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图存1767年晏氏家谱数字版
“没想到,湖北省图书馆有这么多家谱,年代还这么久远。”昨日是该“图书馆探宝”活动的第一天,59岁的李巧云首次到该馆5楼的家谱阅览区参观,连称“长了不少知识”。
得睹1767年老谱“数字版”
昨日中午,李巧云打通记者电话报名,听说下午可以去省图看家谱,立刻从汉口赶到武昌。另一位参加“探宝”的读者傅正浩是一位中职老师,业余时间研究家谱已有4年多。
省图特藏与地方文献部主任范志毅介绍,该馆馆藏的家谱原件有700多种,在全省图书馆中数量最多,其中年代最久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周自镐等人纂修的《长沙高硚周氏族谱》,共八卷,为木活字印本。“年代这么久远的家谱,全国也不多见。”这套家谱保存在老图书馆的库房里,现在看不到原件。
不过,两位读者在特藏部的电脑里,看到了年代更久的《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修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距今247年,有的页面已经破损。
范志毅说:“它的原件来之不易,这是中科院70多岁的老人晏春林从江西吉安借回家做研究的,今年春节前他又借给我们做成数字版。”
纸质家谱“胶片化”
范志毅带着两位读者来到家谱阅览区,只见一面墙的玻璃柜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家谱,有一部分是读者捐献的,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地区购买的。
纸质家谱不太容易保存,图书馆用什么方法既能将它们保存完好又方便阅读呢?范志毅拿出两卷类似胶卷的胶片,通过一台小型放映机,家谱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两卷胶片的长度都有30米。35毫米胶片按古线装书算法能容纳500个筒纸页,即1000个页码;16毫米胶片可容纳1200个筒纸页,即2400个页码。比起纸质家谱,胶片可永久保存。”范志毅说。
范志毅介绍,家谱阅览区每周一下午到周五对读者开放,如果要查阅缩微胶片,需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
工作人员展古籍修复绝技
同一层楼的古籍修复办公室平时不对外开放,昨日,范志毅带着本报两位读者进去一探究竟。修复专家盛兰正在修复一本《钱氏宗谱》,只见她先用小起子将粘在一起的发黄纸页轻轻揭开,再铺到桌面上,将这页纸上掉落的碎片一点点拼好,最后用很清的糨糊粘到韧性很强的竹纸上。这一绝技让两位读者叹为观止。
据了解,《钱氏宗谱》是青山市民钱民星珍藏的“老谱”,两套共24册,距今100多年历史。去年7月,他将这些已残破不堪的宝贝拿到省图请专家修复。本报对此曾作报道。
盛兰介绍,古籍修复不仅是个技术活儿,也特别考验耐心,她和另一位专家花了10个月时间,才将《钱氏宗谱》中的14本修复好,“这还不算最麻烦的,一般来讲,我们每天能修复4到5页古籍,最复杂的一天只能完成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