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氏百年家史
见诸书报杂志,写父母亲的多,写祖父祖母的少。我写《祖孙三代百年家史》的想法由来已久,写这段历史,意在使后辈们知道:由于朝代的社会制度不同,给三代人带来的命运也不同。我的祖父印学焕(印氏宗族14世)、父亲印宗林及我这三代人,从公元1900年至2000年的这100年间,经历了大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我家三代,人生坎坷,历经艰辛,奋发向上。撰写此文旨在不忘先辈历史,激励后辈上进。
印氏溯源
印姓,是《百家姓》中的一姓。宋代,浙江杭州上大夫钱塘主编的《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共收入了408个单姓、78个复姓,如“夏侯诸葛、闻人东方”等。
印姓溯源,据《百姓祖宗图典》载:“上古周朝时,有个郑国,郑国有位国君叫郑穆公,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伦,字子印,子印生印段,印段之后就以印字为姓,世代相传。”
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族。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所以,印氏也是炎黄子孙。《印氏宗谱》载:“印氏系出姬姓,昔周宣王历数传至郑穆公,生子印段,故子孙为印氏,延延绵绵递传至印旺公,迁居沔东。”
据《印氏宗谱》载,印旺生于明朝永乐六年,按朝代历年推算,出生于公元1405年,于宣德年间由北迁来沔阳(即现仙桃),距今(2006年)已有580年。由于印氏前段《宗谱》断层,后来篡谱称迁沔印旺为一世祖。
印氏属地为冯翊郡,即现在的陕西省大荔县。过去,印氏的祖宗牌位上写有“冯翊堂”,即印氏的祖籍发源地。
印氏传人,从古至今,当官的不多,但为官者清正廉洁,名垂青史。史书上记载的有:宋代印应雷,任温州地方官,当时那里有人作乱,他用计谋,假借请晏,将兵乱平息了,没让百姓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明代印宝,任黄州府同知,办事果断干练,前任官员对地方许多事情难以公断,而他去后,办事有原则,又精通世故,快刀斩乱麻,将所有遗事一一办妥。深受朝廷信任。迁沔一世祖印旺公次子印宝“以明经授湖南长沙府训导”。明朝印大猷,任冠县的知县,由于清正廉洁,人称印青天。《印氏宗谱》中的三世祖印浚善射骑,任过明朝嘉靖皇帝侍卫,后葬于钟祥县嘉靖父母陵墓明显陵旁的皇陵冲。十五世印宗绪(1900-1969),大号松山,小号团元。出生于三伏潭南堤村。《沔阳县志》载:民国20年(1931年)当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大校(师职)军衔,历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建筑公司经理,甘肃省建工局第一副局长。离休后,居荆州。”
三代家史
祖父印学焕,生于清光绪已卯(1879年)农历正月初六,是曾祖父印月金的次子;祖母雷冬秀,生于清光绪戌寅(1878年)冬月初七,娘家郭河街后州河北小新垸,即现在的光辉村。伯祖父印学昆,生于清光绪乙亥年,由于眼疾双目失明,一生以测字算命为生;伯祖母肖氏,肖家脑人。印学昆葬于印家湾前面南堤角七弓脑祖籍田的南堤边;据《印氏宗谱》记载,伯祖母肖氏葬于肖家脑。
我的父亲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农历庚子腊月初七(1901年1月26日),父亲出世的那年,祖父23岁,祖母22岁,在封建社会,二十多岁生子是得子较迟的,因此,他们给我父亲取乳名望生,大名宗林。
清宣统元年,即农历己酉年(1909)五月,汉江肖家咀溃口,沔阳淹大水,百万农田,一片浩淼,农舍民房淹没水中,祖父祖母带着父亲随同乡亲们外出逃荒。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几十万灾民向北往京山、钟祥、荆门等地奔走。祖父祖母在钟祥洋梓暂停下来,为了生计,他们帮人打工。祖父干农活、祖母做女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
当年秋后入冬,洪水退尽,逃荒在外的沔阳灾民都纷纷回家重建家园,犁田耕地、种粮种菜,我的祖父祖母和同乡几户没有田地的贫苦农民一样,回家没屋住、也没田种,不得已客居他乡,就在钟祥洋梓上边指路碑处的砖井湾住了下来。
砖井湾住着当地龚姓和王姓几户人家,离洋梓集只有三、四里地,因那个湾子有一口砖井而得名,砖井湾在洋梓是有名的。
砖井湾属丘陵地,有土丘和山冲,山冲的水田种水稻,丘坡的梯田种旱粮,那里人少地多,还可开荒造田。祖父祖母在砖井湾帮人打了年把工,那里的人看到我的祖父祖父勤劳善良,他们就给了10多亩荒丘让我的祖父祖母开恳耕种,因此,祖父祖母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钟祥洋梓离我家老籍沔阳印家湾360多里,那里虽然没有崇山峻岭,只是山岗丘陵,但沔阳人叫那个地方为山里,叫那里的人为山里人。那里人称沔阳人为蛮子,沔阳人称钟祥人为山蛮。祖父祖母在那里居住,因是外地人,口音不同,那里人称他们为蛮子,尽管不是当面直呼。叫我只有上十岁的父亲蛮子娃。在过去,身在异乡的人因口音不同受歧视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在那里定居了26年,后来口音变成了当地口音,这种区域歧视才有所改变。
祖父祖母带着父亲,一家三口,在那里种田,虽然没有当地农家富裕,但生活尚能维持。他们在当地人们的帮助下,挖土砖建住房,购置了农田生产工具和家庭用具,过上了安稳的贫民生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祖父祖母人在钟祥,心系沔阳,思念沔阳老家的亲人。伯祖父印学昆双目失明,以测字算命为生,没有子女,和伯祖母肖氏相依为命,度日艰难。祖母雷氏娘家没多的人,一个弟弟在埠湾街头的徐家上门做女婿,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嫁与埠湾李祖培为妻。这是我祖父祖母的内外直亲。同宗同族,五代内还没有出服的弟兄印学芝(四代亲)住张沟上二里州河南林家闸背指路碑(现红光村)。祖父每年秋收后回老家探亲,顺便从沔阳带一些布匹到钟祥去卖,赚点盘缠钱。
民国元年(1911年)农历十月二十四,祖父生二叔,取名印宗祥;民国三年(1913年)农历十二月初五生三叔印宗北,那时祖父34岁,祖母33岁。在封建朝代;养儿可防老,有子就有福。祖父祖母生了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子,他们克勤克俭、勤扒苦做,总想赶上当地富裕人家的生活水平。
1922年,我的父亲与母亲在钟祥结婚。那年父亲22岁,母亲17岁。母亲洪爱英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十四,祖籍是洋梓街后的洪家坡。母亲不到三岁,外婆就病逝了。外公洪应龙把母亲托付给洋梓指路碑的好友龚开应夫妇抚养,给龚家做女儿。母亲的养父也是洪家坡人,和生父是同族弟兄,因到龚家做上门女婿而姓龚,养母龚开英是龚家的独生女,一生勤劳善良、和睦邻里,是一位贤妻良母,他们视我母亲为亲生,母女情深,儿女情长。母亲的养父养母当时没有孩子,龚姓外公外婆把母亲当亲生女儿一样的抚养。直到母亲15岁时,外婆龚开英于1920年才生了小舅龚应山;1922年又生了幺姨妈龚幺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外公外婆视母亲如亲生女儿一样,热热闹闹地嫁给了我的父亲。
祖父祖母娶了大儿媳,于1924年即民国13年农历甲子年添了大孙子,即我的大哥,取乳名虫甲子。
祖父祖母那时四十多岁,儿孙满堂,家丁兴旺。虽以种田为本,可算家业有成。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沔阳还是十年九水。据《沔阳县志》载,1909以后,沔阳水灾连年。祖父祖母那里成了老家乡亲们逃荒的歇脚地。1931年沔阳淹大水,印家湾祖父的表弟刘培和、魏家湾祖父的好友回民兽医余祖银(别名余y把子)等在那里居住了多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27年的一天,我的当时只有3岁的大哥虫甲子被疯狗咬伤得狂犬病夭折,这对我的父母亲和祖父祖母在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真是屋漏更遭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同年,我的二叔印宗祥患水痘早逝;第二年我的三叔印宗北又因患伤寒病故。叔侄三人在两年内亡故,祖父祖母忧虑成疾。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认识不到这是医药条件不好所产生的悲剧,而相信迷信,认为是命运注定的,是家运不好,认为住的地方是个不祥之地,产生了迁回老籍沔阳的念头。
1928年,农历戌辰二月二十一,我的二哥出世,才给充满忧郁的家庭带来了喜意,父亲给他取名桃宝,意思是桃花盛开的2月生了个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