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伍家堡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246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伍家堡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村子分为老伍家和新伍家。
  老伍家:地处渭河平原第一阶梯,海拔374米,在今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西侧,距离西安旧城区15里,地处唐王朝禁苑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城堡式的古老村庄,相传是唐代伍天锡、伍云召的后代,在唐朝灭亡后,唐内苑遭到毁灭性破坏后定居此地,此传说有待考证,但该村的人永远承认自己是伍子胥的后代。此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宽、长各500米,有城墙城河,南城河利用西汉漕渠,北城河人工挖掘,深、宽三米,村西为大型防洪涝池,东城壕栽满树林。那时的地理环境:村南一里,有宽、长一公里的平坦的地带,疑似唐禁苑鱼藻池遗址,宋代此池干涸,有移民在伍家堡西南二里的鱼藻池底建村,称为“池底村”。遗址的正中偏北,有一座直径100米左右的大土包,高约成十米。应当是唐鱼藻宫遗址。伍家堡全村各家多少留都有大量的青石块和被称为“板薄砖”的古砖瓦,就是从此宫废墟上捡来的。后来这里修公路掘土时,发现此土包是有一层层的夯土痕迹,属于人工堆积。伍家堡村的东南一里,有一座一丈多高的方形土疙瘩,下大上小成梯形,下面每边约十步左右,大概七八米,顶部每边约有五步,大概三四米,能容七八个小孩爬上去玩耍。伍家堡的人把这方形土疙瘩叫“居士坛”,他的正南200米就是占地十亩的五龙庙,居士到这来干啥,疑是“祭祀坛”的转音。这里距城14里,与《隋书》、《唐书》记载的隋唐地坛“在宫城门北十四里”相符。此坛北邻漕渠,东近鱼藻池,南靠湿地“南滩”,后被称作五龙滩,也符合“泽中方丘”的定义。清乾隆年间,在此“坛”南修建了五龙庙,称作“武庙”,与伍家堡东北的被称为“文庙”的菩萨庙南北对应,相距一公里。清朝、民国时把两庙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叫长安县渭滨区第二完全小学,1952年改为位西安市伍家堡小学。五龙庙“上殿”南有一口一砖箍到底的大井,井边儿矗立五根有龙浮雕的拴马桩,高约一米五,这也是五龙庙的来历,当地有民间神话传说(网上查《五龙复仇记》)。我们上小学时,要摸到雕龙拴马桩顶部的蹲兽,还得踮起脚尖。村里老人不让小孩拥抱,防止损坏,说那是“皇帝的拴马桩”。桩下有一长两米、直径一尺五寸的八角石,应当是“上马石”。据历史记载,只有皇帝用物才敢“雕龙”,证明皇帝曾来此地,当是祭祀“后土”时御用物。拴马桩北面到五龙庙大殿之间有一块很平的殿基,是“祠堂”遗址,所以当地人把这口井不叫井,而叫“祠”。1953年,村民伍均宽家盖房用土,将“祭祀坛”毁掉,围观的人都清楚地看到这个土疙瘩有用锤子扎压的夯土层。修建红旗机械厂时,伍家堡搬迁,小学与高铁寨小学合并,拴马桩和上马石去向不明,存在几百年的隋唐地坛找不到,与此有关。
  新伍家:在老伍家的东南3里路,于渭河平原第二阶梯,海拔378米。修建红旗厂,伍家堡被搬迁至冢耳王村的东面,1957年特大洪水毁掉刚新建一年多的大半个村,只逃出来人。后来再次到西北方向离此地一里路的一道梁上建村,即叫伍家堡新村。这里土硬,不渗水,贫瘠,庄稼长不好,被称为墝(音靠)地,据查,这里是秦、汉时秦轵(直)道的路基,再往东的任家寨就在这个不到五十米宽的路基上建村,两边都是塄坎。伍家堡新村的西南半里路,有一座长两百多米,宽一百多米,高一丈多的高台子,上面有四个大冢,人称“四溜冢”,以西南角的冢为最高,1954年前后国家在上边建立地标,称作“测量台”,孩子们经常上去玩耍。高台上到处是残砖碎瓦,还有琉璃瓦片,有人在上面种地把很多拉走填坑,证明上面曾经有建筑物。有人又说是个古墓,可根据《谭家乡志》看,并没有发现墓道和出土像样的文物。合作化的时候,谭家乡在此冢周边挖洞养猪,做粉条,称之为“综合厂”,后改为纸箱厂,取土建房,致使高台缩小,大冢垮塌,目前仅存的不足五十年代的一半。现在,此遗址西边有太华路通过,东、南、北被建材市场包围,危在旦夕。这里距离汉代长安城宣平门遗址有6200多米,约合汉代计量制十三里路。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孙子子婴曾在公元前206年,白车、白马、白衣到“轵道亭”给汉高祖刘邦交投降书,据东汉的苏林考证,轵道亭在长安城东十三里,再过四里是霸城观,再一百步就是灞河,正好就是这个地方。伍家堡村民原来在附近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挖出大量的秦砖、汉瓦、瓦当,以及陶器、陶罐、碗碟等生活用具,说明这里古代曾经繁华过。
  总之,在伍家堡的周边,有史书记载的:秦代的秦轵道、轵道亭,汉武帝时期凿通的关中大运河(漕渠),隋、唐地坛遗址,唐代的鱼藻宫池遗址,以及清代的五龙庙和菩萨庙遗址等,虽然实物被毁,只要记住伍家堡这个坐标,位置还是可以寻找的。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