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明:平均收入榜贵在“知不平”

2013年07月29日 | 阅读:1500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福建、山东8省市超过全国水平,其余23省区低于全国水平,青海新疆甘肃垫底。统计局称,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GDP增速。

看到这个满眼“飘红”的平均收入排行榜,对照自己所在省份的平均收入标准,有些人难免要摸着自己的口袋说,这样的平均收入水准真的很“赞”,可是自己收入真的很糗。

但是,且莫对自己“拖了平均收入的后腿”过分感叹,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去年在回答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因为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它自然不同于每一个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言下之意是说,平均收入是一回事,个人收入又是一回事,两者不好对等甚至不好比较。于是,平均收入排行榜热热闹闹地亮相之后,让低收入者羡慕嫉妒恨地欣赏一番,一切又都重归平静,各人还跟以前一样干着同样的活、拿着同样的钱。

今年的数据出台后,目前还没有统计部门对公众感受的最新回应,估计要有说法也跟以前的版本差不多吧。其实,个人收入和整体平均收入之间有差异,不用统计专家来解释,老百姓能理解这个简单的常识。可是,既然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满心纠结呢?原因在于,对于多数人来说,个人收入与平均收入之间有差距可以理解,但两者之间落差太大则难以理解了。

统计是一项很严谨的工作,由各省统计局发布的平均收入数据应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那么“数据理想”和“钱包现实”之间何以反差如此巨大?除去少数地方或者部门数据“注水”的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是:当前各地的收入在行业、部门、阶层之间差距过大,社会收入事实上的明显“不平均”,却要在统计上体现为“被平均”,反差鲜明难免感慨系之。

在感慨统计数据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之余,进一步考量,平均收入排行榜自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职能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准确、透彻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为推动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各省平均工资的发布,不能仅仅当做例行公事的发布一下就了事,也不能仅仅当做体现发展成就的“数据秀”,深入发掘并充分利用平均收入排行榜的价值,要从推动社会发展中来实现。

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平均收入数据的最现实意义,就是可以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归纳、梳理,发现收入不平的现实所在,为解决收入不平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从平均收入的统计结果中,可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各社会阶层的收入分布状况,可以分析出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分布状况。各级、各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成果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帮助确立低收入群体增收目标,可以帮助梳理过高收入乃至暴利部门、行业并采取对策,可以帮助分析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主因,可以为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改革举措提供事实依据。

简而言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平均收入发布之后的工作应用,要把平均收入的成果用来促进“收入平均”——公平、合理、和谐的社会收入结构,在这样务实的作风下,“平均收入”的统计和发布未尝不是一桩功德无量的民生工程。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