自己的房子,从此在秀峰安居有了自己的家,他过世以后,这里修成了坟墓。如今已过了几百年,打铁公的子孙已经传下二十几代,庵星顶开基始祖均政游公墓成了秀峰游氏的祖坟,年年清明节都有本地与外传的子孙前来祭祀,香火鼎盛。
其中奥秘,打铁公临终方告知子孙。原来,打铁公欲得庵星顶风水宝地,然自己是一个外姓人,倘若他人知道其中奥秘,怎可能为一个外姓人让出神庙宝地。思量多年,苦无心计,一日,见一赶路的挑夫在路旁歇息,计上心来。每日夜深人静,打铁公就来到庵星顶,偷偷地把金身抬到水尾枫树下,白天村人请回金身,打铁公乘夜深人静之时又偷偷地抬到水尾处,天天如此,村人不知是计,以为神佛现身,终于让其计谋得逞。
此地理果然灵验,游氏子孙此后渐渐兴盛,而本地十家九姓渐有没落之势。
兴盛
秀峰游氏传到第十代的时候,兄弟四个,老二在漳州府衙门做事,老三游炎洲(又名游特生,后世称游三爷)当货郎做些小本生意,一家人日子过得平淡却也顺畅。三爷年近三十时,日子忽然阔绰起来,置田产,买店宅,成了本地第一富豪,不再做小本生意。他的发家引起村人的好奇与猜疑,人们纷纷打探他金钱的来路。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终于有村人从三爷家下人那儿打探到消息。据说三爷家得到一个至宝黑釉钵,此钵放入大米能产出大米,怎么舀也舀不完,放入银子能产出银子,所以他家的银子源源不绝。至于他家的黑釉钵如何来的,村人传得神乎其神。
据说,三爷某夜做梦,梦中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仙人对他说:明日有十二位穿蓝灰色衣服的犯人从集市押解而过,他们都是被冤枉的义士,你需想方设法搭救他们,还他们于自由。仙人说完此话,悄然隐去。三爷醒来,半信半疑,然那番话语他还一字不漏真真切切地记得明明白白。既是仙人所托,三爷不敢怠慢,第二日便到集市上的一店铺前等待。可是左等右等,将近黄昏了,也没有见到官差押解一个犯人从集市上经过。三爷正纳闷着,一个卖鸭子的商贩挑着笼子经过,恳求三爷买下,犹豫间,看着笼中嘎嘎叫的灰鸭子,三爷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巧十二只,于是三爷买下了它们。
该如何处置这十二只鸭子呢?三爷思来想去,决定放它们到村口水尾的水潭处。夜幕降临,三爷来到潭边,放出十二只鸭子。十二只鸭子徐徐游入水中,它们围着潭水游了三圈,十二双圆溜溜的小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三爷,而后一起沉入水中,这奇妙的景象让三爷看得发呆。正发呆间,十二只鸭子托着一个黑釉钵浮出水面,送到三爷身边。三爷伸手接过黑釉钵,十二只鸭子又徐徐地沉入潭中不见了。
三爷满怀疑惑地带着黑釉钵回到家中,左看右看也觉得它是一个很普通的黑釉钵,有何用处呢?也派不上别的用场,只能拿来喂鸡喂鸭了。用了一段时间后,三爷纳罕地发现,黑釉钵里的积食似乎吃不完,倒下那么多,鸡鸭们吃过后,积食还剩那么多,莫非它是一个宝物?于是尝试着放入金元宝,拿出,黑釉钵里果真又冒出了那么多金元宝。
有了这笔飞来之财,三爷置田产、买店宅,从此成了秀峰的有钱人。三爷为人宽厚,乐行善事,深得当地人的爱戴。晚年,三爷子孙众多,人人都有夺宝之心,这个黑釉钵传给谁呢?二儿子为人正直善良,三爷有心把黑釉钵传给他,又怕其他的子孙争抢,思量再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三爷于是把黑釉钵放回水潭中。一个秋日的深夜,病危的三爷把二儿子叫到跟前,密密地告诉它取回黑釉钵的秘诀:只需用稻草加湿糠编成草绳,坠入深潭,就可取回黑釉钵。他们的密语被跟踪而来、在隔壁偷听的大媳妇听了个一清二楚。三爷走后的一天夜里,大媳妇悄悄地带着编制好的草绳来到潭边,她坠入草绳慢慢地往上拉,果然看见黑釉钵浮出水面。大媳妇喜不自禁地发出“哦”的一声,谁知这一声“哦”发出,草绳断了,黑釉钵重新坠入潭底,无论怎么钓也钓不上来了。二儿子得知此事,黄昏来到潭边,嘎嘎的呼唤着,只见十二只鸭子浮出水面,飞到潭边的黑石崖边,变成了十二个碑刻字。二儿子识字不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读全这十二字。
只要读出这十二字,黑釉钵就可能再次出现,可惜过了多年也不曾有一个读书人把这十二字读全。有一秀才自恃学富五车,不信自己读不全这十二字。一日来到潭边,逐字儿读,正欣喜地读到第十字“军”字时,忽然天上掉下一滴鸟粪在“军”字头上,立刻幻化成军字多了一点,秀才愣在那儿,这个字无论如何他也认不得了。后人翻遍各种典籍也没有认全这十二个字,黑釉钵的宝物自然也不为后人所得。
因潭上的十二个字,水潭的名声不胫而走,渐渐被人们唤为十二潭。如今,在秀峰十二潭的黑石崖上我们还能看到这十二个字,许多人慕名而来参观,虽然那十二字认不全,十二潭的美景却让人流连忘返;尤其,在那儿拍下的照片效果极佳。
果真有这么一个黑釉钵么?游氏后人为人们揭开了谜团。原来游三爷的真正发家史如下:做小本生意的三爷一日进货走在深山密林的路上,远远见到有人奔逃,原来是官府人员押送一担担的库银经过,与埋伏在此手持刀剑拦路抢劫的一帮山贼厮杀。三爷吓得心惊肉跳,赶忙到一处乱草丛中躲藏。但听得喊杀之声、刀剑之响,许久,追杀的人远去,三爷方才从乱草丛中出来,但见尸首横陈,鲜血满地,路上遗弃的担子里,银子白花花的,三爷挑了一担银子翻山越岭,趁着夜色赶回家中。
官府的库银丢失,这可不是小事,万一有人知道三爷家中藏有库银,那罪名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三爷找来读过书的大哥及在漳州府上做事的二哥商量,二哥在衙门做过事见多识广,大哥读过书知晓许多奇闻异事,三人合谋,编出了神仙托梦救人,十二只鸭子赠送黑釉钵的故事。故事在村里传开,三爷金钱的来路有了一个合理的说法,乡人至此深信不疑。
稳固
随着游氏在秀峰的兴盛,田地、房产、店面大都归游家所有,游家富甲一方,富贵之及,连邻村坪洄村宽广的溪流也买断为游家所有。
三爷虽然富有,然而生活节俭,出门在外很难让人看出他是一个有钱人。一日三爷来到漳州城,想为家人扯一块布料。卖布的商贩是个势利小人,他见一个老头儿乡下人打扮,衣着简朴,却这块布料摸一摸,那块布料摸一摸,很是瞧不起,就奚落三爷说:“你买得起吗?买不起,索性走远一点。”三爷愤怒之极,从腰间取出银两,一下子把整个街道的布料全部买下,当着那商贩的面,一把火把所有的布料全烧了,街上的人们这才知道三爷的厉害,三爷的声名更是远播。燃烧布料之事终是有违天意,三爷也有悔意之心。从此,三爷在秀峰稳住脚跟,势力不再有扩张。
秀峰原有的十家九姓渐渐衰弱,他们没落的没落,被兼并的兼并,为了能够在秀峰立足,有些家族改姓游以获得长住久安。唯有一江姓人家始终与游家人和睦相处,只因“江”闽南方言及客家方言都念“缸”,游氏祖先认为,“油”得需有“缸”盛才行。到了解放后,江氏家族在秀峰还有一块立足之地,后来随着江氏家族的没落,江姓也在秀峰消失,至此,整个秀峰统一归为游姓。
游三爷后人沿袭祖先说的是客家话。三爷的二哥在漳州府做事,娶了一个漳州老婆,因为二爷总出门在外做事,孩子们大都跟着母亲,所以他家的孩子都跟着母亲说闽南话。后来,分割房产、田地时,二爷的一族分到了南山、内坑等地,所以他们的后人说的是闽南话,而其他的村落依然说客家话。尽管语言不同,其实他们是同祖同宗而来。
传承
因秀峰田地有限,加之祖宗就有出门谋生的习惯,游氏后人挑担子、做生意的不少。如今的秀峰人在家耕地的不多,大部分的秀峰人纷纷出外营生,靠着做面包生意打拼天下,他们的生意做到广东、海南、浙江、江苏、甘肃、新疆……足迹踏遍全国。靠着做面包生意,秀峰人摸爬滚打、意气风发地生活在全国各地,日子过得富足,安康,延续着游姓人家不朽的传奇。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