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伍氏大夫第“一门三大夫”传佳话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174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南充蓬安县西陲的利溪镇,有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伍氏“大夫第”。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规模虽不大,但在清代,伍氏家族曾出过三位大夫,因“一门三大夫、世代为仕”而美名远扬;大门前高悬着清嘉庆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见到它,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目前,蓬安伍氏大夫第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走进了蓬安伍氏大夫第,触摸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古墙,阅读古建筑的历史语言。
  透着古韵的场镇
  出南充城区北行,沿省道203线方向约50余公里,便进入蓬安县利溪镇境内。利溪镇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公元502--557年)、隋(581--618年)代,设相如县,其治地设在现利溪镇冯家坝村境内的“两河塘”(清溪河、河舒河交汇处)。大夫第,即伍氏祠堂,它就位于利溪镇南1.5公里处。
  走在利溪场镇,踏着古代工匠们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记者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那种“丁香般的忧愁”。街道两边摆满了摊位,各种商铺林立,小贩云集,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置身古镇摩肩接踵的人流之中,彷如走进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一般。
  清冽的辛家河水绕利溪场镇而过,汇入了不远处的嘉陵江。辛家河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廊桥,廊桥一头连接着新建的场镇楼房,一头通往往昔的老街,两边的桥头上还筑有吊脚楼式的小房。廊桥桥头正上方横柱上悬挂着一方木板,古旧的木板上醒目的书写着“马鞍桥”三个墨色楷书大字,笔力遒劲,古意盎然,不知是何年何人所书。行走桥上,可见桥中栏杆下立有一方文物保护石碑,是蓬安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所立,石碑一面写有“蓬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另一面镌刻廊桥的历史沿革等文字简介,记者通过文字简介了解到,这座廊桥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是古蓬州通往顺庆府重要的古驿道,民国元年时予以大规模修葺,至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穿过古色古香的小镇,清冽的辛家河在小镇的另一头转了个大弯,将小镇另一头的小山围成了天然半岛。在山水相依的幽雅环境中,一大片清代建筑雄踞林木深处,这就是伍氏大夫第。
  据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民介绍,利溪伍氏大夫第现存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整个建筑保存了清代建筑的样式和风格,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沿中轴线左右依次分布,再以厢房、廊庑等相连接,形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耗时10余载 筑成大夫第
  据《伍泰信——支族谱》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伍泰信(字国玉)奉旨政令,从湖北迁徙至四川蓬州(安)利溪场播占为业,成为利溪场伍氏始迁祖,时年22岁。公元1746年,与罗田来川的赵氏婉秋共结连理。
  伍氏后人伍善甫任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同知时,见苗族人民衣服褴褛、无食者多羸于苦役,慨然曰:“此独非吾赤子乎!”于是,他先购入红花种子,教苗人播种,改变苗人不事生产的习俗,使苗人销售红花后获利非小,改善了生活,从而也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继而修文庙,置学田,建榕山书院,让民子入学学文化、礼仪教育,土习巨变。时民患多夭,厅无良医,伍善甫精医术,亲自为民看病送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病多痊愈,众欢呼曰:“伍公活我,活我!”于是署知镇宁州施秉县。时贵州大饥,伍善甫请宪平粜,开米厂、创冬生局,使饥民全活者五千余人,人皆善之。朝廷因伍善甫之功,诰赠其祖伍德全、生父伍桂芳,养父伍兰芳等三人为朝议大夫,一时利溪伍代荣耀非凡。
  伍善甫父子(伍彝超、伍彝章系伍善甫之子)及其伍氏家族为了彰显门第,合力修建了“大夫第”以作伍代宗祠。同治年间始建,光绪年间竣工。耗时10余年。
  在蓬安坊间流传着一句“伍家的房子,蓝家的田”,说的就是蓬安蓝家田地多,利溪伍家房子大。期间,伍氏庄园遍布蓬安利溪镇,其中有名的有5处,分布于利溪东西南北中,即东有花房子、北有大夫第、西有梅花墙、南有万桑园、中间有新房子。每个庄园中,都有朝廷所赐或重臣提写的匾,其中,包括慈禧太后、李鸿章亲笔题写的匾。
  昔日大夫第 今日小学校园
  据有关资料记载,建成时的大夫第坐南朝北,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结构混合的木构建筑,飞檐翘角,屋脊彩绘,处处体现出主人的审美追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堂、天井、中堂、天井、下堂、前埕,三堂屋左右由厢房衔接。左右各有两栋扶厝,主屋与扶厝之间各有三个过水亭连接,这是当地民居中最典型的“三堂五栋”建筑样式,也是官家富豪身份的象征。
  记者走进大夫第外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十数级汉白玉玉石栏杆,鲜红的红漆山门高于外门二三米,山门巍峨壮观。相传,山门上方高挂着一方清朝嘉庆皇帝御赐的牌匾,各级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对“大夫第”牌匾行跪拜礼。然而,上世纪70年代,山门前这块牌匾已遭人破坏。
  走进山门,来到了正堂,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飞檐翘拱的正殿雕梁画栋,镂空的窗户,古色古香,窗棂上雕有各式花鸟虫兽等图案。正堂有前后厅。前厅均采用巨柱大梁建构,廊沿也是用巨大条石铺陈,外砌长方形板石。大厅外增设两根四方檐柱,又在两柱间镶镂空缠枝花草的倒挂楣子,以起到遮阳与美化的双重效果。
  殿下是开阔的平坝,靠里种植有青翠碧绿的万年青,桂花树等,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正殿两旁是厢房,中间都有宽敞明亮的廊道。往右可通往一个很宽大的平地,往左走,可以看见两个宽宽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有房间,天井上方是青瓦的屋面,往上仰望可见屋檐上方四角的天空,厢房红色的左边板壁上书写着“慎思”两个楷书的黑色大字,那字长宽各约近一米,很是醒目。顺着数级台阶而下,经石道通往下堂,两边有厢房连接。下堂门厅与正堂、中堂的大厅相比,显得较为矮小。
  历经百余年来,伍氏大夫第多次改作他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作荣誉军人学校,1952又改作利溪小学至今。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