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才宏:三尺讲台,广阔舞台

2013年10月12日 | 阅读:471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但3月12日去世至今,校园 BBS上学生们追忆他的帖子发了成百上千,同学们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负责编辑文集的,是他四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从晏老师离去的那天起,他的学生三日两夜没有合眼,一心把文集做到最好,以慰老师在天之灵。

  一位让学生先怕后爱的老师

  在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学生中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新生进校,老生会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有一门恐怖的课,名叫“魔电”,非常艰深难懂;有一位可怕的“关公”,名叫晏才宏,“关”过的人难以计数。于是,一个面目狰狞,左手拿《魔鬼电路》,右手持血腥大刀的“关公”,就常常出现在大一新生的脑海中。

  真正见过晏老师后,同学回忆说:初次上课,看到的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穿黑色风衣,挺精神的,面相倒也不恶,实在与我想象中的相去甚远。另一位同学的第一印象是: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大眼镜,乱乱的头发。

  进入课程教学,同学心中的恐惧和疑虑,逐渐变为了对老师的爱戴和景仰。晏老师为本科生上三门课:“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模拟电路实验”。

  有同学说:在大二下学期,上了被誉为“关公”的晏老师的“霸王课”。就这样,战战兢兢的我开始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渐渐的,被这个非常有激情的老师吸引了,我狂热的喜欢上了这门课,尤其是这个老师。

  有同学说:听他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大学里面有很多课我考过试以后就忘记了,但是他教的这两门课内容,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

  有同学说:他上课时认真的神态,令人瞠目的解题方法仍令我记忆犹新,他的一举一动都传递出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力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收获的决心。

  还有同学说:他是我本科阶段最最钦佩的老师之一。单单是站在讲台上的风范,就让人佩服不已。

  三尺讲台,广阔舞台

  晏老师课讲得棒,学生们一致公认。在交大开展的学生网上评课活动中,他的课曾得过满分。

  然而,对于晏老师来说,黑板下的那一方小小空间,早已超越普通意义上的讲台,而成为了挥洒激情和智慧的人生舞台。他讲课的方式方法,也成了“舞台”上令人叹服的绝活。许多学生毕业多年,还记得晏老师的“三绝”。“一绝”,板书漂亮,如同艺术品;“二绝”,画图漂亮,电路图、曲线图很复杂,晏老师画得绝对干净利落;“三绝”,讲课不拿手稿,不按课本章节,自成体系,分析解题信手拈来。

  关于讲课不用手稿,有同学评价说:“晏老师是我遇到的上课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晏老师的底气,源于他对所授专业的透彻理解和把握。他所教的课程,早已烂熟于胸,用不着讲稿。然而,对课程的熟悉,并不意味着他年年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有学生在上他这门课前,为图省事,向上一届同学借笔记。晏老师说:“借笔记没用。我每一节课都不一样,会加入新内容。”

  对于晏老师上课画的示意图,同学说,“徒手画的电路图,导线像用过尺子一样的笔直”。晏老师相信准确清晰的板书,比漂亮却没有生气的幻灯片,更能引领学生的思路,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细微之处。对于晏老师的粉笔字,大家更是赞不绝口。同学都说看晏老师写字是一种享受,有同学甚至把晏老师的字评为“上乘之美”,认为这种美超越了个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适合加以临摹,学习。

  除了“三绝”,最重要的是晏老师讲课得法,能让尽量多的人学到东西。同学评价晏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雄辩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他上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枯燥艰深的专业知识,到了他的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那么简单易懂。相对简单的知识,他会让大家下去自修,而难点他可以花上一整节课疏导。对于知识要点,他还发明了一整套歌诀,总结性强,又琅琅上口。他讲的例题,一般不用普通方法,大都有很巧妙的解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更深地了解基本概念。他喜欢引导同学用各种思路去解同一道题,还常常拿出自己钻研的一些题目与同学交流,也经常会让同学找一些不错的题目给他研究。有个同学在回忆中写道:“每次有了新的想法,新的题目,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我想,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也许,正因了这种醉心的投入,这种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的反复探索,让枯燥难懂的课在晏老师这里变得这样生动、轻松和高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当电路课助教的毕业生小胡写道:“晏老师,我把您所教的那些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我也一直努力,希望能做像您一样的好老师!”

  一位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回忆一堂印象很深的课说:这堂课并不在教学计划以内,而是晏老师义务为我们上的一堂考前总复习课。记得那次几乎全系的同学都来了,记得那次原先定好的教室挤爆了不得不换教室,但还是座无虚席站者无数,记得那次我又坐到了前排,记得那次晏老师用整整一下午时间给我们把整本书讲了一遍而他自己没有翻一页书,记得那次我罕见地听懂了他讲的每一句话,记得那次很多同学感叹:“以前我一点都不懂的,现在大彻大悟了”……

  晏老师上课引人入胜,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富有激情。学生回忆说,老师每次讲课都那么精神饱满,铿锵有力,津津有味,在黑板上证明了什么定理,总是会很开心。晏老师的激情,来源于他对事业的衷心热爱。他热爱教学,把它当成一种乐趣,诠释成一种艺术。如果讲台真的变成舞台,晏老师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老师的激情,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他们明白了,只有热爱一种事业,才有可能做到出色。

  正是这种对事业的衷心热爱,让晏老师的课上得如此富有魅力;正是这种对事业的衷心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正是这种对事业的衷心热爱,让普普通通的三尺讲台,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广阔舞台!

  无限不舍地离别课堂

  晏老师的“最后一课”,在学生们心中永远定格。那是去年“十一”长假后第一天上课。晏老师带着歉意告诉大家:“假期里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门课我不能上到最后了。”在学生一片惊愕声中,晏老师开始讲课,依旧声若洪钟,激情满怀。学生回忆说,那天,晏老师连上两节课,他似乎要把他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我们,带着病体讲他总结的所有好方法,中间没有一刻停留过,可是残酷的铃声把我们都抛到了绝望的深渊……下课铃响了,晏老师放下手中的粉笔,无奈又黯然。

  然而,下一次的电路分析课,晏老师又出现在课堂上。他说:“接这门课的老师还没到位,我还是继续上课。也好,可以把第一册讲完,告一段落,后来的老师能更好地衔接下去。”又一次震撼。学生周志铭说:“当时,我的心都颤抖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晏老师最牵挂的却还是他的课,还是我们这些学生!”

  就这样,晏老师又坚持上了一星期的课。

  住院前的一天,几名过去的学生陪晏老师在校园里散步,谈起国庆节后的那节课。学生在回忆中写道:“晏老师说他在国庆中,突然对受控源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理解,虽然这时他已经拿到了五院的诊断报告,但还是觉得应该把他所想到的告诉大家。说到这里,晏老师又拿来纸笔,给我们讲解起他新研究出的分析方法。我们似乎回到了三年前电路分析的课堂,聆听着老师的讲解。”

  晏老师住院了,心痛地离开了他倾注多年心血的讲台,离开了他演绎激情智慧的舞台,离开了他培育和关爱的学生。

  晏老师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以前家离学校很远,他就在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到学校来,住在校内由学生宿舍改建的招待所里,给学生答疑。每次上课,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画一个图,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和先来的同学聊一会。他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尽管问,或者在我来之前写在黑板上也行,咱们一起做。”有学生回忆说,老师上课时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直让我敬佩,虽然说模电已经学了很久了,但其中读图这部分个人感觉学得最好。想当初就是晏老师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读图,现在也受益匪浅。

  晏老师既严格又耐心,他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跟着。课间找晏老师,只要看哪里学生围得最多,那就肯定是老师在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了。“很多时候第二节课都下课了,问问题的人还是很多,通常,晏老师就陪着我们把问题一一解答,或者在教室,或者在教室休息室里。”晏老师爱学生,学生来请教问题,或者交流谈心,他总是非常欢迎。在闵行校区晏老师的宿舍里,常常晚上11点多仍有学生在和他交谈。有学生要考研,他还特地跑去帮忙辅导,让学生感动不已。

  有同学回忆:“记得每到您的答疑时间,我几乎场场必到。除了可以听到您对大家疑问精辟的解答外,还有很多对我们学习、做人的谆谆教诲。”现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的李静,当年是大二才从其他大学考到交大的插班生。面对身边优秀的同学,再加上补课的压力,一直有自卑感。晏老师在了解她的情况后,和她谈心,给她讲当年自己在哈尔滨的学习经历,给了她很大的鼓励。李静在回忆中写道:“那个学期,是我大学4年最最刻骨铭心的一个学期,一个让我告别自卑,勇敢地站立起来的学期。而所有的这些功劳,都是因为您——敬爱的晏老师。”

  病魔让晏老师万般无奈地离开热爱的课堂,他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到医院看望的学生深深记得,老师躺在病榻上反复念叨的一句话:“我真的想再回到讲台上”。

传道授业真本色

  晏才宏老师198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毕业,1990年入交大任教,十几年来,晏老师把心血都倾注在教学事业上,保留了一名教师传道授业的真本色。

  晏老师把时间基本上都放在了改进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上面。上课其实是件弹性很大的工作,多讲点和少讲点,这样讲和那样讲,表面上看着都过得去。现在有的人更注重搞课题,发文章,却忘了作为一个老师的基本职责。

  晏老师说,做教师,三尺讲台是根本。既然我醉心于斯,其他放弃又何妨?教学的成功,学生的优秀,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学生周志铭谈到,在一所高校,教师“进门”时都有学历和能力方面考核,教师之间水平不会有太大差异,何况本科生以基础教学为主,很少涉及非常艰深的知识领域。但是,不同的教师上课却有较大差异。关键是,教师是否真正用“心”在教学。我们学生相信,每个老师只要用心备课、上课,心里装着学生,就一定能把课上好,赢得学生的尊敬。

  “晏老师是我们教师的表率。”许多高校教师说。其中一位老师连说了三个“不容易”:受到这么多学生的爱戴,不容易;身患绝症,仍然坚持把课上完,不容易;一门心思教学,淡泊名利,不容易。

  晏老师把“会生金蛋的母鸡”让给了学生。他常常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还可以有所创新,可以作为论文选题。他考虑哪些问题,是什么思路,也总是提供给学生写论文,并帮他们一遍遍地改。晏老师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新近思考的东西告诉学生:“有一些是可以写成论文的,我可能会来不及做这件事了,但是我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剩下的都留给你们。”

  晏老师对学生倾注的感情,学生们都印在心里。老师住院期间,同学们在他常常上课的教学楼楼顶,点燃蜡烛为他默默祈祷;为老师写下祝福,放入瓶中,让流水把美好的心愿带向远方。

  晏老师可能没有得到金钱,也没有得到头衔,但是,他得到了一个老师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那就是学生们的爱戴。

  最后一程

  2004年10月18号到2005年3月12号,晏老师是在医院里度过的,这是他与病魔最后抗争的5个月。他住院期间,学生们精心制作了一部祝福的短片。片中,他们轻轻地唱着,深情地祈祷着: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我们在寒风中,点燃了蜡烛,点燃了希望,一支又一支,晏老师你知道吗?我们都在等你,你快回来吧”

  “字字句句,我言我心。 晏老师,写下的话语,即是我们最真的肺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晏老师,温暖的祝福,即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飘飘荡荡,流向远方。 晏老师,捎去的信息,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晏老师在病榻上看着片子,忍不住哭了,不停地说“我受之有愧,受之有愧……”。这是相伴数十年的妻子,第一次看见他流泪。

  当得知学生自发为他捐款时,晏老师又一次流下泪来:我不能拿,孩子们自己没有经济来源,这些都是父母的钱啊。

  学生们一拨又一拨地跑来看望敬爱的老师,海外的学生纷纷打来问候的电话,寄来祝福的卡片。学生们打心眼里爱着这位既严厉又慈爱的老师,盼着他重回讲台。病中的晏老师,让探望他的学生捎回他的寄语:“世上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学识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学生要学就一定能学会”;“各门知识都有艰难和有趣的两面性,一旦领悟,豁然开朗。忘掉它是学习,把它当作游戏,就会觉得很有兴趣……”

  不光学生爱戴他,领导、同事、朋友,大家都牵挂着他。去年国庆节后,得知晏老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学院领导马上设法让晏老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约请著名专家为晏老师诊治。校领导也立即批示,要电信学院关心晏老师病情,帮助解决困难。晏老师在医院度过的最后日子里,每天都有朋友、同学、同事前来探望,和他一同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

  和晏老师一起下乡的“知青”朋友们来了,谈起他诗人般的真性情,博闻强记的文史功底,滴水不漏的计算能力,令人叹服的几何证明。谈起直到住院,晏老师七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免费为他们的孩子补习功课。

  和晏老师一起在哈工大求学的同学来了,谈起1978年考大学,他的成绩是全省理科第二名。谈起他考上大学时已30岁,在班上年龄最大,但学习却最刻苦。谈起进大学不久的数学竞赛中,他轻松地夺得全校第一名。

  和晏老师一起在交大任职的同事来了,谈起他乐于思索,提出很多改进教学和实验的好方法。谈起他心爱的宝贝鱼杆,谈起他作为主力男中音在教工合唱团的引吭高歌。

  ……

  在早春料峭的寒意里,大家为晏老师带去了最后的温暖。

  然而,美好的祝愿最终没能驱走病魔。

  晏老师走了,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讲台,离开了深爱他的学生,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带着大家深深地遗憾,他消失在逐渐柔和的春风中。校领导赶到晏老师家中,真切慰问晏老师的亲属。《文汇报》、《解放日报》均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晏老师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

  在春日的那个清晨,思源湖畔的杨柳,挂上了洁白的纸鹤;树下,放着几册素面小书,那是他的学生不眠不休编辑赶印的纪念文集。在举行告别仪式的大厅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交大老师和学生,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声。

  正如学生在悼词中念到的:“晏老师,您用自己的一生给周围的人树立了榜样,让大家再送您最后一程吧!”

  是这样的啊,

  晏老师,

  你将自己的精神和心灵带上了三尺讲台,

  你用自己的汗水和笑容赢得学生的爱戴,

  你曾虔诚诠释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责任,

  你在奋力书写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

  坦然地去吧,你无愧今生!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